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火星探測器 因電量耗盡正式退役

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直利用各種太空科技,為人們探索宇宙中的新資訊。NASA日前宣布,監測火星內部活動4年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因電量耗盡,正式退役。

洞察號於2018年11月底登陸火星,以偵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地震,幫助科學家們了解火星內部結構為目標,更記錄到超過1300次火星地震現象。有別於好奇號、毅力號等火星探測器不同,洞察號配備了一套可以監測火星內部活動的儀器,在著陸後便一直在同一位置進行偵測任務。最初NASA預計,其任務年限為2年,及後一直延長。

然而,洞察號最終亦面臨成為「太空垃圾」的命運。NASA在12月20日,便在洞察號的Twitter帳號發布相片,並表示「我的電量很低,這很可能是我最後一張傳送的圖片」。事隔一日(即21日),NASA於官網指,由於控制員連續兩次嘗試聯繫洞察號,都無法接受到回應。他們相信,洞察號因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耗盡,宣布洞察號正式「退休」。

事實上,NASA早已透露,因塵埃經年累月堆積於太陽能電池板上,導致洞察號近年的探測效能,隨著時間而持續下降。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Thomas Zurbuchen表示,「我觀看了這次任務的發射和著陸,儘管與探測器說再見總是令人難過。但洞察號的地震數據,提供了對火星,以及對地球在內的其他岩石體的重要資訊,值得為其科學探究成效慶祝。」

美「洞察」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終結

美國航天局21日宣布,「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在對火星進行長達4年多的科學探測之後,任務正式終結。

據新華社報道,美航天局在一份公報中說,任務團隊連續兩次嘗試聯絡「洞察」號均沒有回應,由此得出結論,其太陽能電池能量已耗盡。美航天局此前決定,如果兩次聯絡「洞察」號均不成功,將宣布其任務終結。

公報稱,美航天局將繼續傾聽來自「洞察」號的信號,但現在希望已渺茫。「洞察」號最後一次與地球通信是在12月15日。

「洞察」號於2018年5月從加利福尼亞州發射升空,當年11月26日在火星艾利希平原成功着陸。「洞察」號的主要任務是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探究火星震和火星內核等。其搭載的科學儀器包括地震測量儀、溫度測量裝置、「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氣象傳感器和磁力計等。

美航天局表示,「洞察」號服役期間,任務團隊通過其搭載的地震測量儀探測到1300多次「火星震」,包括隕石衝擊引發的震波。這些震動信號有助於研究人員確定火星表面的形成時間。地震測量儀探測的數據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火星地殼、地幔和內核的方法。

隨着在火星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洞察」號的太陽能電池板上覆蓋的塵埃越來越多,使其無法接收到足夠光照,能量逐漸減少。地震測量儀是「洞察」號攜帶的科學儀器中最後一個停止工作的。

美國航天局在其官方推特上表示,「洞察」號為人類了解火星提供了獨特視角。雖然「洞察」號的任務終結,但研究人員將運用它留下的數據繼續研究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