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引述專家:預計明年1月新冠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

新冠肺炎被內地納入「乙類傳染病」,但一直按照更高級別的「甲類傳染病」管理。人民日報主管的《生命時報》引述專家稱,預計明年1月,新冠將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

據《生命時報》報道,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衛生法學專家孫東東表示,到12月14日,「新十條」落地實施已整整一周時間。按病毒代謝規律,大約在12月21日以後,北京感染數量可能會有所減少。隨著越來越多的民眾對病毒有了親身體會,對Omicron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囤藥和醫療擠兌現象會隨之逐漸緩解。但目前確實存在部分用人單位對感染問題反應過度、自行加碼的情況,也存在部分員工由於害怕感染而不願復工的現象,這阻礙了大家回歸正常生活。

孫東東表示,從現實情況來看,應科學認識Omicron變異株,雖然感染後個體差異較大,每個人症狀輕重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上呼吸道感染,不會帶來肺部損傷。因此,應按季節性流感對待,將新冠降類管理提上日程。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也表示,政策會有一個過渡期,預計明年1月,新冠將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未來,Omicron的管理要向流感等其他冬季傳染病管理看齊。總因為個別人陽性,導致全體、乃至全社會正常運行受影響,這與民眾所期望的社會活力及政策優化目的是相悖的。

國家衛健委2020年1月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本月稍早前表示,新冠肺炎回歸乙類管理的條件日趨成熟,但降級管控的舉措是疫情防控的重大調整,應堅持穩中求進、走小步不停步,適時有序作出調整。

吳尊友:今冬疫情或面臨「一峰三波」 持續約3個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研判,內地今年冬季疫情或出現「一峰三波」,持續約三個月,估計感染率在10%至30%。

吳尊友在財經年會上指出,今冬疫情可以概括為「一峰三波」。從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將是第一波疫情,以城市為主,逐漸會上升起來。第二波是1月下旬到2月中旬,春節前的人員流動造成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節後返崗返工。這三波疫情將構成今個冬季的新冠流行峰,持續約3個月左右。

吳尊友表示,根據美國、香港等地的數據參數推斷,今冬疫情感染率在10%至30%左右,而病死率估計在0.09%至0.16%之間。

「新十條」出台時機恰到好處

對於疫情防控「新十條」,吳尊友指,政策出台的時間,是三年來全球每周報告死亡人數最低的時點。按照其推算,如果把「新十條」提前到今年年初,中國大陸會多86.6萬至103.9萬人死亡,「所以,中國在這個時候出台優化防控策略恰到好處,在時機上最合適。」

吳尊友還説,內地重症和危重症的比例逐年下降,從2020年的16.47%下降到去年的3.32%;截至今年12月5日,為0.18%。病死率也在逐漸下降。

他建議,要守住「疫情要防控」這道底線,做好疫苗接種、重點保護脆弱人群等工作。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感染以後主要以休息為主,藥品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民眾毋須囤積藥物。

吳尊友:「新十條」出台時間是三年來全球每周報告死亡數最低時點

在12月17日《財經》年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指出,內地選擇「新十條」出台的時間是疫情三年來全球每周報告死亡數最低的一個時點,如果提前到今年年初出台「新十條」,按照美國奧密克戎死亡人數推算,2022年中國會有103.8萬人死亡;如果以中國香港作為參照推算,內地會多死亡200多萬人;如果以中國台灣作為參照推算,大陸會多死亡86.6萬人。

吳尊友披露,從2022年1月1日至12月12日,中國香港造成10808人死亡,粗病死率為0.48%,中國台灣造成13867人死亡,粗病死率為0.16%。這三年,內地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從2020年的16.47%下降到2021年的3.32%,截至12月5號,今年又進一步下降至0.18%。

「內地控制了疫情,預防了很多人感染,低病死率實際上是疫情防控的效果。」吳尊友強調,三年來,新冠防控政策不斷優化,決策是科學的、正確的、符合中國實際的。爭取了三年的寶貴時間,迎來了新冠病毒致病性減弱、人群疫苗接種率提高,為優化防控措施創造了機會,規避了數百萬人的死亡。

