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是江澤民政治生涯的轉捩點,他因執政上海時有平息示威的經驗而被任命為總書記。但他上任後即面臨嚴峻的外部危機——如何修復瀕臨破裂的中美關係?江任內5次訪美,也接待過到訪的克林頓和小布殊,使處理分歧、求同存異、「鬥而不破」逐漸成為中美交往的主調。
中美關係的修復緩慢且困難,從最惠國待遇到人權,從貿易逆差,到知識產權,從地區安全到核不擴散,從西藏及台灣問題,雙方爭論不斷。直到克林頓1993年入主宮,雙方在這些問題上,才逐漸形成鬥爭但不對抗的共識,江當年年底首次訪美,與克林頓在西雅圖的正式會晤,也是六四後的中美領導人首次晤談,江提出不應干涉別國內致、各國有權符合本國情況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這次交流被認為坦誠,且具建設性,一定程度打破了雙方的隔閡。
翌年,克林頓就簽署了行政命令,宣布延長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並提議將貿易與人權問題脫鉤。他還表示與中國擴大交往、擴大貿易、擴大在國際上的合作,攜手建立一個長期的戰略關系。同年年底,兩人又在印尼的APEC峰會上再次會晤,江提出共同確立指導中美關係的五項原則,包括著眼於世界大局,以更長遠的觀點處理兩國關係、充分利用各自經濟的優勢和特點,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推動合作,以及加強兩國在國際事務、國際組織中的磋商與合作等。
然而,中美關係在1995年後者同意邀請李登輝訪美後再亮起紅燈,台海一時戰雲密佈,中美雙方也首次互相召回使節。江與克林頓舉行了第3次會晤,表明了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問題,不希望兩國關係受此干擾。克林頓同意穩定、開放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此事也成為中國入世的契機。
在經歷台海危機的動蕩後,1997年中美關係整體上出現了明顯改善勢頭,江在談到箇中曲折時指,雙方經歷了一些挫折,但總的來說還是向前發展的。 他特別強調出現兩個「明顯」—兩國關係的氣氛明顯改善,發展兩國關係的有利條件明顯增多。之後,兩國領導人展開了幾次互訪,而互訪活動亦走向正常化。
兩國關係在克林頓後期及2001年小布殊上台後進入了「調整期」,這期間發生了轟動全球的炸館和撞機事件,但兩國以有智慧的方式化解了危機,並延續著競爭中帶合作的相處模式。江當年年底在上海接待了到訪的小布殊,就雙邊關係、反恐達成一系列共識,他也再次提出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的主張。翌年,雙方又以工作訪問的形式進行了互訪,布殊在家中親自招待江澤民夫婦,舉行了一次被外界稱為「促膝談心」般的正式會晤。
江澤民在修復中美關係上的建樹,既令中國走出面臨西方制裁封鎖的局面,也奠定了兩國長時間合作的基調,直接促成了改革開放成功和中國經濟的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