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類乙管未必皆大歡迎 內地打工仔這「福利」成歷史

內地昨日(8日)起對新冠感染降至「乙類乙管」,生活、出行更方便,但一眾打工仔卻未必開心,因為「乙類甲管」時代染疫後的全薪病假正式成為歷史。

按內地《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已發生甲類傳染病的場所或特定區域人員,被隔離人員有工作單位的,所在單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離期間的工作報酬。降低管控級別,也就意味著上述措施不再適用,員工感染新冠的病假、與防疫相關的薪酬問題等,需要按照《勞動法》以及企業內部的相關規定處理。

上海柏芮思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之焰指,打工仔在感染新冠後可以向單位請假,根據法例規定,企業支付其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可低於當地工資標準,但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80%。另外,打工仔如果直接以陽性為由不去上班,同時未獲公司批准,可直接視為曠工。

新冠肺炎改名 內地1月8日入境不隔離 恢復出境旅遊

國家衛健委宣布,因為內地流行的新冠肺炎Omicron變種病毒株致病力減弱,而且極少引致肺炎,所以將疫情起初命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改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至於防控措施,則在1月8日開始,由現時的「乙類甲管」方式,放寬為「乙類乙管」,入境人士不用接受核酸檢測及集中隔離外,更有序恢復民眾出境旅遊。

「乙類乙管」主要放寬措施

隔離措施

  • 感染者不再隔離,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
  • 無症狀、輕症患者居家自我照護。

檢測措施

  • 核酸檢測「願檢盡檢」,不再全民檢測;
  • 養老院、社福機構等院友及工作人員要定期檢測。

治療措施

  • 二級以上醫院盡量設發熱門診醫治患者;有基礎疾病的重症患者在三級醫院治療;

加強疫苗接種,尤以長者為重。

出入境措施

  • 落地不用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入境前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入境時填寫健康申明卡,即可進入社區;
  • 取消「五個一」(一間航空公司在一個國家保留一條航線,一周最多一航班)政策,乘客搭機時須戴口罩;
  • 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
  • 進一步優化復工復產、商務、留學、探親、團聚等外籍人士,入境提供相應簽證便利。

新冠疫情原以「乙類甲管」方式管控疫情,即是列為乙類傳染病的新冠病毒,以甲類傳染病的方式管控,目前內地的甲類傳染病只有兩種:鼠疫及霍亂,可見當局對新冠病毒以極高規格管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今日的記者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解釋,內地成功抵住全球5波疫情,隨著病毒變異、接種疫苗及防控經驗累積、藥物供應、加強醫療救治等,而且Omicron已成全球流行優勢毒株,重症率和病亡率低,為調整至「乙類乙管」創造條件,是打有準備的仗,強調絕非被動的開放。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會上重申,「乙類乙管」絕不是放任不管,可能會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增加,繼而可能會引發藥品的供應不足,部分地區醫療體系或會太多求診而崩潰,甚至會引起公眾的恐慌等現象。當局已積極針對這些風險,進行有關準備以保障調整的平穩過渡。

梁萬年表示,目前由防感染轉移至醫療救治,工作目標是「保健康,防重症」,特別需要關注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民眾、兒童、孕產婦等重症高風險人群的疫苗接種、個人防護和感染後的及時救治,最大限度的保障醫療需求,最大限度的減少重症和死亡。

下月8日取消隔離 恢復出境遊 梁萬年:絕不是放任不管

國家衛健委前晚突然宣布,下月8日起取消新冠確診者、入境人士隔離措施,並恢復水路、陸路口岸出入境,以及容許公民可以有序出境旅遊,甚至宣布將已用近3年的「新冠肺炎」,改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面對政策全面放寬,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圓圖)言明,改為「乙類乙管」的防疫政策「絕不是放任不管」。

衛健委宣布新冠感染,改為「乙類乙管」防控模式,取代2020年1月20日起的「乙類甲管」(即以鼠疫、霍亂的甲類傳染病模式管控)。新政策在隔離措施方面,感染者不再隔離,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無症狀、輕症患者居家自我照護。至於檢測安排,由以往全民核酸檢測,改為「願檢盡檢」;養老院、社福機構、醫院等院友及工作人員要定期檢測。治療確診病人方面,在二級以上醫院及地方診療所,盡力設立發熱門診,醫治一般病人;有基礎疾病的重症患者,則交予條件較佳的三級醫院治療;繼續以接種疫苗作預防手段,並以長者為重點加強接種。

