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四季度GDP按年增5.4% 全年增5%

內地四季度GDP按年增5.4%,高於預期的5%,並創下六個季度最高水平;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08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主要發展目標順利實現。

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5.3%,二季度增長4.7%,三季度增長4.6%,四季度增長5.4%。

單計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速均優於預期,工業按年增速創八個月高點。不過,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較上月5%有所上升。

分析人士指出,去年政策立場轉變幫助經濟企穩,但尚需大規模、持續的政策刺激來促進復甦。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內需不足等挑戰,預計政策在2025年可能持續發力,特別是財政政策。

國家統計局:各方面都發生積極變化

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的重大部署,國家統計局表示,四季度經濟明顯回升。初步核算,四季度GDP按年增長5.4%,比三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為順利實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從生產、需求、物價、收入、預期等主要指標的運行情況看,各方面都發生了積極變化,包括消費投資在加快,工業和服務業明顯回升,物價形勢出現積極變化,企業、居民和政府收入在好轉等。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會繼續定在5.0%左右,主要的挑戰是外部經貿環境變數加大,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會顯著減弱,與此同時,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政策上也需要進一步加力。

分析師:預計2025年GDP增4.7%左右

王青表示,2025年經濟運行會展現強大韌性,主要支撐來自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及出口企業在貿易戰中的抗壓力能力。預計2025年GDP增速會在4.7%左右,繼續處在中高速增長平台。

宏觀政策方面,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全面發力,其中赤字率會上調到4.0%,新增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都會擴大,央行會實施有力度的降息降準,其中降息幅度有可能達到50個基點,帶動企業和居民貸款利率更大幅下調。認為2025年會對居民房貸實施定向降息,存量房貸利率也會繼續下調,這是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關鍵一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龐溟表示,全年GDP增長5%超出普遍預期,實現了政府目標。相信政府將在2025年推出一系列刺激政策和改革措施,以提振經濟,鼓勵內需。

人均GDP連續兩年低於南韓 1980年代後首次

日本政府周一(23日)公布的2023年經濟數據顯示,當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er Capita GDP)連續兩年低於南韓,為1980年代有紀錄後首次。

內閣府數據指日本2023年的人均GDP為近3.4萬美元(約26.3萬港元),比2022年的逾3.4萬美元(約26.5萬港元)下降,不止連續兩年出現萎縮,為1980年代有紀錄後最低水平。

同時,南韓2023年人均GDP錄得增長達約逾3.5萬美元(約27.6萬港元),連同2022年連續兩年人均GDP超越日本,為1980年代後首次。七大工業國(G7)成員國中,日本同樣連續兩年包尾。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日本亦僅排22,同為史上最差。

日本最新人均GDP數據低落被指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日圓疲弱及人口老化。內閣府數據的日圓匯率為1美元兌140.5美元,如按2024年11個月匯價計算,日本人均GDP表現疲弱將擴大。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估算,2024年日本人均GDP或將被台灣超過。

有分析亦認為,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加上日本勞動力生產率低下,單靠加薪等方案無法帶來足夠經濟增長刺激。

日本智庫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熊野英生指出,未來5年1965年至1969年出生的「泡沫世代」將陸續邁向60歲或以上,現時限制長者勞動力供應的結構如未改變,相信未來在提升家庭收入上無法取得實際解決方案。

日本2023年的GDP總額逾4.2萬億美元,佔全球約4%,僅次美國﹑中國及德國。德國於2023年GDP總額達約4.5萬億美元,首次超越日本位列第3。

美國經濟強勁 第三季GDP上修至增3.1%|首領失業救濟人數跌至22萬人

美國上修第三季GDP按季增長,由2.8%上修至3.1%,季內核心PCE增速上修至2.2%,個人消費增速亦上修至3.7%,上修情況均超市場預期。

上周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由24.2萬人跌至22萬人,低於市場預期的23萬人,對上一周連續申領失業救濟人數187.4萬人,低於預期的189.2萬人。