吳尊友指出,守住「疫情要防住」這道底線,一要防止疫情「海嘯」的發生,打加強針、戴口罩、保持手衞生,每個人都要保護好自己,最重要的是打加強針;二要防止死亡堤壩「破潰」,重點保護好脆弱人群,家裏有老人,有基礎性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防護,出現了感染一定要多睡覺、多喝水,病情加重了一定要及時就醫;三要防止輿情風暴,每個人都要做到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

連花清瘟一盒難求 武漢政府:替代藥有上百種

內地公布「新10條」放寬防疫措施後,許多民眾「有備無患」搶購感冒退燒等「抗疫」藥物,其中連花清瘟「一盒難求」,本港一些連鎖店的「必理痛」,也因市民掃貨寄回內地而要限購。然而,湖北武漢政府指出,以連花清瘟為例,類似的中成藥還有上百種,民眾不必拘泥於單一藥物。

武漢市政府近日發布「新冠病毒感染居家治療用藥指引」及「新冠病毒感染居家防治可選用藥品目錄」,呼籲民眾不必大量囤積止咳、退燒、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因為大多數感染者都無症狀,無需服藥治療,並指以連花清瘟為例,可替代藥物有很多。指引解釋,從中醫原理上說,連花清瘟是治療風熱外感的藥物,即凡是說明書上寫明有治療風熱感冒、疏風、清熱、化濕、解毒等作用的中成藥,都能夠緩解「中招」後的身體不適,如中成藥金銀花、金花清感、柴胡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等。

黃桃罐頭可治新冠?官媒:不能
另一邊廂,內地近日瘋傳吃「黃桃罐頭」可緩解新冠症狀,令黃桃罐頭成為囤貨目標,其中食品網購平台「盒馬鮮生」上周四的黃桃罐頭銷量按周上漲188%,至上周五更暴漲1,921%,且當日所有庫存售罄。多地亦有超市的黃桃罐頭貨存被掃光。不過,官媒「中國新聞網」及《人民日報》介紹,黃桃罐頭其實是東北人在物資匱乏年代吸收糖分和維他命C的「營養品」,主要是讓小孩子感冒發燒時吃一些,幫助身體恢復,結果這種童年回憶和家鄉情懷近日被廣傳後,變成黃桃罐頭有「神奇治病功效」,惟實際上黃桃罐頭無法緩解疾病症狀,尤其是咳嗽時切勿食用,否則可能加重症狀。

網上近日還流傳「顏值高不易染新冠」,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余德海認為,顏值高、長得好看通常是指一個人狀態好,即中醫角度的「先天之本」很足,反映其吃得好、睡得好、心態好、健康狀態好,而身體好、抵抗力強的人確實不易受感染。余德海還稱,生得好看的人通常自信心較高,而「自信心也能提高抵抗力」,故「顏值高的人更不容易感染新冠」雖無科學根據,但有一定道理。

內地前日新增8,626宗本土感染,廣東、重慶及北京分別佔2,347、1,845及1,137宗。俗稱「行程碼」的「通信行程卡」今日零時起正式取消。台灣昨新增10,824宗本土確診、31宗死亡。

資金流春江水暖 消費股不能不買

防疫政策調整後消費彈性如何?疫情本身的發展和刺激政策決定消費反彈的力度。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例,疫情緩解疊加消費券刺激,居民消費意願明顯回升,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急速反彈,增速大超市場預期。國內防疫政策持續優化, 內外資風險偏好抬升,消費股不能錯過。

11月以來,優化防控「二十條」和「新十條」接連出台,各地區疫情防控政策迅速調整優化。疫情對經濟的干擾進一步減弱將是大趨勢,內外資也對中國明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有了明顯改善。資產表現來看,人民幣滙率走強使得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提升,北向資金大幅買入;長債收益率上行,中美利差倒掛幅度收斂;風險偏好驅動股市走出一輪估值修復行情,上證指數重回3200點附近,恒生指數重回20000點附近。

