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文:盲盒消費失控 專家建議加強規管

《人民日報》刊出題為「盲卡盲盒哪能『無拘無束』」的文章,引述專家建議進一步細化盲卡、盲盒監管規則,增設技術監管條款,並在執法層面進行完善。

文中稱,這兩年,繼盲盒火爆後,盲卡藉「未知驚喜」作賣點,迅速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走紅。非理性消費在兒童青少年中屢見不鮮,部分為追求稀有卡牌,單次消費高達數百元甚至數千元人民幣。

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張永紅指出,盲卡設計是精準捕捉未成年人心理弱點的「商業陷阱」,利用心理學的「斯金納箱」(Skinner box)原理,通過隨機獎勵製造期待感。比如抽卡時「下一次可能中獎」錯覺,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孩子不斷重複購買行為。

這個陷阱正在線上和線下的消費場景中不斷蔓延,當前盲卡的商業模式很容易「套牢」小消費者。部分盲卡評級機構與廠商形成利益關聯,將普通卡片包裝成具有投資價值的「理財產品」、「反手賺10倍卡費」等噱頭,通過行銷話術和抽獎機制誘導未成年人不停購買。

西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復衛建議進一步細化盲卡、盲盒監管規則,增設技術監管條款。要求線上實施「實名認證+人臉識別+監護人二次驗證」三重驗證機制,禁止未通過年齡核驗的未成年人賬戶進行交易。線下實體店應設立「未成年人專區」,同時對違規商家處以高額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