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即服務」漸受重視 四大優勢助企業應對挑戰

數碼科技已融入商業應用和大眾生活。過去一年半之間,我們見證了科技如何助企業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並在創新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隨著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方運用到創新技術,例如餐廳逐漸改用二維碼點餐及付款、醫院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數碼基礎設施亦日趨複雜,各行各業將面對更多挑戰。展望未來,企業妥善運用其資訊技術基礎架構,將會如同現代的供電系統般重要。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採用「一切即服務」(Everything-as-a-Service)為資料科技的策略。「即服務」(As-a-Service)模式的好處亦顯而易見,不但讓技術團隊的人手更靈活,同時簡化數碼轉型,減少低價值的技術工作。

根據IDC的預測1,自2024年,超過75%的基礎架構、應用程式,及過半的資料中心基礎架構將會以「即服務」形式運作。因此,企業需要在資本支出(CapEx)和運營支出(OpEx)兩者間取得平衡,令業務運作更順暢。在當今的雲端運算時代,各類企業在現代化的發展中,均有著各種主動採用「即服務」模式的原因。

開源節流 躍升智能效率

自疫情開始以來,本港企業不得不迅速作出應,徹底地調整預算,許多企業亦被迫減少整體支出。企業透過採用「即服務」的模式,可以按需求使用科技服務,更容易追踪每個項目是否按計劃運作。由此可見,這有助企業適當地運用資金,避免誤投額外資金。

邊緣部署 觸及更多有效數據

從醫院的醫療保健,到智能工廠,邊緣部署越來越普遍及多元化。Gartner的預測2顯示,至2025年,75%的企業數據將會轉為在邊緣環境產生,而非傳統的資料中心或雲端。採用「即服務」模式,有助消除邊緣部署的限制。企業不但可以在本地端資料中心外找到有價值的數據,更需要知道如何藉此得到最大的效益。通過「即服務」模式,企業能將其基礎架構置於最有價值的地方,並集中使用其所需資源。

按需要付費 妥善分配資源

不同崗位員工的工作量通常都會有所差異。舉例來說,一些工作建基於常規的系統使用,如虛擬桌面基礎架構(VDI)、人力資源系統和身份辨識及管理系統,這些都是員工工作時最常使用的系統。

另一方面,工作量亦會隨周期改變。例如,會計和銷售系統在季度及財政年度末期都有較重的負載,這段期間的工作量極高,更可能在此期間過度消耗資源。

上述兩種情況,皆反映平均使用率通常遠低於理想值。如採用「即服務」模式,按資源的實際用量付費,更有效地應對不同的工作量,同時增加基礎架構的使用率,有助減少推測和錯誤的風險。

善用科技 業務事半功倍

企業的技術團隊通常能以最短時間完成最多的事情,但靠寶貴的人力資源來保持系統運作正常,對企業來說未免有點浪費。技術託管服務有助騰出技術人員的時間,讓企業集中開發有利於客戶的新項目,例如改善服務等級協議(SLA)和服務等級目標(SLO)。 此外,借助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技術團隊可借用服務供應商的硬體,以減少工作環境的影響,無需自行棄置或淘汰舊硬體。

適當地投放技術資源有助減少重覆的工作,並將團隊拓展至企業的不同業務。越來越多企業擴大「即服務」的用途,這有助企業專注發展重點業務,為客戶帶來業務成果及商業價值。

「即服務」模式可算是現代企業的未來。以上概括了四個以謍運支出取代資本支出的優勢。在未來十年,我們可以預視到更多企業將會沿用基礎架構即服務的策略,以建立更靈活的商業模式,發掘更多創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