食品飲料跑贏大市

分行業看,上星期SW一級行業中食品飲料淨漲幅居首,上漲7.2%,跑贏滬深300指數3.9個百分點。白酒和啤酒領漲。其中,以SW食品飲料為行業基準,白酒和啤酒領漲,分別上漲8.3%、上漲7.2%,白酒跑贏行業1.1個百分點,啤酒漲幅與行業持平。

截止2022年12月9日,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17,116.8億(人民幣‧下同),2022年12月5日到12月9日淨買入65.5億元,前一周2022年12月5日到12月9日買入265.1億元。從行業配置來看,食品飲料淨買入金額居首,淨買入64.92億元,上周淨買入37.04億元;北向資金淨賣出規模最大為電力設備,淨賣出51.78億元。

港人代購藥物寄內地 藥房必理痛缺貨

近日內地多個城市宣布優化防疫「新十條」,退燒藥、快速抗原測試等抗疫物資需求大增,本港藥房亦出現搶購潮,其中可止痛退燒的「特效必理痛」尤其短缺。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林偉文相信,購藥人士多是為內地親朋代購,又指其實市場上仍有不少退燒藥與必理痛成分相同,這些藥物仍有大量存貨。

林偉文表示,近期購買可止痛退燒的必理痛大增5至6成,但第5波疫情爆發已久,港人家庭大多已購買藥物「傍身」,加上本港疫情仍算穩定,暫時對有關藥物需求不大,相信近日搶購的人士主要是為寄回內地。據他所觀察,藥房大多未設限購措施,退燒藥的價格亦未有大幅波動,直言:「如果係天價都唔會買啦。」

現時必理痛在不少藥房缺貨,帶來緊張氣氛。林偉文強調,必理痛只是「牌子名」,市場實際上仍有大量與必理痛成分相同的退燒藥。林偉文舉例指,撲熱息痛等亦有相同的退燒、止痛功效,但他發現近期購藥市民大多有誤解,以致集中搶購必理痛。

本報記者昨午(12日)向北角一間藥房查詢購買必理痛,藥房老闆說,必理痛仍有貨,現時港人搶購返內地的是特效必理痛和傷風必理痛,該兩款藥就斷貨,其他止痛退燒藥都仍有售,例如幸福傷風素就有貨。

林偉文稱,藥物亦會過期,故藥房亦不會採購過多藥物:「存貨係供700萬人用,要供埋內地就多多都唔夠賣。」他認為必理痛的短缺將持續一段時間,指雖然藥廠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有大量存貨,但按香港藥物註冊指引,即使成分相同,亦必須使用香港地區的包裝才能在港售賣,預料新一批藥物最快1至2周才能返貨。

議員消息:本月內地有望通關 公務及商務率先放寬

內地近日公布優化防疫「新10條」措施,大幅放寬多項防疫政策。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今日(12日)在社交媒體發文引述消息指,內地本月內有機會先對公務和商務開關。

陳恒鑌早前曾在電台節目上透露,曾就「逆向隔離」工作向官員了解情況,惟獲回覆指內地忙於處理升溫疫情,未必有精力與港府商討措施。他又曾表示,期望港府可向內地爭取贈加「健康驛站」名額。

內地民眾出行需求趨旺 多地航班大幅回升

隨着內地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調整,北上廣等機場旅客出行需求趨旺。其中,北京首都、大興兩機場航班呈現階梯式上漲趨勢,預計兩機場航班日架次將於近期達到2019年歷史同期日架次的70%。而廣州白雲機場的國際航線航班客流也增長明顯,國際及地區客運通航點超過45個,數量已恢復至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50%以上,上海航旅市場也持續穩步恢復。

首都、大興兩機場航班近日呈現階梯式上漲趨勢。12月9日兩機場航班日架次較前期增長63%,12月10日較前期增長100%,12月11日較前期增長169%。預計兩機場航班日架次將於近期達到2019年歷史同期日架次的70%。據同程旅行平台數據顯示,此前「新十條」發布首日(7日)上午9至10時,飛抵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國內機票訂單量周同比上漲691%;由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出發的國內機票訂單量周同比上漲305%。

