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地放寬核酸檢測,新增本土感染個案進一步下降。內地昨日(6日)新增25115宗感染個案,無症狀感染佔比逾8成。衛生法專家表示,目前新冠病毒已具備回歸乙類傳染病防治的條件。今天考慮進一步優化,非但不是對前三年的否定,恰恰是肯定和延伸。
專家:醫療擠兌大概率不會因為回歸乙類防治而出現
內地新增本土感染個案仍以廣東為最多,將近五千宗,北京和重慶分別新增3974宗和3765宗。
內媒第一財經引述南開大學醫藥衛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宋華琳和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表示,目前,新冠病毒已具備回歸乙類傳染病防治的條件。
宋華琳認為,疫情防控策略需要「時移世易」。隨著Omicron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當前,該流行性傳染病的風險特性和應對策略已與三年前發生了質的改變。回歸「乙類乙管」,也是進一步優化新冠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的前置條件。
胡曉翔認為,從各地臨床新觀察來看,醫療擠兌大概率不會因為回歸乙類防治而出現。相反,當新冠病毒回歸乙類管理後,可以將更多的醫療資源釋放出來,運用於脆弱人群和重症治療上。
專家:優化措施並非對前三年的否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釋義》,甲類傳染病指發病率高,治療延誤時引起病死率高,在人間傳播速度快,波及面廣,可能危及社會安全,流行時需採取強制性隔離、疫區封鎖或者交通衛生檢疫等措施的烈性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指發病率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傳播能力有限,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需採取計劃性疫苗接種,進行義務性、公眾性檢查與治療,對傳染源或者對傳播環節進行系統控制等社會性控制工程的傳染病。
2020年1月,內地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宋華琳認為,在疫情發生之初,由於對病毒本身研究有限,疫苗、藥物以及公共衛生管理等方面的力量儲備不足,將新冠病毒採取甲類傳染病的管理方式旨在爭取時間,這是過渡性措施。就當前疫情防控新形勢來看,乙類防控已足以將疫情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胡曉翔認為,前三年的提級管理是必要且有效的,三年的高強度措施正是為了今天的轉折,即進一步優化的考慮。換言之,今天考慮進一步優化,非但不是對前三年的否定,恰恰是肯定和延伸。
稍早前,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內地最早今日宣布新版10條防控措施,作為20條的補充。此外,內地計劃最早在明年1月,將新冠肺炎的傳染病防控等級下調到乙類乙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