上周抵押貸款申請指數跌0.7%|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升至6.75厘
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協會(MBA)公布,美國上周抵押貸款申請指數跌0.7%,為5星期以來首次下降。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由上周6.67厘,升至6.75厘。MBA副總裁Joel Kan表示,受惠庫存狀況逐步改善,以及經濟和就業市場前景樂觀,置業人士在市場上十分活躍。

美國11月零售銷售按月升0.7% 高於預期
美國11月零售銷售按月升0.7%,高於預期的0.6%,前值為0.4%。剔除汽車和汽油後零售額增長0.2%,低於市場預期的0.4%。

美國11月零售銷售以穩健的步伐成長,主要受到汽車購買量激增的推動,掩蓋了其他領域的消費表現參差不齊的情況。

在報告的13個類別中,有7個類別出現了成長。 11月汽車銷售為逾三年來最強勁,因利率下降,經銷商推出大幅年終折扣。電子商務銷售額成長1.8%,黑色星期五和網路星期一的促銷活動在亞馬遜等平台上產生了巨大的銷售額。這些數據顯示,消費在關鍵的假期購物季仍保持彈性。

廣東去年GDP增1.9% 工業、消費增長 投資下滑

廣東省統計局公布,2022年全省生產總值12.9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及去年初定下的約5.5%目標。工業、消費錄得按年增幅,固定資產投資則出現下滑。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340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5.28萬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7.09萬億元,增長1.2%。

主要數據方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5萬億元,按年增長1.6%。分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4.6%,製造業增長1.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3%。固定資產投資額按年下跌2.6%,工業投資增長10.3%,佔全部投資比重27.9%,按年提高3.3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下跌14.3%。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9萬億元,按年增長1.6%,其中,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增長0.9%,鄉村市場增長6.3%。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基本生活用品類和中西藥品類消費保持增長,餐飲收入下跌4.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萬元,按年增長4.6%,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2.3%。

內地2022年GDP按年增3% 四季度增2.9%

國家統計局公布,內地2022全年GDP按年增長3%,四季度GDP按年增長2.9%,按季持平。高效統籌防控和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分季度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345億元,按年增長4.1%;第二產業483,164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638,698億元,增長2.3%。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四季度增長2.9%。

地方兩會陸續開 一文看懂上海、福建、四川GDP增速目標

各地陸續進入「兩會」時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GDP增速目標。上海目標是全市GDP增長5.5%以上,福建和四川均將目標設定在6%。

上海GDP目標增速5.5%以上

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今日(11日)上午開幕,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

龔正說,綜合各方面因素,建議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福建GDP目標增速6%

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初步預計,2022年全省GDP突破5萬億元,並將2023年GDP目標增速定在6%左右。

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出口增長7%,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7.5%,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7萬噸以上。

內媒指出,相較於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GDP6.5%目標增速,今年GDP目標增速下調0.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增長目標也有所下調,分別下調0.5個、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目標都有所上調,分別上調1個以及1個、0.5個百分點,此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目標下調0.5個百分點,其他指標增長目標與上年基本一致。

四川GDP目標增速6%

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四川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盡最大努力爭取更好結果,確保總量突破6萬億元;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85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糧食產量穩定在715億斤以上。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目標任務

與上年預期目標相比,四川將今年GDP目標增速下調了0.5個百分點。

歐元區第三季GDP按季升0.2%符預期 9月貿易逆差勝預期

環球央行接連大手加息,市場憂慮歐美或出現經濟衰退。歐元區最新公布第三季GDP數據,按季升0.2%,符合市場預期,按年則升2.1%,同樣符合市場預期。歐元滙價在消息公布後繼續強勁走勢,兌美元暫報1.0426,升近1%。

另外,歐元區9月貿易逆差為377億歐元,較預期逆差420億歐元為少,前值修正為476億歐元逆差。

值得留意的是,德國11月ZEW經濟景氣指數錄得負36.7,雖然仍錄得負值,但遠較預期負51為佳,創今年6月以來新高

上海前三季GDP按年跌1.4% 消費跌逾一成

各地陸續公布前三季經濟數據。曾封城多日令經濟受重創的上海,前三季GDP達3.0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跌1.4%,降幅較上半年收窄4.3個百分點。前三季投資累計下降8.6%,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降10.7%。

