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旅遊復甦如何? 韓國旅遊科技公司Yanolja:韓國人外遊也要「捨遠求近」

全球多國已解封入境限制,帶動海外旅遊需求上升,韓國亦然,不過面對宏觀經濟不明朗、通脹等問題,韓國人出行也唯有「捨遠求近」。韓國旅遊科技獨角獸Yanolja行政總裁金鐘允表示,據平台數據,韓國人外遊主要來自日本及東南亞驅動,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越南。鑑於宏觀經濟局勢,人工升幅有限,也阻礙於機票昂貴,韓國人的外遊預算下降,對更遠的旅遊目的地審慎,故對鄰近地區的需求較大,而旅行日數亦更長,以抵銷昂貴的機票。

隨香港已放寬入境限制,金鐘允在貿發局創業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到,若將來航班數目增加,相信香港有機會吸引更多韓國遊客。

他表示,韓國的境外旅遊已回復35%,全球國際旅遊則回復25%,預期明年國際旅遊恢復接近50%,韓國則較國際高約10個百分點。不過,受累環球經濟衰退風險,他估計國際旅遊可能要到2025年才完全回復。

Yanolja創立於2005年,聚焦以旅遊超級應用程式Yanolja為主的綫上旅行平台及雲端業務,並曾獲軟銀、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綫上旅遊集團Booking.com等投資。

Yanolja近年積極收購,業務範疇由機票預訂、拓至演唱會娛樂票務、廣告以至飯店管理解決方案。而2019年推出的雲端服務成為了公司的增長引擎,據公司網站,目前全球合作點逾3.7萬間,服務遍及全球170個國家或地區。

未來擬將雲端服務拓至中國
在通脹影響下,酒店業難以增聘人手,加上疫後消費者習慣無接觸服務,旅遊業界對雲端服務需求增加,智能酒店料成大趨勢。金鐘允指,公司會分析App內客戶數據,針對DSP(需求端平台Demand-side Platform)等各方面提供定制化推薦服務。

他續指,透過自動化酒店解決方案,旅館的前台成本減省一半,並指公司正在測試在大堂利用機械人送餐,期望未來可將其拓展至客房服務。Yanolja目標明年在雲業務的全球新增合作點超過2萬間,將來亦有意將足迹擴展到中國。

科技公司現大型裁員潮 不要氣餒 做好5點把握機會

由於通脹持續的衝擊,生活成本提升,全球經濟不景,很多公司選擇裁員或減少招聘。大型科技公司相繼傳出裁員的消息,其中包括Meta解僱13%員工,Twitter解僱4400名合約員工,亞馬遜計劃解僱1萬名員工。對於被解僱的員工,在生活成本增加的同時失去工作收入,無疑是雙重打擊。不過不要灰心,這是重新審視自己職業目標,重新出發的好機會。

科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據MarketWhatch引述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數據今年已累積解僱59000名員工。

根據MarketWhatch引述招聘網站ZipRecruiter數據顯示,各科技公司從6月開始已經裁員,不過好消息是,其實在某些行業,勞動力短缺現象仍然存在。所以,不應放棄,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和長期目標,做好計劃,調整自己,做好以下幾點重新出發。

1.是重新裝備自己的時候
ZipRecruiter的人事Dionello表示,對於最近幾個月失業的人而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很難找到一份與之前工作差不多的新工作,包括工作崗位、職務及薪酬。雖然這段時間很困難,但我們應該將其視作一個調整和裝備自己的機會。

她還説道,那些幸運地拿到一筆遣散的費用的人,應該利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未來長期的職業目標。

2.考慮其他工作範疇
Dionello還説道,可以學習新的技能,將工作崗位的範疇擴大,這樣就可以涉及更大的範圍,也能增加成功應聘的機率。

Glassdoor首席經濟學家Aaron Terrazas 表示,目前在科技行業獲得類似的工作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你可能會面臨激烈的競爭。因為最近的裁員同時,也釋放了很多有才華的人進入工作崗位。

ZipRecruiter的首席經濟學家Julia Pollak說道,其他行業需要能夠開發軟件和其他科技技能的人員,包括醫療保健、政府部門及教育行業。

3.人工不是唯一考慮
在這個艱難的時期,人工往往不是選擇某一個崗位的唯一考慮。醫療保險、強積金計劃、是否為混合工作模式等及其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問題,都應納入考慮範圍。

對於剛剛開始工作的人,職業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如果在一間小型的公司工作,往往能夠接觸更多的業務,累積更多工作經驗。

4.開展自己的事業
全球疫情後,遠程工作模式變得更普遍,創業者無需租用辦公室,通過網絡就可以遠程招聘員工和開始工作。

Pollak説道,往往在最艱難的時候,就是很多有價值的初創公司出現的時候,因為在這個時候,陳舊的模式已經不能帶來收益,只有創造更新穎的創意及從第一天開始就盈利,才能在艱難的環境中求得生機。

不過其實不用作出太大的創新或改變,目標只是為了生存,做一個職業教練或私人健身教練都是好的選擇。

5.持簽證人士需更快找工作
由於在國外工作的人士存在簽證的逗留限制,應該儘快找到下一個工作。在尋找過程中要找到可以幫忙辦理簽證的公司,不要浪費時間在不能提供該服務的公司上。如果想自己創業的人士,就要馬上行動,咨詢移民相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最後,不應對於自己被裁員這件事有太多負面能量或質疑自己能力,最近科技公司的裁員很多都是因為公司和產品,並不是針對個人。如果將太多時間和情緒放在裁員的事情上,前路將會變得更難行。

上次科技公司大裁員後,世界發生什麼變化了?

市場經濟不穩定多間科技巨頭出現裁員潮,隨著馬斯克砍掉Twitter半數員工,Facebook母公司Meta、Intel、amazon也紛紛進行大規模的裁員。據《紐約時報》報導,amazon正計劃一項約1萬人的裁員計劃,也是該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裁員。

目前的矽谷裁員潮不禁讓人回想2009年的科技公司裁員潮,那麼經歷上次的大裁員,世界後來怎麼樣了?

2009年年初,全球IT界發生了大規模裁員風暴,微軟也未能幸免,宣布因經濟危機等多因素將裁員5000人。當年,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等多家大型企業紛紛宣布裁員計劃,涉及的裁員人數達9萬人。

2010年,Google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微軟和蘋果則開始爭奪全球市值王的交鋒。當年,蘋果時任CEO喬布斯發布iPhone 4,當時其宣傳語為「再一次,改變世界」。

2011年,騰訊旗下的社交軟件微信上線,截至2021年12月,微信於全球擁有超過12億活躍使用者。

2013年,Facebook 和 Twitter上市,互聯網成為全球市場發展的一個關鍵詞,美國FAANG黃金名單出現。中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崛起。

2018年,全球網民普及率突破50%,同時,互聯網科技企業上市也達到高潮,包括美團、bilibili、拼多多、愛奇藝等。

2010年代,互聯網公司的市值超越了房地產,甚至銀行金融業,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