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放寬防疫惹質疑 梁萬年:最佳時機

內地去年12月上旬開始放寬新冠感染防疫措施,由於時值寒冬,既有Omicron流行,又有流感肆虐,惹來「時機欠佳」質疑。官媒央視引述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圓圖)指出,放寬時機是經過綜合判斷,「應該是最佳的」,放寬防疫不論是提前在去年夏天,還是推遲到今年夏天,都不合適。

梁萬年表示,去年底幾方面變化造就進一步優化調整防疫措施時機,包括Omicron致病力變弱、長者等高危人群新冠疫苗接種比例達到一定要求、藥物及重症救治等資源準備等。

梁萬年解釋,去年2月到香港調研,發現長者疫苗接種率低,是長者染疫死亡比例高的關鍵,惟直到去年六、七月,內地長者接種及整體加強劑接種水平都未達預期保護效果,故不是放寬防疫好時機,「所以我們利用這些窗口期,再進一步強化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種……現在(長者接種率)80%多了」,而若到今年六、七月才放寬防疫,疫苗保護力就消減。

梁萬年直言,「我們是無法把它(新冠病毒)消滅掉」,特別是Omicron傳播速度快,「不感染幾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到」,故中國必須就如何有效平衡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抉擇,「所以這種調整是主動的,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是因為你防不住了」。

河南89%人口受感染 即8796萬人「陽過」
內地前日新增14,171宗確診,多3死,確診個案最多的是浙江,有4,220宗,廣東、北京及上海則分別有1,738、228及10宗。河南省政府昨公布,截至上周五,今波疫情全省感染率達89%,已順利渡過疫情高峰期。河南截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為9,883萬人,意味河南有8,796萬人「陽過」。另外,台灣昨新增16,902宗本土確診、416宗境外輸入,多40名患者死亡。

內地冬天流感季放寬防疫惹議 衛健委梁萬年這樣解畫

內地大幅調整防疫,大量民眾感染新冠,時值冬天流感季節,疫情影響有疊加風險,對長者衝擊更可能尤其嚴重,故內地此時放寬防疫的決定,近日引發不少議論。央視也就此提出疑問,由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予以回應。

央視周日(8日)播出訪談節目《面對面》最新一集,記者向梁萬年提問:「當時我們說不放開最重要的是考慮到老年人,因為一放開他們的身體會最先遭到重創,但是現在我們恰恰也是在隆冬時節,進行『乙類乙管』,做出一個重大的策略上的調整,那麽有沒有比這個再好一些的時節? 」

梁萬年回應稱,如果單獨從疾病的這個層面來看,不要在冬季來進行調整是不是能夠減少一些疊加影響,但是這個疾病的病毒現在尤其Omicron這一個變異株,它的致病力現在是弱的。

「我們認為這個時候針對這種變異株,我們進行一些相關的策略和措施調整應該是最佳的,就是說到甚麽時候調整是合適的,是一個綜合判斷的結果。」

梁萬年透露,之所以選擇在當下的時機對疫情防控政策進行調整,也和中國老年人群接種新冠疫苗的實際情況有直接關係。

梁萬年:「2022年的二月十幾號派我到香港,到中央的專家組去,到香港去的第一件事我就發現死亡的94%是老年人。我後來就是仔細分析了,當時香港的疫苗接種率是86%多,但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不到15%,我一下看到的問題就在這。我們當時疫苗接種率也是80%多,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在幾個月前的時候還不到40%。」

記者:「現在呢?」

梁萬年:「現在80%多了。這種疫苗接種以後對重症和死亡的保護效率是好的,但是抗體的持續時間是有限的。2023年六七月份季節又好,呼吸系統病又少,放最好,但是六七月份的時候,我們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種的所產生的主動免疫的保護力在下降。」

記者:「如果往前提六七個月,放在2022年的夏季呢?」

梁萬年:「那個時候不行,那個時候我們整個老年人群,我們整個加強針的疫苗接種水平沒有達到我們預期保護的效果。老年人的疫苗接種,那個時候全國的整體率是比較低的,所以我們就是利用了這些窗口期,再進一步強化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種。」

記者然後提到,現實是即便醫療資源開足馬力去運轉,也消化不了一時間這麽多湧向醫院的老年人。「現在大家還是覺得,雖然你們做了準備,但是也沒覺得準備是充足的?」

梁萬年稱,從全球來看,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說準備好了,都會難免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不論是北美還是歐洲,還是相關的其他一些國家,當一個疫情高峰來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一定程度醫療資源擠兌。

「我想這個不僅僅是中國的一個情況。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在這種緊缺的狀況下,在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採取甚麽樣的措施來確定優先的救治對象,來實行分級診療,來真正使一些高危的人群,作為最優先的人群及時得到救治。」