水陸口岸同時通關
以往嚴加防範的「外防輸入」也拆牆鬆綁,所有到內地的入境旅客,除不用做落地檢測外,也不用「坐疫監」,只需在入境前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入境時填寫健康申明卡,抵境後即可進入社區;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恢復外籍人士入境簽證。國家移民局隨後宣布,下月8日起恢復水路和陸路客運通關。

有關政策引發極大關注,梁萬年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表明,「『乙類乙管』絕不是放任不管」,放寬初期或增加感染病例,引發藥物供應不足,部分地區醫療體系或會太多求診而崩潰,甚至會引起公眾的恐慌等現象,強調當局已積極準備以保障調整的平穩過渡。他又表明,目前由防感染轉移至醫療救治,工作目標是「保健康,防重症」,特別需要關注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民眾、兒童、孕產婦等重症高風險人群的疫苗接種、個人防護和感染後的及時救治,最大限度的保障醫療需求,最大限度的減少重症和死亡。

來港簽註將恢復 粵口岸整裝待客

國家移民管理局27日發布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後優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的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將有序恢復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訪友申請普通護照,恢復辦理內地居民旅遊、商務赴港簽註,恢復毗鄰港澳口岸邊檢快捷通道,持內地居民往來港澳通行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等符合條件的出入境人員可經邊檢快捷通道通關。目前粵港口岸都在為恢復通關做配套工作,廣深港高鐵也在做好復運前的設備提升。

公告稱,自2023年1月8日起,將有序恢復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訪友申請普通護照,恢復辦理內地居民旅遊、商務赴港簽註。以及恢復受理審批外國人申請普通簽證延期、換發、補發,停留證件簽發、換發、補發,居留證件簽發、延期、換發、補發。申請人確有緊急需求的,可循加急程序辦理;恢復口岸簽證簽發,恢復執行24/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恢復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恢復簽發邊境地區出入境通行證;逐步恢復陸路口岸(通道)客運通關,有序恢復陸路口岸、邊民通道旅客、邊民出入境,邊民通道按照有關規定恢復開通,依法實施出入境邊防檢查。

同時,恢復毗鄰港澳口岸邊檢快捷通道,持內地居民往來港澳通行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等符合條件的出入境人員可經邊檢快捷通道通關;逐步恢復水運口岸客運通關,允許符合條件的水運口岸恢復客運班輪旅客出入境,試點恢復國際郵輪旅客出入境,依法簽發登輪、搭靠證件,對符合入境條件的外國籍船員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取消「不登陸、不登輪、不搭靠」管理措施;繼續運行空港口岸重點貨運航班「綠色通道」、陸路口岸和邊境檢查站重點物資車輛「快速通道」、水運口岸「邊檢登輪碼」網上自助辦理等便利措施。

粵口岸人員陸續返崗

廣東省相關部門人士對大公報透露,近日在中央相關部門牽頭下,廣東省和深圳市相關單位與港方就恢復通關方案進行深入商討。按中央同意的「逐步、有序、全面通關」要求部署,相關通關方案將兼顧兩地疫情變化與風險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消息稱粵港恢復通關初期預計往返兩地需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但也有可能借鑒目前珠澳口岸通關需持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之後會進一步再「放寬」,最終方案待中央拍板。

同時,恢復通關方案還會考慮包括恢復通關初期的每日通關人數安排、通關口岸數量、口岸配套應急措施等。目前,粵港不同的口岸都正在抓緊時間為恢復通關做配套工作,包括不同範疇的工作人員陸續返回崗位,進行口岸設備調試、防疫物資籌備、室內清潔消毒、不同場地標誌的刷新與檢修等,部分夜晚時間也加班加點進行。

下月測試廣深港高鐵運行圖

相關鐵路部門也透露,廣深港高鐵目前在做好恢復營運前的設備提升與人員培訓,包括1月4日至6日在廣州南至香港西九龍、深圳北至香港西九龍線路再次進行列車運行圖測試,粵港雙方也會制定相關配套與應急方案,為粵港恢復有序跨境往來增添助力。

出入境部門工作人員告訴大公報,隨着粵港口岸加快復常通關,預計不同人群的簽註業務量也會增多,在窗口辦理人手、智能簽註設備等方面逐步恢復疫情前的需求。

內地將有序恢復出境旅遊 港往滬航班搜索量升10倍 日韓泰成熱搜

國家衛健委印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提到,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

攜程集團 (09961) (美:TCOM)表示,在12月26日晚上內地宣布取消入境隔離後的23:30至24:00期間,旗下兩個子品牌Trip.com及Ctrip(攜程旅行)上香港往中國內地航班搜索量較上周同期(12月19日23:30至24:00)上升521%。

