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1月16日起新冠病毒核酸檢測Ct值為35或以上 一律被界定為陰性、不會獲發隔離令

政府今日(1月13日)公布,由1月16日起調整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的判定標準。由該日起發出的檢測結果,除作為臨床診斷用途外,如檢測Ct值為35或以上,會一律被界定為陰性。

政府指,因應疫情發展,加上考慮到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Ct值達35或以上的個案一般傳染性極低,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評估相關風險後,決定由1月16日凌晨零時起,不再把核酸檢測結果Ct值達35或以上的人士列作確診個案。因此,有關人士不會獲發隔離令(即不用進行家居隔離,亦不會被安排進入社區隔離設施)。政府發言人表示,這將有利整體社會進一步復常。

政府發言人表示,就1月16日前經核酸檢測確診而Ct值達35或以上並仍然持有有效隔離令的人士,衞生防護中心會於1月16日中午前透過電話短訊通知他們無需繼續隔離,並同時取消他們的隔離令。政府亦會安排身處隔離設施的相關人士有序地離開。隔離人士如未有接獲衞生防護中心的主動通知,則須按照隔離令的原定指示繼續隔離,直至他們在檢測陽性後第四天起連續兩天取得快速抗原測試陰性結果為止。

另外,快速抗原測試不會有Ct值,靈敏度亦比核酸檢測低,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時其病毒量較高。故此,所有經「2019冠狀病毒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結果人士申報系統」呈報的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仍須按照隔離令的原定指示繼續隔離。

發言人提醒市民及旅客,他們可到認可醫療檢測機構(包括社區檢測中心/檢測站)進行自費檢測,以取得檢測結果證明作出行之用。現時,所有從香港入境內地的人士必須持有列明為陰性的自費核酸檢測結果。如結果為陽性(即Ct值35以下),則不論其Ct值為何,他們均不能進入內地。

英國停止公布新冠病毒傳播速度的「R值」

英國當局於周一(26日)宣布,將停止公布計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人群之中傳播速度的「R值」。英國衞生安全局首席數據科學家沃特金斯(Nick Watkins)透過聲明表示,因為有了疫苗和藥物,容許民眾與新冠病毒共存,這類數據已沒有公布的必要性,不過當局會定期檢討做法,不排除有需要時會重新採用,例如發現新的「值得關切的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的時候。

R值大於1即代表新冠病例有所增加,舉例R值若為2,代表一名確診者會傳染另外兩人。截至12月23日,英格蘭的新冠R值為1到1.2,是當局最後一次發布這類數據。

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 一文看懂防控措施四個不同

內地昨夜宣布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官方今日介紹,防控措施方面主要有四個不同。

今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通報,

在傳染源發現方面:

「乙類甲管」時,主要通過風險職業人群「應檢盡檢」、風險區域全員核酸篩查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實施「乙類乙管」後,主要通過醫療機構就診、居民自我健康監測、重點人群檢測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各地要保證社區保留足夠數量的便民核酸檢測點,保證零售藥店、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充足供應抗原檢測試劑,有效滿足居民檢測需求。

在傳染源管理方面:

「乙類甲管」時,對發現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實行隔離治療措施,同時對密切接觸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觀察。實施「乙類乙管」以後,對於發現的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可自願選擇居家健康管理,對於不具備居家條件或不想居家、擔心傳染家人的居民也可選擇前往方艙醫院隔離治療。各地也為自願集中隔離者提供類似「健康之家」等隔離服務。

在社會面防控方面:

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後,社會面防控措施將更多集中在重點場所、重點機構、重點人群,取消或減少對其他場所機構和人員活動的限制,盡量減少對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比如除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特殊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對跨區域人員開展落地檢、不再對外溢風險人員開展跨區域協查;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採取高風險區「足不出戶、上門服務」等相應的風險區域管控措施。

在國境衛生檢疫方面:

「乙類乙管」後,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來華人員按海關要求填寫健康申明卡,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人員可直接進入社會面。對入境物品不再採取預防性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不再進行抽樣檢測。

內地37歲前球員染疫致基礎病惡化去世 官方公布無死亡病例

多家內媒報道,前中超球員王若吉染疫致糖尿病惡化死亡,年僅37歲。然而官方今日公布並無新增死亡病例,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亦在微博質疑質疑衛健委通報的死亡病例太零星。

據人民體育微博引述媒體報道,前瀋陽金德隊球員王若吉因感染新冠病毒引發基礎性疾病惡化不幸於周一(12日)去世。一名媒體人趙震稱,王若吉患有的基礎性疾病是糖尿病。

網傳一張聊天截圖顯示,有知情人士證實了王若吉的死訊,還提及感染新冠病毒「並沒有那麼可怕,但也沒有感冒那麼簡單」。

國家衛健委近兩日公開的疫情數據中,沒有新增本土死亡個案。

王若吉球員生涯先後在中超和中甲球隊效力,2004至2007年效力瀋陽金德,共出賽46場踢進3球;後來自由轉會瀋陽東進,2010年因傷退役,之後在瀋陽從事青訓教練。

胡錫進日前在微博發文,說應該把這個問題捅破,讓數字回歸真實面貌,或者乾脆不報了,「說實話,無論現在數字多大,公眾都不會被驚著,如果不報了,大家也能理解,因為很多地方不再測核酸。」

他還質疑衛健委通報的死亡病例太零星,並說迄今死亡病例非常少,這可信嗎?現在各地核酸量銳減,許多感染者已經統計不上來了,衛健委報的每日新增感染數字顯然嚴重失真。

降低免疫力 孔繁毅:有機會激活疱疹病毒包括「生蛇」

疫情肆虐至今近3年,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表示,新冠病毒會降低免疫力,有機會激活疱疹病毒,包括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的「生蛇」。

孔繁毅稱有美國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生蛇」比一般「生蛇」個案比率高出最多5倍。他說,本港97% 39歲以上成人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便有一人有機會「生蛇」,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起更會倍增。如果「生蛇」應及早求醫,在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毐藥物紓缓症狀。而即使曾「生蛇」,雖然體內會有抗體,惟抗體會隨時間下降,便有機會復發。

他表示,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飲食均衡、規律作息和運動等,有助增強免疫力,降低「生蛇」風險,注射疫苗亦能有效預防,建議政府考慮將「生蛇」疫苗納入長者接種計劃。他又指,市民對「生蛇」存在不少謬誤,包括以為曾出水痘會減低「生蛇」風險,但正正相反,曾出水痘就是誘發「生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