李家超︰不同意放寬防疫突然 「始終會來到一日復常」

政府決定,明天(29日)起放寬口罩令以外的防疫措施,包括疫苗通行証、入境核酸檢測及限聚令。行政長官李家超今(28日)表示,並不同意防疫措施的改變是突然。他強調,社交距離措施的調整於過去6個月一直進行,政府及社會一直準備於有序及於可控下準備復常,「所有事情均有計劃當中」,亦聽到社會不少聲音,認為現時是適當時間,形容「始終會來到一日復常」。

對於政府繼早前取消安心出行後,再取消維持近10個月的疫苗通行証。政府早前表示,疫苗通行証沒有日落條款。被問到對疫苗通行証的取態是否「大轉向」。李家超重申,疫苗通行証成功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令第二針及第三針的疫苗接種率達到9成3及8成3,形成社會的免疫屏障。他表示,希望與世界說明,香港已復常,不需要依賴疫苗通行証。他表示,有信心可以控制疫情的風險,因為有醫療服務已經加強、亦有良好及有效的藥物,會集中進行工作鼓勵高風險群組接種疫苗。

據悉港府擬放寬防疫措施 撤疫苗通行證保持口罩令

行政長官李家超下午3時半見傳媒,料宣布放寬部分防疫措施,包括取消 「疫苗通行證」、不再定義「密切接觸者」等。另外,記者會上料亦會宣布兩地人員往來相關安排。

內地大幅放寬防疫措施,包括容許確診者毋需隔離,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據了解,港府內部經討論,決定維持確診者須隔離,但同樣不再判定密接。

另外,據了解,機場入境旅客毋須再進行核酸檢測,疫苗通行證安排同步取消。

內媒首披露縮短入境隔離 12.19起「2+3」明年1.9起「0+3」

內地放寬防疫政策後,會否進一步縮短對入境人士的隔離日數引起廣泛猜測。據《閩南日報》周三(14日)報道,福建漳州近日發布「十條」措施,當中要求將對接觸境外或高風險地區船舶和人員的漁船民,按照海外入境人員來進行管控。

報道稱,自2022年12月19日起,上述人員「2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離的第1、2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居家隔離的第1、3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

自2023年1月9日起,人員「3天居家隔離」,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並在第1、3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

酒吧業:盡快放寬針對行業限制措施 逃離疫情折磨

政府宣佈再度放寬防疫限制措施,香港持牌洒吧會所聯會表示歡迎,包括取消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及黃碼限制,相信必有一定程度可便利市民光顧,更可利及遊客和在外回港人士,不再受黃碼的3天限制。

聯會指,隨著全港大部份受限處所、公衆場所及公衆活動的限制及人數都得以全面性鬆綁,開始踏上復常之路。然而,唯獨是酒吧業界仍受多項措施高度限制,包括每枱人數限制6人、處所人數上限維持限制75%,以及入場人士必須在入場前出示快速測試陰性結果。

取消「0+3」生意不升反跌 放寬內外限制失平衡

聯會又指出,自政府公告「0+3」對外限制放寬後,業界整體生意大都不升反跌,這點凸顯了內外平衡的重要性。

他們冀望,當局在著手放寬對外的限制措施時,對內的限制亦需取得平衡,要求當局從速檢視仍受高度限制的處所放寬的必要性,及仍有限制措施的實際作用及是否合時,盡快放寬其餘的限制措施。

聯會冀望政府帶領業界逃離疫情的折磨,令業界可共同努力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及美譽盡快回復昔日光彩。

WSJ:內地放寬防疫後 經濟復甦有望加快但民眾防疫更嚴

內地放寬防疫後,經濟學家紛紛開始預測中國經濟復甦速度將快於此前預期;但在北京等地,民眾表示,街上的人更少了,戴口罩的人更多了。

華爾街日報發文《中國放棄動態清零,有人歡喜有人愁》稱,經過三年努力遏制新冠疫情後,中國終於開始放鬆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不過,許多人並沒有歡欣慶祝,而是閉門不出,削減開支,避開公共場所,準備迎接新冠浪潮的來襲。

有經濟學家表示,目前這種情況意味著,在重新開放的好處明年完全顯現之前,中國經濟可能會進一步疲軟。如果不算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的第一年,中國經濟已在經歷30多年來最嚴重的低迷。

北京市民:街上的人達三年最少 戴口罩的人卻是三年來最多

在北京,新冠病例數量正在急劇上升,市民閉門不出並囤積藥品。居住在北京海淀區的一位市民表示,自周日(11日)以來一直未出過小區,當日她的丈夫新冠檢測檢出了陽性。她還說,現在街上的人比過去三年任何時候都少,戶外戴口罩的人比過去三年任何時候都多,新冠病毒再也防不住了。

放寬防疫後,許多經濟學家開始預測經濟復甦速度將快於此前預期,因為消費支出和旅遊的回溫將有助於抵消中國經濟其他領域的疲軟。

但問題在於,由於國內只有極少數人感染過新冠,中國仍須挺過預期中的感染浪潮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包括投資延遲、消費者不願冒險進入餐館和其他公共場所等。

