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加安排新成立「滴灌投資」在香港以21章投資公司形式,成15年來同類IPO
- 李小加坦言在任港交所不是很喜歡21章公司,不能因壞人幹壞事而斷言缺陷
- 滴灌投資集資規模未定,滴灌通未有整體上通計劃
港交所 (00388) 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所創立的滴灌通,6月中安排新成立的「滴灌投資」以上市規則21章投資公司申請香港IPO,為近15年港股首見同類IPO。
李小加親自解釋,滴灌投資上市象徵滴灌通進入第三階段(3.0)發展,總結前兩階段經驗以至「血汗得來的教訓」,重申相信現金權投資可較股權和債權更深入實體經濟小微企業,讓投資者接觸到投資藍海,但同時提供符合現有金融體系的標準化產品,目標滴灌投資今年能完成上市。
李小加:曾經不喜歡21章公司 有條件為香港創「又一春」
「21章公司」並無實際主營業務,僅從事分散投資,但「道士股」鼎益豐 (00612) 涉操縱市場,令同類公司聲名受挫,目前逾2600間港股中,只有21間21章公司。2010至20年間出任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坦言當時「不是很喜歡(21章公司)」,但不能因「有壞人幹壞事」就斷言本質具缺陷。
李小加稱,在英美市場都有類似的投資公司上市安排,
香港21章公司所遇的問題是「投下去的東西千奇百怪」,底層投資不透明、流動性不足,令淨資產價值(NAV)可信度成疑。他認為,數字化革命令更多資產價值變得更透明,21章公司可成為現金權產品等新資產的載具,「有可能香港因為有21章,使香港金融市場有一個新的又一春」。
李小加承認滴灌通1.0、2.0發展階段學到教訓
李小加和東英金融創始人張高波共同成立滴灌通,最先循節點企業投資以萬計小店,再從每日收入分成收回成本,即從現金流收回成本。李小加稱,在此1.0階段,滴灌通自行投資中國200多個城市一萬多家小店,涉款逾40億人民幣,坦言此階段的投資產品太單一太粗糙,效果「不差也不好」,但驗證了基本概念沒有錯,也學到成功要訣。
他續稱,去年初完成起始投資,滴灌通在2.0階段嘗試系統化建立交易、結算結構,成立了滴灌通澳門交易所,希望由第三方資金大方面進入,但承認目前只有小額基金或家辦參與,低估了傳統金融的慣性,嶄新資產類別不易通過現行風控、內部審批流程。
李小加所構想的3.0階段,首先總結1.0階段經驗,投資成功最重要是找到合適的駕駛員(driver),「與被投物件太遠,騙你太容易」。滴灌投資擬與充當「末梢採購經理」的投資夥伴合作,他們深入了解行業業態、風控,可以是線下聚合支付企業、旅遊票務平台、供貨商企業等,能控制著「乘客(被投公司)」的錢、貨或數據等。
與1.0不同目前的是,滴灌投資不止投資於小微企業,亦擴闊至資產型( Asset -Based )、企業型( Corporate -Based )現金權(見表)。李小加稱,目前已有數百名潛在投資夥伴舉手有興趣參與,亦不限於在內地投資。
總結2.0階段方面,李小加稱,滴灌投資本身成為一個轉換器,以金融市場已標準化的ABS(證券化資產)方式獲得特定現金流的投資權益,暫稱為「現金權(Cashflow Contingent Obligation,CCO」,再用上滴灌通平台的服務、披露。
李小加:滴灌通有能力5至8年一分錢不賺照能生存
李小加未有透露滴灌投資的目標集資額,但相信滴灌通現有投資者會相當感興趣,「這業務模式是,是以PB(市帳率)進來(投資),將來有可能以PE(市盈率)估值」。
李小加補充,滴灌通目前沒有整體上市計劃,又指以目前集團約100人規模,「約5至8年一分錢不融,一分錢不賺也都沒問題」。按公開資料,滴灌通前一輪融資為2023年,當時以總估值17億美元(約132億港元),完成4.58億美元(約35.6億港元)C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