法官裁定關閉USAID或違憲 質疑馬斯克行使官員權力

美國聯邦法官周二(18日)裁定,聯邦政府效率部(DOGE)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行動可能違憲,更質疑率領效率部的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實際上行使官員權力。

20多名USAID前員工早前向馬里蘭州聯邦地區法院提出訴訟,指控馬斯克奪取USAID控制權,並實際上擔任官員,違反有關官員必須經總統提名及參議院批准的憲法要求。

該州聯邦法官Theodore Chuang發表長約68頁的意見書,裁定馬斯克與DOGE關閉USAID的行動可能違憲,阻止DOGE解僱USAID僱員和承包商的行動,並要求恢復USAID員工訪問政府電郵、安全和支付系統的權限。

法官也下令,華府須允許USAID重新入駐位於列根大樓的總部。

法官也在意見書指出,馬斯克實際上行使美國官員的廣泛權力,而未經參議院通過任命,可能違反憲法的任命條款。

法官指出,如果總統可通過讓顧問越過白宮顧問,向各機構負責人傳達總統優先事項的傳統角色,來避過任命條款審查的話,那麼任命條款就會淪為技術形式。

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同日直斥,有流氓法官正摧毀國家,並揚言會就案件上訴。

解除FTC兩民主黨委員職務 被批招致貪腐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周二(18日)宣布,解僱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FTC)的兩名民主黨籍委員,被批評此舉恐怕招致貪腐。

白宮官員確認,特朗普已下令解僱FTC的民主黨籍委員貝多亞(Alvaro Bedoya)及斯勞特(Rebecca Kelly Slaughter),兩人表明將就解僱提出訴訟。

貝多亞指控遭解僱為簡單明暸的腐敗。斯勞特則指出,特朗普不當解除自己的FTC委員職務,違反法規的明文規定及最高法院的明確判例。

前總統拜登(Joe Biden)提名的FTC共和黨籍主席弗格森(Andrew Ferguson)支持特朗普,指對方擁有憲法權力解除貝多亞及斯勞特委員職務,認為是確保政府民主問責性的必要之舉。他強調FTC將持續致力工作,保障消費者﹑降低價格及監管反競爭行為。

特朗普早前已提名米多爾(Mark Meador)出任FTC,等待參議院審核。曾表示支持提名的民主黨參議員克洛布夏(Amy Klobuchar)表示不再支持,批評特朗普非法傷害FTC將刺激詐騙早及壟斷者,後果則由消費者承擔。

特朗普針對FTC的解僱行動引起民主黨參議員及反壟斷團體批評,憂慮特朗普為大企業去除聯邦政府內的反對勢力。FTC負責執行消費者保護及反壟斷法,而且列明5名委員中不得有3人來自同一政黨。

暫時未知特朗普會否提名人選接替貝多亞及斯勞特,但FTC只需2名委員支持便可發起或廢除案件。

公布JFK案新解密文件 暫料無大突破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於周二(18日)公開,大批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身亡事件的解密文件,但眾多專家認為新文件暫時對事件了解未有太大轉變。

美國檔案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周二公布2,182份合共約6.3萬頁的甘迺迪遇刺案文件,指所有過去保密內容已公開,供大眾網上或親身閱覽,而當中多數文件為手寫或打字機書寫。

當中包括一份寫上「機密」的沃倫委員會(Warren Commission)研究員採訪文件手寫備忘錄,記錄研究員質疑中央情報局探員沃爾根(Lee Wigren)為何就一名前蘇聯女子與美國男子婚姻紀錄提供不一樣資料。

同時,文件中亦有提及眾多陰謀論,包括兇手奧斯華(Lee Harvey Oswald)於1962年離開前蘇聯前往美國刺殺甘迺迪。眾多專家質疑,新公布資料未必撼動主流觀點,即奧斯華在倉庫窗口射殺甘迺迪及他單獨作案。

周二公布新文件前,美國政府未解密的甘迺迪案文件據指為近3,500份,現時逾2,000份公開後,即仍有超過一千份有待進一步解密。不過,聯邦調查局(FBI)2月時表示,發現額外2,400項甘迺迪案的紀錄,新公布文件不在新發現紀錄行列。

