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環球經濟料向「滯脹」方向發展

施羅德首席經濟師及策略師Keith Wade發表報告指,地緣政治局勢惡化很可能會使世界向著比我們預期更甚的「滯脹」方向發展。(滯脹指的是在通脹高企或上漲時,經濟增長處於低位或放緩的情況。)

倘若就業市場仍然維持穩健,我們不排除「工資物價螺旋上漲」將進一步加劇通脹及抑制增長。可憾的是,要令物價回復穩定,失業率將需要進一步攀升,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利率都有可能需要進一步上調。

抑制通脹的代價

即使經濟衰退的影響尚未顯現,接受衰退即將到來似乎是目前的關鍵。抑制通脹的代價將是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及失業率上升。近幾個月,已發展經濟體系的央行已迅速上調利率,藉以令需求降溫及抑制物價上漲。

若要產能縮減或閒置足以抑制工資、物價和通脹,美國經濟將須大幅收縮,預料2023年第二季度的失業率將因此升至非加速失業通脹率(NAIRU,美國估計為4.5%)以上,而2023年底的失業率更將達到 7%,相當於目前失業率約兩倍,此結論是透過研究過往經濟週期所得。

在研究涵蓋的這些期間,經濟先從擴張轉至收縮,後再轉至擴張狀態。我們回溯至60年代的分析顯示,以往當美國通脹率處於現時的水平時,國內生產總值每每需要下跌4%,物價才會恢復穩定。

雖然沒有任何週期會完全一致,但即使在制定政策方面有所改善,或就業市場變得更為靈活,國內生產總值仍可能需要下降2%。該行預期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下跌1%,因此,2023年的調整可謂勢在必行。

上述預測有別所有其他預測者,市場目前對美國經濟增長預測的共識為0.2%。鑒於施羅德認為美國將大幅抵銷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的強勁增長,因而作出了2023年環球經濟增長將為1.3%,略偏溫和的展望。

2023年底前加息變減息?

施羅德預期,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將於2023年第一季度升至 4.5至4.75%目標區間後見頂,上述預測是以兩次加息過後,政策緊縮的累積影響將足以促使企業作出必要改變的觀點為基礎。

儘管整體通脹率在達到NAIRU時仍將高於目標水平,但該行預計達成這個關鍵目標將足以令聯儲局停止加息。隨着經濟衰退加劇,這或會成為年內稍後時間減息的序幕。

對投資者而言,市場將回復至較熟悉的狀態,在經濟衰退的環境下,股票提供具吸引力的機遇。該行預計,202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下跌1%,美國企業利潤亦將下降14%,這對企業盈利而言並非好現象。然而,由於各國央行因應經濟增長惡化及通脹改善而減息,估值開始回升。

可是,該行預料美國以外的已發展經濟體系央行不會於2023年「轉向」減息。美國的核心通脹指標(剔除包括石油及食品在內的波動性較大的項目,以更清晰反映相關價格趨勢)或已經見頂,但英國及歐洲的指標仍處於上升趨勢,這或會令歐洲央行及英倫銀行將通脹率回復至2%左右目標水平的難度提升。

然而,若歐洲央行及英倫銀行於2023年初前繼續加息及於年內剩餘時間保持利率不變,經濟增長前景或有可能迅速惡化。

甚麽是「滯脹」? 為何令眾多投資者擔憂?

根據MLIV Pulse最新的調查,投資者預測滯脹將是2023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在今年抛售之後,認為市場反彈還為時過早。市場中仍然有許多因素阻礙經濟復蘇,雖然處境非常艱難,但仍存4大投資機會。

甚麽是「滯脹」(stagflation)?
滯脹即停滯性通貨膨脹,是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失業增加的同時,通貨膨脹(inflation)持續。這種現象持續將會對整體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滯脹的物價持續上漲現象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產量下降會導致企業提供的勞務和物品減少,從而導致失業率上升,企業甚至會面臨破產倒閉,整個經濟呈現衰退的趨勢。高通脹率會扭曲價格,而高失業率將令國民收入下降。

為何出現滯漲擔憂?
此前,央行收縮政策、通貨膨脹不斷飆升和俄儸斯入侵烏克蘭的影響,引發股市出現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暴跌。在這種嚴峻的背景下,股市雖然在第四季度反彈,但超過60%本次調查的受訪者表示,全球投資者對於資產的表現過於樂觀,風險資產仍然充滿挑戰。

