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最新調查顯示,全球 83% 的汽車高管相信汽車行業未來 5 年內實現顯著的盈利增長,對未來到 2030 年的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預期變得更加理性。同時,大宗商品及零部件的供應仍然是高管們關注的焦點。
行業信心強勁 廠商聚焦新型汽車開發
畢馬威全球汽車行業主管合夥人 Gary Silberg 表示:「汽車高管對汽車行業的未來非常樂觀,有廠商已在一系列新型汽車的開發上投入超過 5,000 億元美金(約 3.9 萬億港元)。」
受訪高管預計,到 2030 年全球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將增長到汽車總銷量的 40% 左右,惟去年這一預測佔比高達 70%,今年受訪者對日本、印度和巴西的電動汽車銷量明顯變得更加謹慎。
取消購買補貼政策或令廠商利潤萎縮
儘管受訪者相信在沒有政府扶持的情況下,電動汽車將實現與燃油汽車的成本平價,但90%的中國高管仍然支持電動汽車的購置補貼政策。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夥人 Norbert Meyring 表示:「隨著 2023 年中國即將取消新能源車購置補貼政策,各大主機廠或將自行承擔當中的差價以維持其市場地位,這將進一步增加成本壓力並擠壓利潤空間。」
隨著新車型、品牌和技術的大量湧現,受訪高管認為未來五年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將側重於駕駛體驗和品牌形象。數據隱私和安全也是購買時考慮的關鍵因素。調查預計消費者將越來越多在網上購物,並願意每月付費訂閱汽車軟件。汽車保險市場也被視為是汽車廠商的一個增長機會。
另外,調查顯示,受訪者們仍然非常擔心大宗商品及零部件的供應情況,尤其是半導體以及對燃油效率和電池續航里程至關重要的電工鋼和輕質材料等產品。為應對脆弱的供應鏈,汽車製造商正佈局近岸和在岸生產,以減少對單獨一兩個國家的依賴。
中國汽車製造軟硬件趨成熟 行業推動進軍國際舞台
許多全球高管認為科技巨頭,例如蘋果和百度,將進軍汽車市場並在 2030 年前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的領導者之一,中國受訪者亦看好本土電動汽車品牌會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與全球調查結果相同,中國受訪高管相信在未來幾年內,先進製造工程、電子硬件工程和 AI/AV 軟件工程將對整個行業至關重要。此外,合同製造(Contract Manufacturing)將變得更具戰略意義。
畢馬威中國交易戰略與併購融資合夥人康琦明表示:「中國汽車科技企業正不斷搶佔市場份額。汽車製造商從未停止過對科技初創企業的投資,並貢獻出其全球化的行業資源、製造力優勢和軟件開發能力。他們將和汽車科技企業一起,共同推動行業智能化進程。」
這是畢馬威第 23 次發佈《全球汽車行業高管調查》報告,數據涵蓋了汽車及產業鏈內相關企業的 915 名高管的調研,其中美國和中國的高管成為了本次調查最大的受訪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