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如臂助 歐洲或化險為夷

俄烏戰爭毫無平息迹象,血海深仇愈結愈深,歐洲今年冬天失去俄羅斯天然氣已成定局,歐洲今冬能源狀況一直備受關注。過去談起相關狀況,論調都頗為悲觀,恍惚歐洲將陷入最黑暗時期。可是,隨着北半球漸漸進入冬季時分,情況或許沒當初想像中那麼差。

上天似乎站在歐盟一方,現時已是10月下旬,正常情況下,歐洲應該已感受到明顯寒意,開始需要暖氣,惟倫敦、法蘭克福、馬德里等主要歐洲城市,昨日最高氣溫仍可達攝氏20度,相當溫暖舒適。

造成溫暖氣候的元兇,是拉妮娜現象,該現象下,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會出現異常,最終導致歐洲冬天改吹溫暖濕潤的西風,導致冬天比正常暖,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預測顯示,歐洲極大機會出現暖和冬天。

若世界和平,無風無浪,反常暖和的天氣當然不是好事,代表全球暖化問題急速惡化,勢有環保團體高調表達憂慮,但現在歐洲正值能源荒,冬天不夠天然氣取暖,連續第3年出現拉妮娜現象,反成大好消息,因為有助降低天然氣消耗。

另一方面,歐盟也不是全無準備,今夏用盡全力建立儲備取得一定成效。據統計,俄羅斯今年對歐天然氣供應,較開戰前的預測數字少了800億立方米,而歐洲作出了針對性的應對,入口額外50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並將需求壓低600億立方米,結果歐洲天然氣供應比去年水平還多,成功建立龐大儲備。

歐洲的天然氣儲存措施大部分設在德國、意大利、法國、荷蘭和奧地利,五國的儲存能力佔歐盟3分之2,而歐盟已下令27成員國全力集氣,沒有設施的也要利用他國的儲存設備,存起年消耗量的15%,如今德國庫總達容量的92%,法國則是97%,意大利也有91%。

除非今年冬天異常寒冷(拉妮娜現象關係,出現機會不高),歐洲整體情況相信不至太差。這解釋為何歐洲天然氣價格明顯回落, 荷蘭TTF的天然氣現貨價格本周曾跌穿100歐元/兆瓦時(MWh)關,是6月中以來首次,並較8月份高峰期的逾300歐元/兆瓦時大幅下降。

不過,歐洲今個冬天能源方面也不會完全無風無浪,始終天氣儲存設施的設計,並非用來應對俄羅斯長期中斷供應的情況,而且供氣量也有限制,深冬個別特別寒冷的日子,用氣量驟升便難免出現不穩;此外,中國由於實行動態清零,令需求被壓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防疫措施出現微調,令環球整體天然氣需求出現變化。

最嚴峻時刻或許明年冬天才出現,歐洲經歷今個冬天後,天然氣庫見底乾塘,儲備降至極低水平,建立儲備的行動明年再來一次,難度會更高。當然,明年冬天太遙遠,歐美仍有時間向俄烏施壓,樂觀地看,若能促使雙方達成停戰協議,歐洲地緣政局好轉,問題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