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現重症高峰 急診就診量大增 多數老人有肺炎

上海多間三級醫院(跨地區及向全國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醫院)表示,發熱門診就診量已下降,但急診就診量大增,老年人大部分存在肺炎表現。有醫院指,重症高峰已慢慢出現,急診壓力很大。

瑞金醫院:來急診的新冠感染者佔80%

據內媒報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昨日(29日)表示,該院這兩天來,發熱門診的就診量出現下降趨勢,從以往的600人次/天已降至300人次/天,但急診就診量出現明顯增長,較之前翻倍,達到了1500人次/天。陳爾真說,重症高峰已慢慢出現,正集中力量確保重症患者的救治。

陳爾真坦言,目前來急診的新冠感染者佔80%,其中老年人佔40%-50%,大部分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人,因新冠感染後導致疾病加重,在65歲以上老人中有肺炎表現的佔一半左右。

與瑞金醫院一樣,面臨急診大考驗的還有上海多間三級醫療機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門急診辦公室副主任莊旭說,連日來救護車接診量逐日攀升,兩個院區12月28日一天共接到269輛救護車,急診就診量分別達到1500人次/天和1000人次/天。

莊旭說,現在發熱門診就診量較前一段時間下降,但急診就診量增加明顯,不少人是因為咳嗽,來醫院做進一步的CT檢查。

莊旭介紹,在位於浦東新區的仁濟醫院東院,急診的就診量此前維持在900-1000人次/天,但現在已達到1500人次/天,加上發熱門診就達到2100人次/天。而在位於閔行區浦江鎮的仁濟醫院南院,急診的就診量此前維持在500人次/天,現在翻了一倍,達到1000人次/天。

在莊旭看來,當前對於三級醫院來說,最重要的是關注有基礎性疾病、新冠感染的高齡老人,這部分群體由於年紀大,耐受性差,存在低氧、胸悶、氣促的可能性大,發展為重症的可能性也很高。

報道指出,當前,前來三級醫療機構急診的患者群體中,仍存在少部分「非急診」需求的人群。對此,多間三級醫院呼籲「非急診」患者可透過普通門診或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級診療,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讓出一條「生命通道」。

北大專家:全國面臨海嘯級疫情 重症高峰還未到

北京大學專家指,全國正面臨海嘯級疫情,一兩周內會迎來重症高峰,確保醫療資源不發生擠兌將是關鍵。面對病毒要實事求是,不要認為它一定愈變弱。

「這次新冠疫情的感染高峰不是一般的高,是疫情海嘯,在過去的一周我們都已經感受到了。」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指,這次疫情的重症高峰還沒到來,北京的醫療資源已經比較緊張,加上醫護人員感染的很多,各醫院都很艱難。伴隨著感染高峰,重症高峰馬上就要到來。

主要是醫院的各個ICU主要承擔重症救治任務……我們(中國)每10萬人的重症床位是10張,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是30張,美國在疫情感染高峰時也出現了醫療資源擠兌,可以預見我們肯定也會面臨這個問題。

他建議各醫院應盡可能多地擴充重症床位、配備救治設備、組織重症救治隊伍,並提高防重症的意識,包括讓重症病人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而非退燒藥。他預計本次疫情高峰大概要持續到春節後,屆時全國疫情整體上會有減緩趨勢,但基本恢復正常可能要到2月底、3月初,也就是天氣開始轉暖的時候。

對於近期不斷有無症狀不需醫治、病毒只會愈變愈弱等說法,王廣發指,千萬不要覺得新冠一定會愈變愈弱,既不能完全輕視它,也不要視為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