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晶片禁令 改變世界半導體產業的格局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撰寫報告,將美國2022年10月出台的晶片禁令與之前的措施進行比較,並分析對亞洲和全球經濟及行業可能帶來的影響。

報告指出,從2018年的貿易戰到最近的晶片禁令,不難看出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措施變得更有針對性。與覆蓋各種產品的貿易戰不同,晶片禁令重點縮小到了中國科技行業。最初的措施是2019年5月對華為5G技術的打壓,隨後限制措施加碼,使用美國技術的外國公司也被要求遵守美國對中國的禁令,並且範圍從華為一家企業擴大到了整個半導體行業,2020年華為的無晶圓廠海思(HiSilicon)和中芯國際(SMIC)都受到了打擊。

現在,晶片禁令將科技審查收緊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首先,此次禁令針對的不再是單一的某家企業或某種技術,而是更廣泛的中國企業和更多的領域,如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軟體和記憶晶片。其次,晶片禁令的衡量基準在降低,在美國的要求下,企業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確定其產品的最終用途。第三,禁止美籍技術人才協助和服務中國晶片製造商。這些禁令使得外國企業與中國做生意變得十分困難,進而削弱中國整合全球科技的能力。

在全球開始關注供應鏈安全的背景下,對晶片在哪裡生產和由誰生產的擔憂是政策討論的中心問題。美國專注於軟件、設備和設計等上游環節,在半導體供應鏈中擁有高附加值,這意味著美國在遏制中國技術升級方面佔有優勢。美國的出口禁令生效後,對中國華為及其晶片設計子公司海思造成了打擊,嚴重削弱了其無晶圓廠市場份額。

中國可能面臨更加嚴格的科技審查,對於半導體行業意味著獲取外國技術和人才具有挑戰性,實現自給自足更加困難。全面封鎖晶片和成熟工藝的可能性較小,因為這會嚴重打擊中國經濟和全球供應鏈,在全球通脹壓力較大的現階段,對美國來說成本過於高昂。對於中國而言,政府一定會大對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和收購外國半導體公司,這可能會從全球政治層面加劇保護主義情緒和投資篩選。

由於美國的科技審查範圍擴大,即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全球晶片製造商也不得不重新權衡。晶片禁令實施後,對短期收入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全球排名前五的晶片設備製造商中,中國為其貢獻的收入占比從2017年的7%增長到2022年二季度的25%。不過,由於外國企業在中國的製造產能中所占份額高達40%,應該可以爭取到一些禁令的寬限時間。只要結構性需求依然存在,外國企業可以將生產鏈遷移到亞洲其他地區。這帶來的直接衝擊依然會是十分痛苦的,可能會影響到全部收入的15%。

與之前的措施相比,最近的晶片禁令像一枚重磅炸彈,可能會改變半導體行業的格局。這次禁令封鎖的技術廣泛,更加難以繞過。這意味著晶片行業將會朝著分化的方向發展,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有關跡象,但可能性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特別是就先進制程的晶片而言。

當前的全球充滿不確定性,但有兩個趨勢是確定的。首先,通脹只會越來越高。其次,半導體價值鏈將會出現類似SWIFT的科技審查系統,亞洲作為全球高科技製造業重地必然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