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消費諗真啲!從澳洲理財教育借鏡

過去一個月要數最觸動香港人神經的新聞,當然是日本終於開放自由行!各路港人終於可以「回鄉」!有調查顯示港人外遊人均消費為 $10,000以上的人數比疫情前大增四成,感覺大家要將過去兩年沒有用在旅遊上的錢盡情揮霍。然而,縱使沒有將錢用在旅行之上,並不代表「旅行基金」沒有使用:「宅渡假」有去嗎?「反正無得去旅行,不如……」的想法與做法出現過多少次呢?網上消費的頻率與金額有增加嗎?以上種種除了在不知不覺間慢慢消耗大家的「旅行基金」,還給人一種「無去旅行用少咗錢」的錯覺,引誘人在「疫後」狠狠地消費一筆,真真正正帶來「儲蓄一筆清」。

「無去旅行用少咗錢」?隨時「儲蓄一筆清」

以上情況正正反映電子消費、心理帳戶與缺乏記帳結合而來的威力,前者是時代的產物,後兩者則是從小到大欠缺積極理財教育的結果。

事實上,自從世界步入「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及消費模式已經有了根本上的轉變,大家在香港亦見證股樓齊跌、經濟下行、銀行加息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真要作出任何「報復式消費」,有必要先細心檢示自己的消費模式及個人經濟前景,了解自己是否有必要上演這幕「復仇劇」。

報復式消費前 要檢示經濟前景

面對後疫情時代,遠在香港南面的澳洲聯邦政府亦明白市民的消費模式以至理財觀念已然改變,所以政府於2021年啓動兩年一度的全國理財能力調查(Biennial National Financial Capability Survey 2021),訂立相關的調查框架及評估準則,鼓勵不同機構向服務對象提供理財教育及進行評估。

當然,澳洲的理財教育亦不是由現在才開始,一直以來,小學以至中學的教師們都將理財融入教學與生活,有小學準備教學生有關水中生物的生態與環境,便讓同學計劃在有限預算內完成揀選魚缸、魚糧、各項維生裝置及缸內裝飾等等,從中學生便能學習需要、想要、格價、取捨等概念與行為。家庭教育當然亦是重要一環,有時開車經過住宅區,會見到小朋友在家門前擺擋賣二手家具、自製首飾或製作Lemonade販售,孩子們擺檔並不一定是為自己的零用錢,有時是他們在為某人某物籌款,過程比單單由家長給子女金錢捐款有意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