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貿協代表兩度與盧特尼克對話 日揆拒輕易讓步

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表示,近日兩度與美國貿易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對話,持續協商美日貿易協議。日本首相石破茂重申,不會在貿協輕易作出讓步。

日本政府表示,赤澤亮正在上周四與上周六(3日及5日)曾與盧特尼克在電話對話兩度「深入」交流,將持續尋求與美方官員協調,尋求在「對等關稅」暫緩限期前避免高關稅。

石破茂周日(6日)強調,美日正「激烈協商」直至最後階段,但重申日本將不會在國家利益上輕易作出妥協。他亦反駁特朗普(Donald Trump)針對日本的言論,直指不明白對方所指的不公平,重申日本是美國最大投資者及職位創造者。

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要求,石破茂應在周二的暫緩期前,與特朗普直接協商「對等關稅」。他認為特朗普可能十分焦慮,直指現時達成的貿易協議遠少於白宮預期下,估計美日領袖直接對話有望打破僵局。

美國被指曾要求日本提高軍費開支,石破茂強調美方並非提出具體要求,國防費用將由日本自主決定。

特朗普早前曾批評日本缺米仍拒絕進口美國大米,稱美國只會給日本一封信,很樂意在未來多年與日本繼續保持貿易夥伴關係,但威脅可能向日本收取30%至35%關稅,高於4月2日公布的24%水平。

華府料暫緩限期前收窄協議 望達成更多貿協

美國的「對等關稅」暫緩將在下周二(8日)屆滿,華府據悉有意收窄貿易協議要求,尋求在限期前達成更多貿易協定。不過,10%基礎關稅相信將多數獲保留。

英國媒體引述消息人士報道,美國貿易官員積極推動與多數接觸的國家及地區達成分階段協議。此舉將有助部分國家或地區,尋求達成更溫和的貿易協議,華府據指可能在限期前就少量的貿易爭議取得「原則性同意」。

如果同意收窄版協議,相關國家或地區將可避免沉重的「對等關稅」,10%基礎關稅仍然會遭美國徵收。不過,美國的貿易協商被指仍然困難,因為特朗普政府依然考慮在重要領域收取關稅。

自特朗普4月「解放日」以來,美國僅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及中國的90日關稅暫緩。多國亦積極協商,希望緩解美國現有的汽車及零部件25%關稅及鋼鐵與鋁材的50%關稅。

美國商務部就多個商品發起「232條款」(Section 232)調查,未來可能對特定商品徵收關稅。消息人士指美國未來潛在的指定領域新關稅正拖累美國的對外貿易協商。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暗示,美國將聚焦對等關稅,特定領域關稅可能押後處理。

同時,暫時亦不清楚特朗普對未達成貿易協定的國家或地區在限期屆滿後的新關稅稅率。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透露,特朗普正與貿易團隊商討,為「欠缺談判誠意」的貿易夥伴設立關稅。

另外,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是否堅持暫緩只維持90日仍存在變化。貝森特指出,是否延長暫緩取決於特朗普,但他預期限期前將有大量貿易協議提案湧現。財政部上周表示,美國與18個貿易夥伴的協商可能在夏天完成。

商務部長:特朗普不延長「對等關稅」90日暫緩期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周日(1日)表明,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不打算延長實施「對等關稅」的90日暫緩期,並揚言關稅不會消失。

特朗普4月宣布對各國徵收「對等關稅」,但其後因應股市波動,宣布實施90日暫緩期,暫緩期將於7月初到期。

盧特尼克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採訪時,明言關稅不會消失,更指他看不到「對等關稅」暫緩期有延期的跡象。

他認為90日暫緩期已是最後期限,如果各國仍無法與美國達成協議的話,特朗普將會決定這些國家的關稅稅率。

盧特尼克又指,美國其實現在已能與各國簽署很多協議,但特朗普政府正努力爭取達成更佳協議。他指外界在接下來數周可見證,美國工人會享受真正的一流待遇。

另外,美國國際貿易法院上周以越權為由,阻止特朗普對全球加徵關稅措施。聯邦上訴法院其後批准特朗普政府的請求,暫時中止國際貿易法院的上述裁決,允許華府恢復關稅政策。

盧特尼克表示,國際貿易法院裁決可能耗費了一周時間,但各方已返回談判桌前。

路透社有報道引述歐盟官員消息指,美國關稅的法律不確定性為歐盟增加談判籌碼。

盧特尼克反駁上述説法,聲稱人們不能聽愚蠢的人發表愚蠢的評論。他指所有與美國談判的國家,都了解特朗普的實力及他保護美國工人的能力。

日本堅持要求全面廢除 周五展開第3輪協商

日本經濟再生大臣兼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表示,對美國貿易協商的要求不變,堅持要求美國全面廢除關稅,並預計周五(23日)與美國官員展開美國第3輪貿易協商。

