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揭持續服降血壓藥 降低糖尿病晚期患者心腎併發症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持續服用降血壓藥物,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晚期腎病患者出現心腎併發症的風險。結果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刺針》旗下的《eClinicalMedicine》。

停用RASi類藥物增末期腎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臟衰竭風險

團隊早前發表的追蹤研究發現,每六名糖尿病患者中有一人出現腎功能急劇下降,有較高的風險發展為末期腎病。中大醫學院臨床藥理學和內分泌及糖尿科團隊分析了10,400 名,於2002 年至 2018 年期間,曾經接受 RASi 類降血壓藥物治療的患者數據。當中8,634名患者在進入晚期腎病階段6個月內,仍然持續服用RASi類降血壓藥物,其餘的1,766 人則停止了服用RASi類藥物。

結果發現,與持續服用RASi類藥物的患者相比,停止服用RASi 類藥物的患者患上末期腎病的風險增加30%,出現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27%,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大幅增加85%,但全死因死亡率則無差異。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兼研究第一作者楊愛民表示:「我們的研究與最近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相近,該研究招募了411名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晚期腎病患者, 雖然兩組腎功能下降的速度差不多, 但是停止服用 RASi 類降血壓藥物的相對於沒有停藥的患者,有較多人出現末期腎病和心血管事件。」

研究顯示RASi類藥物增加高鉀血症的風險不明顯

研究團隊針對 583 名停用 RASi類藥物的患者和 3,817 名仍持續使用 RASi的晚期腎病患者的進一步分析顯示,兩組的高血鉀(大於5.5 mmol/L)累積風險在5年期間相似,而高鉀血症的風險僅在使用較高劑量的 RASi類藥物時才會明顯。

領導是次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周怡君解釋說:「RASi 類降血壓藥物受制於種種原因,經常被禁止用於慢性腎病患者或需中途停藥。其實透過調節膳食中鉀的攝入量、定期監測腎功能及避免使用損害腎功能的藥物,許多慢性腎病患者可以繼續安全地服用RASi類藥物,受益於其保護作用。國際臨床指引亦建議,RASi類藥物可在定期監測腎功能和血鉀水平的情況下使用,特別是在開始服用的首兩至四週,RASi類藥物可按腎功能和血鉀水平作劑量調整,停藥則是最後的選擇。」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總結說:「研究支持糖尿病併晚期腎病患者可以繼續使用 RASi類降血壓藥物。RASi類藥物不僅可以保護腎臟,還可以保護其他心血管疾病。末期腎病可以通過控制包括低血糖、高血膽固醇、高血壓、過重及吸煙等多種危險因素來預防或延緩。」

每10人就有1個患糖尿病 患者可否買醫療保?

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醫管局統計,目前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病人,相當於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假如血糖水平長期偏高,或會影響身體器官功能,併發「糖尿腎」、「糖尿眼」,甚至中風等,因此,及早確診及適當治療非常重要。糖尿病雖然暫時未能根治,但可以透過藥物及均衡飲食等控制病情。另外,原來現時市場上亦有專為糖尿病人而設的保險。

甚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身體代謝失調導致的疾病。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會變成葡萄糖,經小腸吸收並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成為血糖。正常情況下,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協助血糖進入身體細胞。假如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運用胰島素,血糖便會上升。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空腹(即8小時內沒有進食)的血糖水平超過7 mmol/L,或餐後兩小時的血糖水平超過11.1 mmol/L,便屬於糖尿病。假如血糖高於正常水平,但未達到確診標準,會被視為糖尿病前期,這類病人同樣需要定期檢查,監察情況。

糖尿病的成因是甚麼?

糖尿病可依據成因分為四類,當中以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佔全部病例超過九成。

糖尿病有甚麼病徵?如何斷症?

糖尿病初期病徵不明顯,部份病人會經常感到口渴、尿頻、體重下降、容易疲倦、視力模糊、皮膚痕癢及傷口不易癒合等。不過,亦有部份病人沒有上述症狀,甚至出現併發症時,才驚覺患上糖尿病。

定期檢查有助及早斷症,主要的測試方式包括:

  1. 空腹血糖測試:病人在午夜後禁食,翌日早晨抽血驗血糖
  2.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先檢查病人空腹時的血糖水平,隨後病人飲用75克葡萄糖,隔2小時再抽血檢驗,觀察血糖水平升降

如何治療糖尿病?會引致併發症嗎?

糖尿病暫時未能根治,但可以透過飲食和藥物控制病情:

  1. 飲食治療:維持均衡飲食,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進食高糖或含有添加糖的食物、避免過量飲酒等,均有助穩定血糖
  2. 口服降血糖藥:醫生會根據病人身體狀況,處方不同功效的藥物,例如刺激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或減慢小腸吸收葡萄糖等。
  3. 胰島素注射:模仿正常人胰島素分泌,以控制血糖。這種治療方法會用於1型糖尿病病人,以及已用口服藥但仍未能控制血糖水平的2型糖尿病病人。胰島素也分速效和長效等多種類別,須由醫生處方,病人經訓練後可自行注射。

假如未能妥善控制病情,血糖水平長期偏高及不穩定,會令血管和神經系統受損,進而影響身體器官功能,引致腦血管病如中風、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冠心病、心臟衰竭、腎功能衰竭、肢體潰瘍等併發症。如下肢潰瘍感染且未能痊癒,可能需要截除下肢。此外,糖尿病亦可能導致急性血糖過低或過高。

如何預防糖尿病?

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糖尿病,包括:

1.均衡飲食,以低脂、低糖、低鹽及高纖為目標
2.每星期最少五天運動30分鐘或以上
3.保持理想體重,亞洲人的理想體重指標(BMI)是18.5至22.9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即BMI超過23)、45歲以上、直系親屬有糖尿病史等,均屬於「高危一族」。另有研究顯示,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婦女,日後患2型糖尿病的機會較高,因此,即使產後已痊癒,也應注重均衡飲食。

糖尿病病人能否購買醫療保險?

一如不少慢性病患者,糖尿病人過往較難購買醫療保險,幸而,近年不少保險公司陸續放寬糖尿病的投保限制,包括危疾保險及醫療保險,但有關併發症仍然會被列為不保事項,例如失明、心臟病、腎衰竭等等。

有公司亦推出專為糖尿病人而設的醫療及危疾保險計劃,例如YF Life萬通保險「首選糖尿保」主力保障糖尿病相關的嚴重疾病,包括失明、冠狀動脈手術、心臟病、臀衰竭、中風、斷肢。Cigna信諾糖路同行醫療保則讓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受保人提供住院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