聖誕臨近,北京購物中心裏卻空無一人,一些底商已經關門停業。一家護膚品店的店主說,儘管放寬了防疫措施,店內銷售卻變得更差,單日銷售額較正常水平低80%。

內地多地定谷針目標:到下月 80歲以上人群首劑接種率達90%

內地放寬防疫後,加快推進老年人接種疫苗。內地多地制定谷針目標,今年年底或明年1月,80歲以上人群疫苗首劑接種率達到90%;60-79歲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針接種率均達95%。

澎湃新聞報道, 河南葉縣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9日稱,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結合「敲門行動」上門核實,精準摸清60歲以上目標人群底數。

該通知明確,2023年1月底前,80歲以上人群新冠疫苗首劑接種率達到90%,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針接種率均達到90%。60-79歲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針接種率均達到95%。

防疫放寬新房銷售面積按周升4.9% 廣州勁增96.8%

內地防疫放寬,中指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上周16個主要城市新房成交面積按周上升4.9%,其中廣州漲幅高達96.8%。

中指研究院今日(12日)發布報告指,這主要得益於政府對樓市支持和防疫措施的放寬。

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稱,疫情防控優化措施會讓大家對市場的信心有一定好轉,另外還可以促進大家看房或者訪盤,對成交量上升有一定促進作用。

報告顯示,上周一線城市成交面積整體按周上漲0.6%,漲幅略有提升。分城市來看,廣州成交面積按月漲幅最大,高達96.8%,僅上海按月下降,降幅為15.7%。二線代表城市整體成交面積按月上漲1.9%。三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按月升幅為45.4%。

上周南京、武漢、廈門、佛山等城市紛紛放鬆限購政策。例如,南京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四成,對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南部新城、紅山新城、幕府創新城放鬆限購;在廈門市實際工作和生活的非本市戶籍無住房家庭和個人可在島外限購一套住房。

澳門大幅放寬防疫政策 明日起公共場所取消場所碼

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10日舉行記者會,宣布大幅放寬防疫政策,除了進入四類重點場所需要出示健康碼外,其他場所可按自身條件決定是否要求進場人士出示健康碼。健康碼的三種顏色亦賦予新的含義。同時,12日起進入公共場所不需要掃描場所碼。

衞生局長羅奕龍介紹,因應現時防疫目標,調整了現行三份防疫指引,包括「要求進入公共場所出示澳門健康碼的措施建議」、「集體節慶、文娛、康體活動的管理建議」和「舉辦或參加餐飲聚會活動須知」三項指引。

接待紅黃碼自決

「要求進入公共場所出示澳門健康碼的措施建議」僅要求進入四類重點場所須出示澳門健康碼,包括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社會服務機構(包括托兒所)及非高等教育學校,並明確公共交通工具等不用出示健康碼。其他場所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決定是否要求入場人士出示健康碼。此外,由場所負責人決定是否允許健康碼紅碼或黃碼的人士進入。如允許進入,場所應為紅碼或黃碼人士(包括員工及服務使用者)作出特別安排,以減少其接觸到其他人士的機會,及做好接觸物品和表面清潔消毒。

入座率可七成五

「集體節慶、文娛、康體活動的管理建議」取消了參加者的定期核檢要求,僅要求未能佩戴口罩的參賽者、表演者出示當日的快速抗原陰性結果或採樣日後廿四小時內的核酸陰性證明,同時把入座率一律放寬至七成五。

三百人聚會始檢

「舉辦或參加餐飲聚會活動須知」則取消舉辦餐飲聚會活動的人數限制,僅要求參加人數大於或等於三百人的餐飲聚會活動,參加者才需要出示當日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測試陰性證明或採樣日後廿四小時內的核酸陰性結果。

紅黃綠碼賦新義

周三起,澳門健康碼的顏色亦賦予新含義,只有確診者賦予紅碼,密切接觸者賦予黃碼,其他人士一律賦予綠碼。應變協調中心強調,較多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狀輕微,但仍具有傳染性,進入密閉的公共場所或參與人群聚集的活動時容易造成傳播,居民更應注重個人防護、保持距離以及環境清潔消毒等措施,以保護自己的健康及延緩疾病傳播的速度。上述指引的更新版已上載抗疫專頁供查閱。

周三晉過渡期次階段

防疫過渡期分三階段,首階段是適應期,第二階段是應對疫情高峰,第三階段是另一適應期。國家於本月七日公布優化防控措施新十條,澳門於翌日正式進入過渡期第一階段,政府根據政策目標轉變調整和優化了多項疫情防控措施。周三起進入過渡期第二階段,屆時感染者經網上平臺自我評估分流,「綠色」可直接居家隔離,「黃色」或「橙色」要到社區門診或社區治療中心由醫生評估需否住院。

紅碼人士緊急必要情況下可外出上班

周三起進入疫情防控過渡期第二階段,感染者健康碼將轉為紅碼,允許居家隔離治療,目標是降低重症和死亡,以及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紅碼人士於緊急和必要情況下可外出上班,但要全程佩戴KN95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