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集成電路晶片出口連續七年錄得增長

台灣集成電路晶片出口(IC)在2022年增長18.4%,實現連續7年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領導地位。根據《彭博社》引述台灣財政部門的數據顯示,2022年台灣IC晶片出口增長18.4%,是連續第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增長22.0%和27.1%。

巴克萊銀行經濟學家Bum Ki Son指出,短期內台灣在半導體業中是不可替代。美國等其他國家加強晶片生產的行動,不會立即減少台灣的重要性。台灣在該行業的重要性取決於台積電(TSMC)等巨頭的產出,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中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全球最尖端晶片的製造領域。

他又表示,該行業多元化的未來將取決於半導體製造廠的所在地。他列擧了台積電在新加坡和日本建廠的潛在計劃、英特爾(Intel)在越南的投資,以及富士康在印度的計劃,這些擧措可能對該行業產生持久影響。

不過,隨着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的持續,加上疫情暴露了集中供應鏈的脆弱性,這將使未來中長期的前景更加浮動。

據報美國參議員收窄禁用中國製造晶片限制範圍

《路透社》引述草案文件報道,美國參議員縮減一項對美國政府及承包商使用中國製造晶片的新限制,主要因為限制受美國商會等組織反對。

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及共和黨參議員John Cornyn在9月提出議案,要求禁止美國聯邦機構及承包商使用中國企業生產的晶片,不過一份於12月1日更新的文件顯示,法案不再限制承包商使用中國企業生產的晶片,法例生效的寬限期亦由兩年延長至五年。

美國晶片出口禁令 贏家輸家一覽

早前美國針對中國公布了最新的半導體出口管制,美銀指出,新規比過去看到的更全面及嚴格,預計不少美國公司也會是新規下的輸家,並對台積電、聯發科等有利。美銀就新規設計了5個問答題︰

  1. 發生了什麼事?

在10月7日,美國向中國實施全面的新出口管制,主要是限制了先進半導體和超級計算機的出口,限制了美國人支持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

  1. 為什麼很重要?

新規則比我們過去看到的更全面、更嚴格——它們涵蓋了在中國的所有應用,並且具有域外性質,因為出口限制也適用於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所衍生的產品。這不僅會對中國的晶片製造行業造成打擊,而且可能預示著其他領域將面臨更全面的限制。未來幾年,中國可能還會遭受人才流失的困擾,並且需要恢復到舊的技術。

  1. 有什麼即時、直接的影響?

中國的「晶片獨立」野心會直接被削弱,中國的半導體記憶體和代工企業將是主要的直接輸家,而非中國企業應該獲得份額——據報蘋果已經轉移了供應商。高端半導體設備和超級計算機晶片市場將受到最大影響,智能手機、PC、消費電子和汽車半導體晶片的直接影響則有限。

  1. 有什麼次要影響?

無法獲得高端技術可能會凍結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從中長期來看,這種影響可能會廣泛傳播,對互聯網(人工智能、雲)、硬件(服務器)、汽車(ADAS)和醫療保健(藥物發現)行業產生重大影響。晶片製造可能會回到美國,尤其是在《晶片法案》鼓勵在美國境內生產的情況下。電子產品供應鏈也可能發生變化,但將中國排除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之外,可能會令全球經濟造成高度通脹。

  1. 實際有哪些企業受影響?

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 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KLA Corp, Synopsys, Cadence Design, Tokyo Electron, Advantest, 及VeriSilicon將是短期內的輸家。

雖然科技戰升級之下,不會有真正贏家,但台積電、三星、SK 海力士、美光、聯發科和西部數據會受到支持。預計美國工業資本支出將增加,這對Rockwell & Eaton等公司來說是一個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