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經濟開門紅 亟需強有力政策應對關稅衝擊

中國一季度GDP超預期增長5.4%,順利實現開門紅,惟貿易戰衝擊二季度將浮現,分析指需強有力政策應對,重心將是擴內需。

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表示,中國經濟迎來強勁開局。但由於中美貿易戰急速升級,二季度經濟可能開始受到影響。接下來密切關注貿易戰對製造業領域的衝擊,尤其是產能過剩問題是否進一步惡化。同時第二產業按年增速已經連續五季度超過第三產業。由於製造業可能收到關稅衝擊,未來中國能否保持穩健增長的關鍵因素,在於第三產業能否彌補缺口。

他表示今年政策將重點支持內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包括育兒、養老、餐飲、醫療保健以及旅遊等服務業,將拭目以待這些舉措能否在未來數個季度見效。

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Zichun Huang表示,得益於財政支持,3月中國經濟恢復動力,促使一季度GDP超出預期,但隨著出口減弱,今年經濟增速仍將放緩。未來幾個月,政策將繼續支撐國內需求,3月公布的預算允許進一步增加財政支出,貨幣寬鬆舉措也可能很快出台,意味著即時美國提高關稅,今年經濟增長也有望保持在4%以上。

政策將大力提振國內消費

東方金城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4月美國推出對等關稅後,中美雙邊加徵關稅幅度超過100%,意味著從4月中下旬開始,絕大部分雙邊貿易基本失去市場接受的可能性,預計接下來中國擴內需會顯著加力,新一批增量政策有望出台,核心將是大力提振國內消費,通過降準降息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以及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這意味著二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進一步提高,外部波動對整體宏觀經濟運行的衝擊可控。

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指,貿易戰衝擊將在下個月宏觀數據中體現。即將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披露中國政府如何應對貿易戰。預計今年晚些時候推出新的刺激措施,但不會是在這次會議上。決策者可能觀望出口放緩的速度再做應對。但這次會議傳遞的訊息將預示下一步政策反向,一個選項是財政加力支持國內消費。

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政府可能在二季度加快落實3月初人大會議通過的2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方案,到下半年再推出1-1.5萬億元增量刺激。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報告 料今年中國經濟增長5%

博鰲亞洲論壇今天起一連四日在海南舉行。大會發表旗艦報告,預計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預計將達4.5%,中國將保持5%以上的較高增速。

報告指出,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普遍預計,今年明年世界經濟將企穩甚至重新擴張。根據論壇研究院的測算,作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預計將增至4.5%,按購買力平價測算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將增至48.6%。中國、印度、越南、菲律賓、蒙古國、柬埔寨、印尼等亞洲經濟體仍將保持5%以上的較高增速。

論壇秘書長張軍指,面對挑戰,亞洲經濟,特別是中國仍然會繼續增長,有潛力成為穩定和支撐世界經濟的基石。

報告還指出,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佔比為41.17%,遠超過歐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自2017年以後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超過北美。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為16%,而對北美為15%。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後,不僅沒有提升美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美國與中國在這種業全球價值鏈中重要性的差距反而不斷拉大。

美國候任財長貝森特:中國經濟已步入衰退

  • 貝森特表示中國經濟陷入蕭條或衰退
  • 稱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平衡的經濟體
  • 指中國沒有履行購買農產品承諾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提名的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中國經濟即使沒有陷入蕭條,亦已步入衰退,並正試圖以出口擺脫困境,而不是進行急需的內部再平衡。

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舉行確認聽證會,貝森特出席接受質詢。他捍衛特朗普加徵關稅計畫,指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平衡的經濟體,把軍事放在首位,同時政府試圖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廉價商品以保持增長。

另外,提及之前與中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他指中國沒有履行購買農產品承諾,還表示將敦促北京方面恢復購買,甚至可能提出補償條款。

他又表示,必須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和芯片方面保持對中國的領先地位。

IMF:中國經濟二季度起將急劇復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Gita Gopinath指,根據目前在解除大部分防疫措施後引發的感染趨勢,中國經濟增長預計將從二季度起急劇復甦。

Gita Gopinath周三(18日)在達沃斯經濟論壇場邊接受路透社訪問,她讚揚中國的重新開放發出了積極信號,顯示北京已準備好重新參與世界活動,「我們期待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反彈,從目前的感染趨勢來看,如果感染率持續,我們將在今年第一季度之後看到非常快速的復甦」。

她提到,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能達到4%以上,將意味著全球通脹壓力已被需求放緩所抵消。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更強勁,石油和能源價格將出現一波上漲。

路透社專訪多名經濟學家,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中位數約在4.9%,部分經濟學家近期將預測值調高至5.5%。

李克強:中國經濟將加快恢復和回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日(18日)在北京會見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並座談交流時表示,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相信中國經濟將加快恢復和回升;歡迎更多外國人才來華工作,將進一步優化工作許可、人才簽證和停留政策。

李克強指出,過去一年,面對疫情等境內外超預期因素相加衝擊,中國經濟在應對挑戰、克服困難中前行。全年經濟實現合理增長,高於疫情突如其來的2020年。

李克強提到,去年城鎮新增就業好於預期、達1200多萬人,12月末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居民消費價格在世界高通脹背景下僅上漲2%。得益於這幾年合理把握宏觀政策,沒有持續大幅增加赤字,也沒有超發貨幣。