聯儲會主席鮑威爾已經預示利率在更長時間内會保持高位,根據這一形勢,經濟成長可能會驚異不受阻。與此同時,中國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是全球經濟面臨的另一個風險。

專家們預期市場低迷
據彭博社引述MLIV Pulse最新調查,投資公司Van Lanschot Kempen駐阿姆斯特丹的董事總經理Anneka Treon表示,「分析師需要下調對企業盈利的預期,該公司對2023年股市走勢持保守看法。」

瑞訊銀行(Swissquote)高級分析師Ipek Ozkardeskay表示,「2023年上半年將被利率上升的故事所主導。然而,在明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左右,我們預計市場言論將轉向低增長和衰退。」

未來投資機會
1.美元將走軟 帶來投資機會
調查中顯示,約60%的受訪者預計美元將在一個月後進一步走軟,今年美元的走強打壓了多種資產,包括歐元等其他貨幣以及新興市場股票,在預期市場較為低迷的2023年,美元下跌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不少機會。

2.看好長期債券、科技股
受訪者看好長期債券、科技股及其他一些主題,由於利率急劇上升,這兩種資產類別今年都受到重創,但隨着利率上調步伐放緩,這些資產類別也會有好轉。

  1. 預測英國、加拿大樓市下跌
    2023年英國和加拿大樓市崩潰的可能性有20%,機率高於其他國家。借貸成本的飆升迫使一些潛在買家退出市場,並引發了對房價下跌的預測。
  2. 地緣政治衝突不再升級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明年台海衝突和俄羅斯危機等,地緣政治衝突升級的可能性不大。

「末日博士」魯賓尼:全球將現十年滯脹式債務危機 要抵禦風險應配置這 5 大資產類別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魯賓尼(Nouriel Roubini)表示,全球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十年滯脹式債務危機,基於下一場危機是滯脹與龐大的公共債務疊加在一起,故與 1970 年代及 2008 年的危機並不一樣。魯賓尼指,1970 年代全球出現滯脹問題(高通脹及低增長),但沒有龐大的債務危機,因當地的債務水平偏低,而 2008 年爆發債務危機後,全球出現低通脹或通縮,因債務問題造成需求衝擊。

「今天,我們在債務水平極高的情況下出現供應鏈衝擊,意味正走向一個結合 1970 年代的滯脹及 2008 年的債務危機的情景,即是滯脹性債務危機。」

今年來聯儲局累積加息 3 厘,意味聯儲局要做到經濟「軟著陸」具挑戰性,而市場對經濟放緩的幅度及持續時間仍存在分歧。

魯賓尼認為,美國經濟已連續兩季出現負增長,但新增職位仍相當活躍,所以現時並非正式的衰退,但隨勞工市場逐步出現疲態,今年底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很可能會步入衰退,而目前已有足夠跡象表明,一場嚴重的滯脹性債務危機,將為未來的經濟衰退作定調。

「現時私營及公營債務佔經濟增長的比例較昔日高得多,由 1999 年的 200% 升至今天的 350%,故貨幣政策加速正常化及利率上升,將導致家庭、企業、金融機構、政府至破產及違約。」

全球貨幣政策同步收緊已對部分泡沫造成影響

他稱,全球貨幣政策同步收緊已對部分泡沫造成影響,包括私營及公營股票、房地產、迷因股(meme stocks)、加密貨幣、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債券其他信貸工具。

魯賓尼表示,股債「六四比」的傳統資產組合並不適用於目前宏觀環境,今年來有關組合出現巨大虧損,故此投資者需要尋找一些能抵禦通脹、政治、地緣政治風險及環境破境的資產,這包括黃金。

「短期政府債券及通脹指數債券,黃金及其他貴金屬,以致房地產,都能抵禦環境破壞。」

央行或會感到束手無策 不願對抗通脹

他又指,在滯脹環境下,若央行轉向,通脹或持續上升,但央行或會感到束手無策,不願對抗通脹,這意味過去30年的「大緩和期(Great Moderation)」已結束,全球將踏入一個大通脹或不穩定滯脹時代,面對供應鏈的衝擊,就像 1970 年代般,決策者不願對抗持續上升的通脹。

「央行便會陷入所謂的『債務陷阱』,任何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舉動,都會造成償還債務負擔激增,導致大規模破產及連鎖性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