赤澤亮正周二(20日)表示,美國「對等關稅」﹑汽車﹑零部件﹑鋼鐵及鋁材的一系列關稅令人遺憾,但日本要求不變,促請美國全面廢除所有關稅。他指美日官員周一(19日)起舉行工作層面貿易會議,部長級會面仍未決定時間。

不過,日本經濟新聞上周報道,日本政府可能降低要求至減少而非全面廢除關稅。另外,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日本考慮提出增加進口美國粟米及大豆﹑造船業加強技術合作及調整進口車輛檢查標準等方案,換取美國貿易協議讓步。

美國官員則被指向日本媒體透露,華府正施壓希望與日本盡快達成貿易協議,指雙方愈早達成協議愈好,聲稱迅速完成協議將使日本更有優勢。官員認為美日本周料難有新協議公布,重申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會作最終決定。

共同社報道,赤澤亮正預計本周將出訪美國,出席相信由周五起舉行的美日第3輪協商。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預計出席,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自加拿大舉行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財長峰會後將返美參與。

同時,G7財長峰會中,日本財相加藤勝信將與貝森特會面,估計將磋商匯率問題。加藤勝信周二表示,美日同意匯率需由市場決定,指貨幣市場過度波動將不利經濟及金融,稱將與貝森特在此基礎下商討包括匯率在內的眾多雙邊議題。

美國4月關稅收入激增逾6成 至少達154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隨關稅政策陸續實施,4月關稅收入大增逾60%,達至少154億美元,主要來自進口商為3月進口商品繳納的稅款。約3分之2進口商在次月第15個工作日繳納對上一個月的稅款。

本月收入包括對鋼鋁徵收的25%關稅及對中國的「芬太尼關稅」,但尚未反映4月2日宣布的「對等關稅」,這意味5月的關稅收入或進一步大增。

美國於今年3月再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稅率提升至20%,同月也對所有進口鋼鋁產品徵收25%稅率。至4月,美國雖暫緩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90日,但仍額外徵收10%關稅。

海關指達5億美元收益 低於特朗普稱日進20億美元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本周指,「對等關稅」實施以來帶來超過5億美元(39億港元)收入,但遠低於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指「對等關稅」每日能產生20億美元(156億港元)收入。

CBP周一(14日)指,當局自4月5日以來已根據新的「對等關稅」徵收超過5億美元關稅。

自華府1月20日實施15項總統貿易行動以來,當局的總關稅收入約210億美元(1,638億港元),平均每日徵收2.5億美元(19.5億港元)。

美媒CNBC引述特朗普曾多次表示,美國每天可獲得20億美元關稅收入,其中包括「對等關稅」直接產生的收入。

特朗普曾於4月8日表示,美國每天徵收近20億美元關稅,稱華府做得很好。

美國財政部周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財政部每日報表中的「關稅和部分消費稅」項目下存款總額為略多於3億美元(23.4億港元)。

歐盟協商未有進展 料「對等關稅」難豁免

歐盟被指與美國協商關稅問題未有取得進展,相信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宣布的90日「對等關稅」暫緩屆滿後,美國對歐盟的關稅將會維持。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歐洲貿易專員塞夫科維奇(Maros Sefcovic)周一(14日)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及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會面兩小時後,仍未能了解美方立場及目標。

據悉,美國官員指對歐盟的20%「對等關稅」及針對汽車與鋼鐵等行業的進口關稅將不會全面廢除,即90日暫緩屆滿後,就算歐盟與美國達成協議亦會有關稅。

消息人士透露,美方官員暗示即使部分行業無法豁免關稅,但汽車業關稅可通過增加投資﹑產量及進口美國商品抵銷。惟歐盟憂慮,如未來歐盟的美國進口商品無法增加,將難阻美國再次提高關稅。

鋼鐵﹑鋁材及潛在銅關稅問題上,美國被指希望歐盟提出包括浮動共同關稅的方案。消息人士指歐盟不清楚美方部分想法是否獲華府內部廣泛認同,但指出部分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

特朗普曾指歐盟可以通過購買美國液態天然氣,抹平美國的貿易逆差。據指歐盟曾提議向美國加購液態天然氣,惟美方不認為此舉可作為關稅替代方案。

同時,消息人士指美國官員堅持,歐盟的數碼及人工智能(AI)監管為非關稅貿易障礙,雙方的關稅協商持續停留在技術層面。

美商品加徵關稅附加費 憂爆裁員潮

美國媒體報道,即使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暫緩「對等關稅」90日,當地商品受關稅影響,開始加徵關稅附加費。最新民調顯示,美國民眾憂慮因關稅可能在2025年出現裁員潮。

