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惟美聯儲仍堅持加息抗通脹。加息背後,每次都增加了全球經濟衰退機率。幸而部分國家的通脹情況已開始見頂,市場亦開始樂觀認為「最大一次加息」可或已過去,所以,市場持續關注各國央行的一舉一動,尤其是美聯儲的講話,以找出「轉態支點」的迹象。不過,美聯儲加息轉態支點真會實現?這一切對你的投資而言又意味什麼?
央行的轉態「支點」與通脹關係
當國家中央銀行改變其貨幣政策立場時,我們稱之為轉態「支點」,這種轉態是從貨幣緊縮(加息)轉向貨幣寬鬆(減息)或相反。以美聯儲為例子,如果想美聯儲轉態成真,需要達成2個條件:
- 通脹率需接近央行的2%目標;
- 勞動力市場表現明顯更為疲軟。
現時美國通脹率雖高企但明顯有降温迹象,10月份的總體通脹率按年下降至7.7%,按月下降0.4%,低於市場預期;核心通脹率(不包括食品及能源成本等波動較大的板塊)也放緩至按年6.3%。就此結果,市場抱樂觀反應,似乎看到以下希望:
- 美聯儲可能開始放緩加息;
- 預期的加息時間表未必會出現。
所以,即使通脹率仍遠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但這個放緩趨勢對市場而言仍屬好消息,也有迹象表明美聯儲可能會進一步減息:如市場租金下降,表明住屋成本(佔消費者物價指數中三分之一)可能即將見頂,反映整體通脹率有下降趨勢。
如圖顯示,目前的通脹軌迹與以前的通脹高峰形成了鮮明對比,按歷史數據,特別是自1940年以來的通脹平均峰值,現時通脹趨勢可能會回落至目標數字。
通脹以外的影響轉態關鍵點
對美聯儲而言,美國勞動力需求表現過熱的問題更近在眉睫。疫情期間,美國工人因健康或提前退休等各種原因退出勞動力市場。因勞動力萎縮,不少公司增加工資以爭奪工人,最終使通脹加劇。現時,就業市場勢頭依然強勁,10月的最新失業率升至3.7%,但依然接近歷史低位置(低於5%的歷史平均水平),甚至低於「自然失業率」(或通脹開始加劇前的最低失業率)的預期數字。
在過去75年的美國經濟衰退期間,失業率中位數增長了3.3個百分點,但年初至今,失業率下降了0.3個百分點,反映勞動力市場可能就是通脹壓力的來源之一,而美聯儲預期,明年底的失業率將升至4.4%,但前提是經濟需出現大幅放緩。
關注未來全球量化緊縮問題
除拉高利率外,各國央行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來調整貨幣狀況。買入政府債券等資產便是方法之一,其中透過增加貨幣供應量(即「量化寬鬆」或QE),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活動。另一個反面操作就是賣出這些資產或放待資產至到期日,以減少流動性及提高利率,同時冷卻經濟(即「量化緊縮」或QT)。
現時我們已經開始看到QT行動的迹象:
- 美聯儲已開始縮減其資產負債表,從疫情前4萬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4月的8.9萬億美元高位,增加約1倍多
- 過去幾個月市場動盪,英倫銀行於11月開始延期多時的縮減資產負債表計劃
- 預計歐洲央行將於明年結束加息周期後,加入減息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