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料中國經濟二季度再走弱 名義GDP或跌穿4%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中稱,隨著關稅衝擊、房地產走弱以及持續低物價環境,中國經濟增速或將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再度走弱,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或將下滑至4%以下。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政府的再通脹政策依然溫和且仍以供給側為主,全國兩會宣布了2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擴張,但其中僅有約四分之一與消費相關,同時政府更加注重科創支持舉措,政策層面可以說是「溫刺激,重科創」。

他認為,雖然關稅將抑制出口,加劇產能過剩壓力,但經歷了過去幾年的供應鏈重塑,得益於新的出口競爭力和出口市場,中國目前可以更好地應對貿易摩擦。

關稅或有升級風險

不過,他也指出,關稅比預想中來得快,而且中美重回類似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門檻變得更高,關稅升級風險值得關注。有兩個關鍵時間點,一是4月1日華盛頓將公布基於「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調查結果;二是4月5日,也就是TikTok禁令延期後的最終生效日。

此外,美國對全球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的風險也在上升,這可能會通過全球貿易、企業信心以及資本開支等渠道間接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速。

報告並指出,全球仍處於人工智能技術擴散的早期階段;2025是AI應用之年,依托成本效益優勢,中國將推動AI技術大眾化。然而,科創難以隻身肩負引領經濟實現再通脹的重任。

他在報告中提出了實現再通脹的新三大工程:助力房地產去庫存、進行社會福利改革、發放生育補貼。其中在房地產方面,城中村改造為房地產去庫存邁出了積極的一步,然而相比一二線城市,低線城市庫存較高,之後仍將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他認為,2025年房地產行業將繼續探底;房地產「量」的調整已基本完成,而「價」的調整仍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