全美多個行業均出現關稅相關的附近費。部分企業選擇統一收費,其他公司按成本增加幅度以百分比加徵。

美國科技巨擘亞馬遜(Amazon)行政總裁賈西(Andy Jassy)早前受訪時表示,認為部分生產商將開始轉嫁關稅的成本上升予消費者,而非選擇自行吸收。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多數位於中國,為平台提供6成銷售商品。

職涯服務平台MyPerfectResume最新報告指出,超過8成美國受訪者憂慮在2025年被辭退,92%受訪者已準備好美國可能出現經濟衰退。63%受訪者相信,2025年關閉的公司將比2024年多。2成人表示,比2024年更憂慮可能失業。76%受訪打工仔預計,2025年的被解僱風險更高。

美國就業安置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報告指美國2025年3月裁員人數達27.5萬人,為1989年有紀錄以來第3高,僅次5年前疫情爆發後2020年4月及5月。2025年3月被裁人士中多為聯邦政府人員,多達逾21.6萬人。

職涯公司Career Nomad行政總裁林多(Patrice Williams Lindo)直言,美國民眾裁員憂慮非誇張,指美國企業持續裁員,在2025年以前所未見程度發生。她指民眾不止憂心裁員,更擔憂被遺忘,被迫在無安全網收入﹑財政保障及醫療保險下重新開始。不少員工被指憂慮不明前景,選擇繼續留在原有崗位。

有企業家指美國勞工現時面臨的狀況非史無前例,但即使傳統「鐵飯碗」如聯邦政府員工亦對現況感到「特別不穩定」,直言如今的美國職場可預測性消失。

迴避貿易戰風險 印度成避風港?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祭出關稅戰引發全球市場動盪,印度被指成為全球投資者的特朗普關稅避風港。

彭博社報道,國際指數公司MSCI的印度指數自4月2日的「對等關稅」公布後跌幅低於其他亞洲市場。由於印度央行選擇向銀行提供更大流動性,讓印度債市避開全球大跌潮。

印度龐大的本土經濟被投資者視為更有能力應對全球經濟衰退,而且與中國報復相比,印度致力與美國在未來90日達成貿易協議,未來更可能在中美貿易戰觸發的全球供應鏈轉移中受惠。

投資分析師圖爾西揚(Sneha Tulsyan)表示,印度在關上採不報復及積極協商立場使其處有利地位,不止有利與美國協商關稅,更可能贏取多年的生產機會。

美國關稅對印度的衝擊相對其他國家及地區來得低,彭博社數據指2024年印度僅佔美國總體入口2.7%,反觀中國及墨西哥分為14%及15%。2026年財年的印度經濟增長預期為7.2%,受短期出口衝擊影響,下行風險為0.3至0.4個百分點。由於預期美印達成貿易協議,中期經濟預期未有影響。

美資金融機構富瑞金融集團(Jefferies Financial Group)上周四(10日)在日本外亞洲市場配置中,將印度市場提升至「加碼」。集團策略師南杜卡(Mahesh Nandurkar)表示,由於對中美依賴低﹑關稅及油價相對較低與央行支持經濟增長及力爭外國投資,相信印度經濟表現理應相對出色。

不過,印度經濟亦非全然理想,軟件及藥物出口為最受貿易衝突影響行業。而且,印度市場估價雖有回落,惟仍比其他亞洲指數為高,MSCI的印度指數遠期盈利為20倍,其他亞洲指數則為13倍。

嚇退西方部分退休基金 暫緩或重新評估美國投資

全球部分大型退休基金受美國「對等關稅」衝擊,暫緩或重新評估自身在美國市場的投資,表明在美國經濟恢復穩定,此舉相信對美國私人資本行業形成更大壓力。

管理近7000億加拿大元(約3.9萬億港元)的加拿大退休金計劃投資委員會(CPPIB)在內的多間加拿大大型基金被指,已逐步縮減購買美國私人資產,憂慮地緣政治及美國投資失去稅務減免。

另一加拿大大型退休基金的知情人士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喜怒無常,基建投資充斥不確定性,預計將減少向美國投資,長期亦會調整策略。

丹麥最大退休基金之一的高層人員向英國媒體透露,由於特朗普威脅屬地格陵蘭及憂慮美國穩定,已暫停美國私募股權的新投資。高層批評特朗普揚言控制格陵蘭的態度「敵對」,難以說服丹麥基金視若無睹如常投資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