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年港人利用假期北上消費蔚然成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社科院經濟學系近日就「港人北上及本地消費形態」進行研究,發現港人北上消費的習慣主要以生活服務類為主;在香港的消費則集中於零售及餐飲業,認為這反映出港人在內地和香港的消費模式有明顯差異。
中大偉倫經濟學教授及經濟系主任宋錚與其研究團隊今(19日)最新發表「港人北上消費:規模、目的地及消費特徵」研究結果。透過分析香港政府統計處以及AlipayHK資深用戶數據,來了解港人北上消費模式及對本地消費的影響。
宋錚表示,是次之所以會進行調查,是因為外界有大量討論關於港人北上及本地消費疲弱,並將兩者聯繫在一起,認為香港市道低微是因為港人北上消費而受到影響,但他強調:「港人北上其實並不是新現象,疫情前已經有,這只是疫情後的返潮現象,香港消費市道「低潮」應從其他因素尋找原因」,直言不能將本地市道疲弱歸咎於港人北上熱潮。
他引述Alipay的數據指,其實港人在內地和香港的消費模式有明顯差異。團隊透過分析在AlipayHK完成註冊,於2021年6月30日前已開始使用 AlipayHK,且在2022年1月1日之後仍有實際交易行為的活躍資深用戶數據,發現服務業約佔其在內地的總支出接近一半,而零售業僅佔28%。細分港人在內地的服務業消費,生活服務類消費佔8成,當中包括健康與美容、按摩及其他個人服務。
然而,經常北上的資深用戶在香港的消費,則大部份集中在零售業及餐飲業,分別佔58%及29%,服務業佔較少比例,只佔12%,「兩地消費偏好各有側重,相信疫情之後的北上消費潮並非影響本地消費的主因。」他補充,港府應關注本港服務業面對的壓力,並針對性支援業界及從業員。
但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現時本地消費支付方式有多項選擇,如八達通、信用卡、PayMe 、WeChat Pay等,其中市面流通的八達通卡已超過2,000萬張,全港滲透率為98%。而據AlipayHK資料顯示,該程式擁有超過450萬活躍用戶,過去一年吸引逾200萬北上港人使用,今次也只是主要分析在AlipayHK完成註冊,於2021年6月30日前已開始使用 AlipayHK,且在2022年1月1日之後仍有實際交易行為的活躍資深用戶數據模型。
宋錚另引述政府統計處資料指,香港居民前往内地的旅遊次數於去年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其實港人境外消費佔總消費的比例為9%左右、境外消費金額約為500億元,是與疫情前2018年、2019年相若,然而,該調查未有數據顯示,港人在境外不同地方消費比例的改變。
至於被問到為何香港零售數據持續下跌,以及商店正面臨結業潮,宋錚就未有說明太多,僅表示此現象比較複雜,涉及多個因素,需要再多作研究,今次研究只是想釐清「港人北上消費導致市道差」的概念。但他亦強調,這並非指港人北上消費並未有帶來任何影響,「只是肯定不是本地消費的最大影響。」
消費擴展至更多內地城市 如「及時雨」
報告也另外提及,港人在內地的消費由以往集中大灣區與一線城市,逐步擴散至其他地區如灣區低線城市,乃至北上重慶、長沙等地。宋錚認為,現時內地經濟消費不足,港人北上有如「及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