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否調整新冠死亡判定標準?國家衛健委:將繼續堅持實事求是

中國疾控中心公佈,昨日(29日)內地新增1宗新冠感染死亡個案。對於中國是否低估了新冠死亡人數,以及會否調整新冠死亡個案的判定標準,國家衛健委表示,疫情周期過後才能較精準地判斷死亡人數;中國將繼續堅持實事求是、公開透明的原則,公開死亡信息。

針對當前中國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數,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昨日表示,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在疫情流行和快速傳播期,很難準確判斷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只有疫情周期過去後,才能比較精準地判斷,現階段應把防重症、防病亡放在優先位置。

至於新冠死亡個案判定標準,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介紹稱,全球現在對新冠死亡的判定標準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核酸陽性,由新冠病毒引發呼吸衰竭,直接導致死亡,判定為新冠死亡,二是感染後28天以內全口徑的死亡都計入新冠死亡。中國從2020年以來,一直採取第一類死亡判定標準。

焦雅輝表示,中國一直堅持實事求是、公開透明的原則公開死亡和重症個案信息,未來將繼續秉持這一原則。中國之前公布的死亡個案既有因為新冠死亡的,也有感染新冠病毒後因基礎疾病死亡的病例,中國自始至終堅持科學的死亡個案判定標準,而且也是同國際接軌的死亡個案判定標準。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進一步指出,在公眾衛生領域有一種計算方法叫「超額死亡」,能評估可能造成的低估。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疾控中心團隊很快對新冠流行可能造成的「超額死亡」進行了分析,並公開發表結果。關於這一波疫情可能引起的「超額死亡」,該團隊已經在做相關工作,之後會陸續向大家提供。

中疾控反駁疫苗無用論 但承認預防效果不是很理想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再反駁疫苗無用的說法,強調其在預防重症、死亡方面效果非常顯著,但承認防感染效果不是很理想。內地目前僅開放接種國產疫苗。

在今日(13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有媒體提問稱,有民眾認為疫情沒有預防效果,也無法阻止反覆感染,因此無必要接種。中疾控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稱,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感染,也可以預防發病,另外也可以預防重症和預防死亡。

目前來看,新冠病毒疫苗現有預防感染或者發病的效果不是我們期望的那麽理想,但是預防重癥和預防死亡的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

王華慶又稱,各國家地區都在推進疫苗接種,大量監測和研究已顯示,不接種疫苗的話,尤其是在長者及慢性基礎性疾病人群當中,不管是發生重症還是死亡的風險,和接種疫苗人群相比,還是非常高的。這跟沒有接種疫苗有主要關系,如果全程接種疫苗以及加強接種的話,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內地現時僅向開放國產疫苗接種,《紐約時報》等外媒及一些專家曾呼籲,中國應引進外國保護力更強的mRNA疫苗,以在開放的同時保護脆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