中方原擬將巴拿馬港口作中美談判籌碼 長和未請示先出售令領導人震怒

  • WSJ:習近平對長和出售巴拿馬港口感到震怒
  • 中國政府將港口視為與美談判籌碼
  • 長和股價未止跌

李嘉誠、李澤鉅家族旗下長和 (00001) 月初公布擬出售巴拿馬港口在內的港口資產一事引起市場熱議。港澳辦網站上周起轉載批評文章後,外界猜測中方或不滿長和交易的安排。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長和擬向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巴拿馬港口的交易感到震怒,部分原因是長和事前未有徵得北京的同意。

長和股價未止跌,周三再跌2%,低見44.25元。

報道引述接近北京決策的消息人士指,中國政府原計劃將巴拿馬港口作為與特朗普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卻因長和出售資產而失敗,而且特朗普更將巴拿馬港口變成中美爭奪全球影響力的象徵。

中方沒有簡單方法可以阻止長和賣港口
彭博早前引述匿名消息指,中國當局指示旗下機構包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內,研究長和交易是否可能危及國家安全或違反壟斷規定。報道又引述知情人士稱,開展評估並不一定意味著之後會採取任何行動,並言:「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地方,這種規模的交易通常都會引發監管層關注。」

不過,儘管中國政府不高興,但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阻止交易,因是次出售的資產均位於中港以外地區,而且交易各方均有信心完全交易,這令中國政府陷入棘手之地。

長和於3月4日宣布,擬出售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的港口資產。買家為美資貝萊德和意大利航運巨擘家族Apont旗下的TiL,有望套現190億美元。長和公布交易後,股價曾高見52.95元,較宣布前的38.65元大升37%,投資界亦看好交易完成後,長和可以減價或派發特別股息。

騰訊第4季營收按年增11% 經調整盈利553億人幣勝預期 年內擬回購800億

  • 騰訊第四季營收按年增11%
  • 經調整純利553.12億元人民幣,超預期
  • 受益於AI賦能的廣告平台升級、視頻號用戶參與度提升以及長青遊戲增長

騰訊 (00700) 公布,去年第4季業績,期內營收1724.4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11%,好過預期1687.41億元;列帳純利513.24億元,按年增90%,好過預期的439.06億元;經調整純利553.12億元,按年增30%,好過預期的532.84億元。

騰訊稱,建議增加年度股息32%至每股4.50元,涉資410億元,並計劃至少回購價值800億元的股份,較2024年的1120億元回落。

騰訊稱,受益於AI賦能的廣告平台升級、視頻號用戶參與度提升以及長青遊戲的增長,上季取得雙位數的收入增長,並持續提升運營效率。

本土及國際遊戲收入不及預期

業務方面,增值服務業務第4季營收錄3191.68億元,按年增7%。國際市場遊戲收入為580億元,按呈報及固定滙率計算的增幅均為9%,惟不及市場平均預期的11%增長。

本土市場遊戲收入為1397億元,按年增10%,也不及市場平均預期的20%增長,期內增長主要得益於《無畏契約》、《火影忍者》、《金鏟鏟之戰》及《英雄聯盟手遊》的收入增長,以及《地下城與勇士:起源》與《三角洲行動》的新收入貢獻。

騰訊提到,去年擴充長青遊戲組合,數量由2023年的12款遊戲,增加至2024年的14款,並培育具備長青潛力的新遊戲。

營銷服務強勁 重點行業廣告投放大增

然而,騰訊上季營銷服務業務強勁,期內按年增20%至1,213.74億元,好過預期的13.8%,第3季按年增速為16.6%。

騰訊解釋,廣告主對視頻號、小程序及微信搜一搜廣告庫存的強勁需求,以及持續升級AI驅動的廣告技術平台,另外,大多數重點行業的廣告投放均有所增長,其中遊戲、電商、教育及互聯網服務行業的廣告投放顯著增加。

升級廣告技術平台促點擊率

騰訊去年優化廣告排序系統並進一步應用大語言模型能力,升級廣告技術平台,提升了點擊率及廣告主投放。

騰訊透露,去年通過推出微信小店提供索引化和標準化的商品交易體驗,提升用戶參與度及交易能力;視頻號總用戶使用時長按年快速增長,受益於推薦算法提升及更多的本地化內容;微信搜一搜檢索量快速增長,受益於整合AI能力後,搜索結果相關性和質量的 提升。

