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蔣雨融引熱議 胡錫進:輿論對社會公平有焦慮

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的中國女孩蔣雨融成為輿論中心,網傳其父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中國綠發會)高管。關於對蔣雨融的議論,內地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表示,輿論場對社會公平存在焦慮,是深層原因之一;把「絕對公平」當公平,並由此衍生的各種挑剔也是重要原因。

網傳其父蔣志明是中國綠發會高管

公開資料顯示,蔣雨融中學時期前往英國求學,之後在美國杜克大學完成本科教育, 2022年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錄取。 在上個星期的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蔣雨融代表畢業生演講,呼籲「在分裂中保持善意」。

隨後,她的家庭背景被網民熱議,網傳其父蔣志明是中國綠發會的專項基金執行主任,據傳蔣雨融在申請就讀哈佛大學時也憑藉了中國綠發會給出的推薦信。

6月2日凌晨,蔣雨融發文回應近期爭議,她承認曾在中國綠發會實習,否認靠走後門進哈佛。不過,該回應目前已不可見。隨後,蔣雨融再度發文,稱自己沒有任何海外國家綠卡。此外,她還指自己父母離異,自己在中學時期遭受校園霸凌等。

胡錫進發文說,最近,在國際或一些特殊場合有成功表現的年輕人很容易被罵,這樣的捉摸不定成了國內互聯網的高風險。他表示,

輿論場對社會公平存在焦慮,這當然是深層原因之一。但把「絕對公平」當公平,並由此衍生的各種挑剔在互聯網上肆無忌憚,同樣是重要原因。當然,還有很難預知的一些偶然因素。

中國社會要往上走,逐漸在開放中往世界的上游走,我們就要樂見世界各個過去被西方人獨佔的場所出現更多中國年輕人的身影,我們對他們的鼓勵要多於挑剔和質疑。

胡錫進說,蔣雨融在成為焦點後,她在國內網絡平台上發了幾個帖子,他認為效果不好。尤其是她對自己中學時代「受校園霸凌」是節外生枝,延伸了對她的質疑,他認為,國內網上對她的激烈批評刺激了她,她又這麼多年在國外,對國內互聯網輿論場缺少了解,所以做了至少不夠明智的那些反應。

胡錫進又指,從現有的網上信息看,她的事情並不大,她只要自己不添加對立的新材料,事情應該很快就會過去。但如果她要在這件事上做出獨特表現,與攻擊者懟到底,那就是另一回事。

哈佛破解「快樂工作」秘訣 打工仔必備逆向思維

真的有一份工作是令人享受,樂在其中的嗎?哈佛大學近期一項研究顯示:的確有,而這些快樂的打工仔掌握了一個重要的滿足感秘訣。

該研究橫跨10年,對1,000多名員工進行了採訪和研究,最終破譯了工作中的「快樂密碼」——關注進步,而非完美。

追求職涯進步 而非完美

研究人員表示,那些職業滿足感最高的受訪者,往往比起關注完美,更關注職涯中的進步。這比追求一項滿足你所有要求的「理想職業」能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Michael B. Horn,哈佛教育研究院的講師,同樣也是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向CNBC總結,該秘訣實際上就是:

明確是什麼在激勵你,理解什麼對你來説更重要,並接受實現它所需的權衡取捨。

Horn解釋道,放棄「理想職業」的觀念並不意味著放棄事業心,而是意味著建立一個滿足感更高,更平衡的職業道路。

並非事業有成才叫進步

並非升職加薪才叫進步,也可以是降薪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工作,住得離家人更近,更穩定,甚至是完全改變職業道路。

Horn提出了一種「逆向思維」,當你決定在某個地方工作扎根時,你實際上在僱傭你的僱主,幫助你達成這一進步。

「你正在作出決策,對如何使用你的時間、與誰度過以及你將如何權衡,」他表示。「如果這些選擇與你所追求的進步不一致,那很可能會導致不滿和倦怠。」

重大職業決策前權衡取捨

Horn建議,無論是接受晉升或辭職,在你做出任何重大的職業決策之前,都先思考你的3大優先事項,並考慮其中涉及到的權衡取捨。

舉例來説,你是否願意接受一個通勤時間更長,但職業發展更好的崗位?又或者為了更高的薪水,選擇與一個難相處的主管共事?

要謹記你的優先事項會隨著時間改變,如果你正在攢錢買樓上車,你可能更想最大化你的收入,但在未來,你可能會優先考慮工作的醫療保障福利。

Horn強調,去選擇一份滿足你一些需求而不是所有需求的工作,接受某些取捨而不是安於現狀。這可以幫助你對自己的職涯發展設定切實的期望,並對整體工作有更正面的看法。

沒有完美的工作

Hore在研究中訪問的所有人裏,對自己的職業和事業方向最滿意最樂觀的人都隱約清楚這一點:

沒有工作是完美的,但尋找到一份契合你價值觀或能讓你處於有利位置以實現長期職業目標的職業,才是最真誠,最可能實現滿足感的道路。

「明確你的優先事項以及對某些權衡的容忍度,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目標的選擇,讓你更接近與你的熱情和目標相契合的職業,」 Horn補充道。「如果你事先不考慮權衡,以後你可能會感到措手不及和沮喪。」

哈佛任首位非裔女校長 出身海地移民後代

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日前公布新任校長人選,將由社會科學院院長蓋伊出任,任期於明年7月1日起生效。來自海地移民後代蓋伊為哈佛創校以來首位非裔校長,同時她亦是常春藤聯盟大學中第二位非裔女性校長。

蓋伊(Claudine Gay)在接受任命的演說中,力促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內各學院加強合作,指現時有迫切性讓大學與世界接軌,引入「大膽﹑勇敢及創新思想」,面對未來的挑戰。

哈佛現任校長巴科(Lawrence Bacow)表示,蓋伊是一位擁有敏銳心態﹑領導力與溝通力強的出色學術領袖,具備能好好帶領哈佛的正直及善良。巴科更指,所有認識及與蓋伊共事的人亦十分尊敬她。

校長選委會主席Penny Pritzker亦盛讚蓋伊,指她為哈佛的學術成就付出眾多心血,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領袖。她在高等教育及研究上取得出色成就,亦能幫助哈佛繼續發展,成為推動全球向更好方向發展的動力。

蓋伊來自一個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的移民家庭,被視為美國民眾參與政治事務問題的領導者。她於2006年加入哈佛,出任非洲及非裔美國人研究和政府研究的教授,主力探討社會及經濟因素如何影響政治立場構成及投票傾向等問題。

隨蓋伊獲哈佛委任成校長,常春藤聯盟大學(Ivy League Universities)中女校長的人數將超過男校長。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及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仍由男性擔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