第三季進口增長 拉動前三季進口增速由負轉正

今年上海前三季GDP累計為30956.6億元,按年降1.4%,降幅較上半年收窄4.3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繼續在全國保持首位城市地位。

具體看,在外貿方面,第三季全市進出口總額按年增長16.6%,前三季累計增長5.6%。汽車、手機、新能源等引領出口增長。

第三季度出口按年增長27.7%,連續3個月保持20%以上增長,前三季度累計增長13.1%。

進口累計增速實現由負轉正。第三季度進口按年增長9.5%,累計增速由上半年-3.6%轉為前三季度增長1.1%。

前三季投資累計降8.6% 消費降逾一成

利用外資方面,1-8月實際使用外資163億美元,按年增長8.4%。吸引外資能級提升,1-8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20.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佔比達80.5%;服務業增長8.1%,其中佔比40.5%的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8.9%。

在投資方面,上海第三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按年增長9.2%,其中房地產開發、工業、基礎設施投資分別增長6%、19.5%和1.7%;前三季度投資累計下降8.6%,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1個百分點。

此外,第三季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1%,前三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64.6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4個百分點。據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9月份全市線下消費額按月增長6.8%。線上消費增長較快,前三季度商品類網絡購物交易按年增長7.9%。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總的來看,三季度以來,上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積極因素累積增多,主要指標回穩向好。

聯儲局會議紀錄:通脹高得令人無法接受 需要維持更嚴格的政策立場

聯儲局9月議息會議紀錄顯示,聯儲局官員對通脹的速度仍感到驚訝,他們預期利率維持上升,直至價格下降。不過,多位與會者同時指出,現時環球經濟及金融環境高度不確定之中,需要進一步調整收緊政策的速度,以達到減輕對經濟前景產生負面影響的風險。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指出,目前通脹仍然高得令人無法接受,遠高於聯儲局 2% 的長期通脹目標,而近日通脹數據普遍高於預期,而且通脹下降的速度比他們之前預期的還要慢,因此需要維持更嚴格的政策立場,以達到最大就業及價格穩定的目的,目前通脹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因而需要提高對利率的評估,以達到目標。

加息將令勞動市場「放鬆」及人工下調

與會者認為,通脹是由供應鏈問題驅動,這些問題不僅限於商品,還包括勞動力短缺,而加息將令勞動市場「放鬆」及人工下調。他們普遍相信,經濟需要減慢,才令通脹冷卻,當局下調經濟預測,預期 GDP 以年率計 2023 年僅增長 1.2%,較 2021 年疫後復甦時期大幅下降。

儲局官員指,加息步伐會在某個時間會放緩,而當聯邦基金利率達到足夠限制的水平後,將會維持一段時間,待有足夠證據證明通脹會回落至2%的目標。

IMF 降明年全球 GDP 增長預測至 2.7% 報告稱:最差的時刻尚未到、今年的問題明年會惡化

受俄烏戰爭、能源及食品價格高企、高通脹,以及利率大幅上調的問題影響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 2023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 2.7%,並警告上述的情況在明年將進一步惡化。

IMF 周二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明年全球 GDP 增長預測將由今年 7 月預計的 2.9%,下調至 2.7%。該組織亦預期,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將經歷至少連續兩季的負增長,而美國、中國及歐洲三大經濟體將繼續停滯不前。報告又指,經濟最差的時刻尚未到來,對許多人而言,2023 年將會是一場經濟衰退。

報告列出了目前阻礙增長的三大事件,包括俄烏戰爭、生活成本高企危機,以及中國經濟放緩。該等事件共同創造出了一個使經濟、地緣政治及生態「動盪」的時期。該組織強調,現時全球經濟是「有史以來最脆弱」的,因國家在貨幣、財政,或金融政策方面的「校準錯誤」的風險急劇上升,金融市場亦呈現受壓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