同時,騰訊第4季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收入按年增5%,至2120億元,增速快過市場預期,騰訊提到,金融科技服務收入增長主要反映理財服務及商業支付服務收入增加;企業服務收入增長乃受企業微信收入以及商家技術服務費增長所驅動。

加大AI資本開支

市場關注騰訊AI發展,公司披露,數月前重組AI團隊以聚焦於快速的產品創新及深度的模型研發、增加了 AI相關的資本開支、並加大了對原生AI產品的研發和營銷力度。

騰訊稱,相信這些加大的AI投資,會通過提升廣告業務的效率及遊戲的生命週期而帶來持續的回報,並隨著其個人 AI 應用的加速普及和更多企業採用其AI服務,創造更長遠的價值。

上季騰訊資本開支為365.78億元,按年增386%,全年資本開支767.60億元,按年增221%。

全年計,騰訊收入增8%,至6602.57億元;純利1940.73億元,按年增68%;經調整純利2227.03億元,按年增41%。

小米:2027年汽車出海、力爭手機內地市佔每年升1百分點 第四季經調整溢利83億人幣超預期兼創新高 全年交車13.6萬輛

  • 小米第四季收入首破千億,經調整溢利大超預期
  • 小米全年交付13.7萬輛電動車,第四季加速至近7萬輛
  • 原有智能手機×AIoT業務第四季收入增26%

小米 (01810) 第四季營收突破千億,經調整溢利錄83.16億元(人民幣,下同),遠超市場預期兼創季度新高,小米創辦人雷軍形容為「史上最強年報」,總裁盧偉冰指,去年「人車家全生態」協同效應強勁驅動營收。

小米今年汽車交付目標提升至35萬部,盧偉冰稱,小米可透過完善內部生產流程,加強供應商合作達成目標。盧偉冰透露,小米汽車暫定2027年出海,正著手進行準備工作。

業主出租予小米意慾更高
盧偉冰提到,小米電動車大受歡迎,門店人流有極大保證,促使商場業主出租予小米的意慾更高,租金亦更優惠,旗下門店進駐黃金地段,也有助其手機、IoT產品零售表現。他透露,今年內地將增加約400間佔地500平方米以上小米實體店,此外,未來5年預計新增境外小米之家約10,000家。

小米IoT業務年度銷售突破千億規模,盧偉冰稱,IoT發展策略是繼續著重自研,針對各類產品進行技術突破;同時進軍高端,並升級大家電服務,例如空調的安裝流程,以及部署海外發展,看好東南亞、摩洛哥等區域的潛力。

目標內地市佔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
對於手機業務,盧偉冰稱,目前整體手機市場增長輕微,不過小米目標未來2至3年手機年度出貨量達至2億部。盧偉冰又談到,內地智能手機競爭格局穩定,大型品牌市佔率非常接近,各佔介乎14%至18%,但料未來3至5年逐漸分化。

盧偉冰指出,小米手機目標內地市佔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他指出,品牌效應、渠道分銷能力、受惠電動車SU7拓大目標客群等將支撐手機增長。

「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全年收入328億
小米公布第四季收入按年增49%至1,090億元,首次單季度收入破千億。以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計,小米季度經調整溢利按年增69%至83.16億元,同樣創季度新高,亦遠超市場預期的65.36億元。

小米2024年全年收入按年增35%至3,659億元,當中「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為328億元。全年經調整溢利按年增41%至272億元,其中包括創新業務經調整虧損62億元。

小米2024年收入和經調整溢利均為新高。

小米第四季手機AIoT收入按年增26% 電動車收入破百億
單計第四季,小米手機和AIoT(智能物聯網)收入按年增26%、按季增11%至923億元。季內,智能手機收入按季升8%至513億元,產品平均單價(ASP)按季增9%至1,202.4元,出貨量按季少0.9%至4270萬部。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季度收入按季增18%至309億元,小米指出,內地加大國家補貼推動智能電視出貨量增加,分部收入按季大增33%。

