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內地引CAR-T治療成功治末期骨髓瘤 別院校「模仿外地產品」無法保障品質

港大醫學院表示,去年年底起與內地藥廠合作,成功為40多歲患者患末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進CAR-T治療,至今成效理想,為本港首宗案例。

對於有院校自行研發CAR-T產品治療血癌,港大內科學系教授鄺沃林指,其CAR-T產品經國家藥監局認證,但其他院校自行研發未能保障品質,亦認為有公平性問題,會交由藥廠製作,不會自行研製。

鄺指,自行研發產品如「醫唔好」,無法解答治療問題誰屬,認為不利病人權益及可持續性發展,「作為大學係需要自主研發,但唔應該是模仿製造;醫生責任唔係製造產品,唔能夠有呢個責任,因為無咁嘅本事。」

今次研發產品由內地一間藥廠生產,針對一種名為BCMA的靶點,透過經「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引入本港,由收集病人細胞至運抵本港,共約3至4星期。港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謝偉財表示,產品未經衞生署先進療法製品註冊,是否於本港透過「1+機制」正式註冊,需要視乎藥廠意願。

謝偉財指,外國有其餘兩個產品有針對為BCMA靶點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但藥廠未有計劃投放於本港。港大內科學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沈佩妍表示,花費數月時間才能引入治療,並需通過海關認證。

年底接受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病人C先生,患上該病已多年,近年因腫瘤生於盤腔,引致無法控制大便,形容達9級痛楚,「坐又唔係訓又唔係」;

團隊指,已用盡方法治療C先生,CART-T是終極手段,終成功令病人康復。主診醫生坦言,若C先生非接受CAR-T治療,無法存活至今。

中大醫學院早前受訪時表示,以自主研發CAR-T治療急性淋巴白血病復發,臨牀試驗已有5名病人接受CAR-T細胞治療,當中4人已出院。中大實驗室製造CAR-T細胞毋須運送海外生產,製作時間亦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