攜程美股盤前現升3.74%,報35.35美元。

攜程集團:香港往內地航班搜索最多目的地為上海
香港往內地航班搜索量最多的5個內地目的地依次為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南京,較上周同期(12月19日23:30至24:00)增幅分別為1039%(上海)、718%(北京)、662%(杭州)、399%(成都)、411%(南京)。

據內地傳媒報道,消息發布後15分鐘內,根據去哪兒平台數據,國際機票瞬時搜索量增長7倍,熱門目的地為泰國、日本和韓國,同程旅行平台最新數據也顯示,中國遊客最關注的海外目的地排名前三為日本、韓國、泰國,出境游主要搜索用戶來自北京、上海、廣州三地。

國家衛健委:「乙類乙管」是打有準備之仗 絕非被動放開

內地下月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採取的甲類傳染病管控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納入《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國家衛健委今日介紹,調整為「乙類乙管」打的是有準備之仗,絕不是被動的放開。

在今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中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實施「乙類乙管」,是綜合評估病毒變異、疫情形勢和中國防控工作等基礎上作出的防控策略調整,是實事求是、因時因勢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動作為,是為了不斷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米鋒說,實施「乙類乙管」,絕不是放開不管,重點是強化服務和保障。要抓實抓細醫療救治資源準備,著力保障群眾用藥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的防護和救治,特別是強化老年人疫苗接種和健康管理,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從傳染病的特征、健康影響、疫情形勢和防控工作需要出發,將一種傳染病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需具備相關條件。這是傳染病防治法明確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鮮明體現。當前,隨著病毒變異、疫情變化、疫苗接種普及和防控經驗積累,中國新冠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防控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而我們密切跟蹤病毒特點,研判疫情形勢變化,加快推進疫苗接種和藥物供給,加強醫療救治和防控體系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等因素,都為我們調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歸類創造了條件。因此,調整為「乙類乙管」我們打的是有準備之仗,而絕不是被動的放開。

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 一文看懂防控措施四個不同

內地昨夜宣布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官方今日介紹,防控措施方面主要有四個不同。

今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通報,

在傳染源發現方面:

「乙類甲管」時,主要通過風險職業人群「應檢盡檢」、風險區域全員核酸篩查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實施「乙類乙管」後,主要通過醫療機構就診、居民自我健康監測、重點人群檢測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各地要保證社區保留足夠數量的便民核酸檢測點,保證零售藥店、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充足供應抗原檢測試劑,有效滿足居民檢測需求。

在傳染源管理方面:

「乙類甲管」時,對發現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實行隔離治療措施,同時對密切接觸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觀察。實施「乙類乙管」以後,對於發現的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可自願選擇居家健康管理,對於不具備居家條件或不想居家、擔心傳染家人的居民也可選擇前往方艙醫院隔離治療。各地也為自願集中隔離者提供類似「健康之家」等隔離服務。

在社會面防控方面:

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後,社會面防控措施將更多集中在重點場所、重點機構、重點人群,取消或減少對其他場所機構和人員活動的限制,盡量減少對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比如除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特殊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對跨區域人員開展落地檢、不再對外溢風險人員開展跨區域協查;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採取高風險區「足不出戶、上門服務」等相應的風險區域管控措施。

在國境衛生檢疫方面:

「乙類乙管」後,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來華人員按海關要求填寫健康申明卡,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人員可直接進入社會面。對入境物品不再採取預防性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不再進行抽樣檢測。

中疾控:新冠感染數據每月公步 不再區分輸入和本土

內地宣布明天1月8日起將新冠調整為「乙類乙管」,中疾控指,今後疫情數據每月公布一次,當中包括不再區分本土的病例和輸入的病例等。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周二(27日)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有媒體提問,前一段時間部分公眾對當前公佈的疫情數據提出了質疑,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也做出了解釋,隨着冠病調整為「乙類乙管」後,是否還會每日發佈疫情數據的問題。

殷文武回應說,調整為「乙類乙管」之後,疾病監測報告以及對外發佈做了幾項調整建議。一是調整公佈的內容,要公佈現有這個住院病例數,現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計的死亡病例數,刪除既往的密切接觸者的報告情況,不再區分本土的病例和輸入的病例。

二是對公佈的頻次要做調整,將根據疫情的情況做動態的調整,最終就回歸到乙類傳染病是一個月公佈一次。

第三,公佈平台由中國疾控中心在中心網站定期的公佈。最後,監測內容上由傳染病網絡報告病例報告為主,調整為病例報告還有抗原檢測的數據、哨點醫院監測的情況以及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監測的情況,特別是病毒株的變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