同季度,小米電動車為主的創新業務收入則為167億元,按季增71%,佔集團收入15.3%。小米第四季汽車交付量達69,697輛,按季增75%,產品平均單價234,322元,按季跌1.8%。

季內,小米的手機×AIoT毛利率按年跌0.7百分點至20.6%,創新業務毛利率為20.4%。

報道稱調查長和售海外港口業務 外交部:中方堅決反對損害他國權益行為

針對有報道稱,在長和(00001.HK) 同意出售在巴拿馬業務後,政府正就該集團出售海外港口對其開展調查一事,國家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稱有關具體情況請向主管部門詢問。作為原則,她強調,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

周大福創建購入uSMART盈立證券母企股權 涉資10億

  • 周大福創建購入盈立證券母企股權
  • 最新持股量43.93%
  • USMART INLET GROUP估值23.12億至29.98億元

周大福創建 (00659) 宣布,收購互聯網券商盈立證券母企USMART INLET GROUP LTD,持股量由10.85%,增至43.93%,交易分兩部分以及多階段,增持總代價涉1.32億美元(約10.25億港元)。

周大福創建先向郁智凱的智能企業收購USMART INLET GROUP的10.37%股份,再向郁智凱買入智能企業股份,包括智能企業餘下的24.53%USMART INLET GROUP。

另外,周大福創建會向周大為、Sinowise、Country Magic收購USMART INLET GROUP的2.23%、5.17%、1.63%。

根據獨立估值師2025年2月28日作出的評估,USMART INLET GROUP LTD估值料合理介乎23.12億至29.98億元。

去年USMART INLET GROUP 收益為2.00億元,按年增69.4%,主要由於註冊用戶數目的大幅增加, 連同交易量上升所帶動。

周大福創建稱,USMART INLET GROUP 將與集團旗下周大福人壽保險達致協同效益, 未來將共同組成周大福創建金融服務業務的核心組成部分,使其能夠為香港、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零售及機構客戶提供全面的投資及理財產品,並提供有關證券交易及財富管理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貝殼去年經調整利潤降26.5% 每股派息0.12美元

  • 貝殼去年淨收入935億元
  • 存量房交易額增10.8%
  • 毛利率下降至24.6%

貝殼 (02423) (美:BEKE)公布,去年淨收入為93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20.2%;淨利沒40.65億元,按年跌30.9%;經調整淨利潤72.11億元,按年跌26.5%;每普通股派息0.12美元,每份ADR派0.36美元。

貝殼去年總交易額為33,494億元,按年增6.6%,其中存量房交易總交易額22,465億元,按年增10.8%;新房交易總交易額9,700億元,按年降3.3%。

貝殼稱,去年存量房業務的淨收入為282億元,按年基本持平;新房業務淨收入按年增10.1%,至306億元;家裝家居的淨收入由2023年的109億元增長36.1%至2024年的148億元。

貝殼去年毛利率為24.6%,而2023年為27.9%,主要由於利潤率較高的存量房業務淨收入貢獻佔比下降,及固定薪酬成本佔存量房業務的淨收入的比例提高,致使存量房業務的貢獻利潤率下降。

摩根士丹利據報計畫本月裁員約2000人

  • 摩根士丹利裁員2000人
  • 裁員遍及公司,財務顧問除外
  • 部分裁員與AI、自動化相關

摩根士丹利(美:MS)據報計畫本月裁員約2000人,為Ted Pick出任CEO以來公司首次大瘦身。報道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裁員將在全公司範圍內進行,但約1.5萬名財務顧問除外,又稱大摩在近期市場波動前已制訂計畫。報道指,管理層希望在盡量減少人員流失的情況下控制成本。

小部分反映AI和自動化影響

大摩目前擁有約8萬名員工。報道指,裁員有些與業績掛鈎,有些則與員工辦公地點的變化相關。據知情人士稱,其中一小部分反映了公司內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影響,而這一動態會在未來幾年推動相關裁員比例上升。

除大摩外,此前報道指高盛(美:GS)將進行年度裁員,裁員計畫提前至年初進行。報道引述知情人士表示,高盛考慮裁員3%至5%,與之前的裁員幅度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