他強調,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更好保護外商投資權益,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李克強補充說,願學習借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繼續同各國開展廣泛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中國政府歡迎更多外國人才來華工作,將進一步優化工作許可、人才簽證和停居留政策,完善落實稅收、購匯、社保、醫療、子女入學等政策,為外國人才安心在華工作提供保障。

劉鶴:中國經濟將整體性好轉 房地產仍是重要支柱產業

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相隔三年再次恢復實體會議,出席的副總理劉鶴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將會實現整體性的好轉。此外,房地產仍是重要支柱產業,中國仍處於城市化較快發展階段,巨大的需求潛力將為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劉鶴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疫情防控轉型總體平穩順利,相信2023年中國經濟會實現整體性的好轉,經濟增速達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預期今年中國進口會明顯增加,企業投資會大幅度增加,居民消費會回歸常態。

對於有人說中國要搞計劃經濟,劉鶴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國要保護競爭、反對壟斷,保護產權,全面弘揚企業家精神。

他又指出,中國金融體系總體保持穩健,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而房地產是中國重要的支柱產業,當局高度重視房地產價格和銷售急劇下降,將通過保護契約和產權,穩定市場預期,並放鬆一些房地產管制舉措,從而有效擴大需求,使房地產公司具備造血功能。針對最近市場對中國房地產業所持的悲觀論調,劉鶴認為,從未來看,中國仍處於城市化較快發展階段,巨大的需求潛力將為房地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另外,劉鶴表示,堅決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希望推動經濟實現再全球化,而共同富裕是要避免兩極分化,絕不搞平均主義、福利主義。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包括外商在內的企業家將發揮發動機的作用,並需要放棄冷戰思維。

他續稱,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平衡好治理通脹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關係。需要注意本輪通脹是複合性通脹、成因比較複雜,並呼籲大國在加息同時,應當高度重視對新興市場國家可能產生的外溢影響,防止加重債務和金融風險。

外交部:中國將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1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國際專業機構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的相關問題提問。

汪文斌說,我們注意到相關報道,也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專業機構認為,中方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將為世界經濟復甦帶來重大利好。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布倫德日前表示,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將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有助於全球經濟復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將穩步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最大積極因素。

汪文斌表示,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團、滙豐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法國外貿銀行等多家國際投行和金融機構紛紛上調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中國政府因時因勢主動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是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之舉。隨着中國疫情形勢整體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正常,中國經濟社會活力和潛能將充分釋放,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人大智庫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

人民大學金融研究院今日(16日)發布《劫后重啟︰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和中國未來》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有望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報告指出,疫情後的世界面臨很多新舊挑戰,相比疫情前,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期開看,經濟增長下行和通脹壓力較大,世界經濟增長會出現「K」字型走勢,不同的經濟體會因各自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拉開距離。長期來看,世界的經濟前景取決於世界和平的維持,若是美國聯手盟友打擊競爭對手,世界經濟將會倒退。

報告認為,盡管2022年中國經濟短暫放緩,但未來增速潛力依然可觀。數據指出,中國40年來經濟年均增張為4%至6%。即使在疫情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4.4%的年均增長,雖然近期增速低於印度、越南和印尼等經濟體,但依舊保持高於新興經濟的增速,這將會使中國經濟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報告還指出,中國正利用前沿科技來佈局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從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區域城市群將推進內地城鎮化的進程,疫情後持續的新興城市群將會是新的方向。

報告最後強調,中國將繼續推動全球治理改革,反對霸權,推進國際合作。中國將保持和平、合作的發展理念,繼續推動全球體系更加公平公正發展,改善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

中科院料2023年中國經濟呈倒U形增長 全年約6%

中國科學院今日(12日)發表預測報告指,2023年中國經濟將呈現前後低、中間高的倒U形走趨,穩中有進、逐步恢復,全年GDP增速料約6.0%。

新發表的《2023年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報告指,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對今年GDP增速的拉動分別為3.5、1.5和1.0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將呈倒U形,第一季度為4.2%左右,第二季度受2022年低基數的影響,增速將高達9.3%,而第三、第四季度分別5.5%及5.4%左右。

報告亦對今年各項經濟數據作出預測,PPI跌0.4%;CPI總體溫和上升約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8%;固投增速為5.5%;消費增速4.1%至5.0%。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實質性調整,經濟循環將有效加速,整體持續穩定恢復,國際收支將總體保持平穩,最終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另外,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速將呈現波浪形下降的走勢,但仍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

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翠紅指,今年經濟增長將呈現穩中有進、逐步恢復的趨勢,尤其是服務業的消費,聚集性的消費,「我們很期待疫情防控政策的放鬆,多項政策措施的出台,居民消費預期的恢復,也會使今年消費將會上升為第一推動力」。

大摩上調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測至5.7% 外資行短時間內齊調高預測

中國通關後,多間大行上調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摩根士丹利表示,中國在清零政策完結後重啟加速,加上房地產支持措施及科網監管鬆綁,故該行決定將全年中國GDP增長預測由5.4%上調至5.7%。

大摩指,迅速重新開放帶來的短期痛苦可能通過更早和更強勁的恢復來彌補。該行相信,GDP增長及消費在今年下半年會有較大的增長趨勢。

該行指。經濟、監管和防控政策四年來首次保持一致,從現有和即將到來的寬鬆政策中,可能導致更強的溢出效應。

人民幣方面,大摩預期,人民幣在今年上半年將會更加穩健,故將人民幣滙價12個月目標調整至6.65。

高盛日前將今年中國GDP增長預測由4.5%調高至5.2%。此前,摩通亦上調中國GDP估計至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