旅客:不掃碼不查核檢一路暢通

香港文匯報記者致電北京首都、大興兩大機場客服人員了解到,目前進入機場航站樓,無需掃碼測溫及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而數名機場旅客均稱,無論是出發還是到達,機場均不掃碼不查驗核酸,一路暢通。

北京市民李先生感慨,機場人多了,核酸也撤了,真的夢回2019年。「我出差在外將近3個月,今天終於回京了。」11日從首都國際機場出站的于女士表示,經過3年疫情防控、構建疫苗屏障後,病毒的危險性明顯減輕,防疫政策隨之變化很合理,這是與時俱進的措施。「我覺得放開沒什麼擔心,趕緊恢復一下經濟。」

根據飛常準平台數據,12月5日至12月11日,上海兩大機場的國內客運航班執行量在「新十條」後迎來一波明顯上漲。截至12月10日的數據,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執行量的58.7%。

香港文匯報記者從春秋航空獲悉,7日「新十條」公布後,春秋航空的機票查詢量增長了30%,環比上周增長100%,尤其是春運節前的機票備受旅客關注。

吉祥航空國際航線上周運輸逾4000人次

另一邊,國際航班也在有序恢復中。據吉祥航空介紹,12月5日至12月11日共執行上海、南京等地始發的國際與港澳地區往返航班15班,累積運輸旅客超4,000人次,目的地涉及中國香港、澳門地區以及芬蘭赫爾辛基、日本東京等地。「和上月同期相比,本期航班量雖然是持平的,但本期旅客人數增長約三成。」

元旦出行預定量較去年翻10倍

雖然春秋旅遊副總經理周衛紅對於未來一段時間的預判仍持謹慎態度,但她也很欣喜地表示,是次防控措施的進一步優化,的確撬動了旅遊市場。「7日『新十條』出台後,我們8日的元旦出行預定量就比去年同期元旦出行預定量翻了10倍。」

攜程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沈佳旎表示,目前,正將迎來元旦、春節兩個重要的旅行高峰期,本次政策將對期盼了許久回家過年的人們起到明顯刺激作用,在後續各地落實好在地政策後,預計元旦和春節市場或成為旅遊市場三年以來最重要的轉折點。不過,各地對政策還需要一定的落實期,遊客的出行信心完全恢復也需要周期。

穗白雲機場周國際航班量較去年增逾倍

繼南航廣州始發至東南亞、南亞航線已恢復覆蓋11個國家後,廣州往返倫敦、法蘭克福等歐洲客運航線也已陸續復航,最近南航也恢復第二條往返美國的直飛航線,南航「廣州-加德滿都」航線最近亦復航。旅客高先生表示,他近日往返廣州與浙江杭州等城市,見到機場客量都在逐步回升,期待更多國內、國際航班加快恢復正常化運作。

據飛常準民航看板數據,本月以來,國內航班量從不足3,000班次提升至4,000班次以上,相比今年11月底的航班量增長63.73%;提升最明顯的是廣州、鄭州、烏魯木齊機場。其中,廣州白雲機場已從今年11月底的日均不到100班次,提升至12月7日的200班次以上,之後更超過300班次。

白雲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有關負責人表示,內地最近相繼實施防疫「二十條」、「新十條」等措施以來,白雲機場口岸國際航線航班客流也增長明顯,目前每周國際航班量較2021年增加超過1倍。而近一個月來該邊檢站查驗出入境人員同比增長超過61%。

民眾盼「早陽早自由」 專家:無終生免疫

隨著「新十條」優化防疫措施落實,內地新冠肺炎單日本土新增個案持續放緩,前日有10,597宗,廣東仍佔最多有2,526宗,重慶、北京分別有1,987及1,661宗。坊間開始出現「反正早晚要感染,早陽早自由」甚至「謀劃主動感染」論調,專家急急提醒民眾,感染一次不等於終生免疫,並強調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十分關鍵。

內地「第一財經」報道,即使北京、廣州、重慶等地公布的感染人數較一周前少,但記者身邊愈來愈多朋友「中招」,而且大多不知如何感染。報道指,一些人漸漸覺得,看著別人說「陽過」,就像「看別人考完試解脫了,自己還不知道何時考」,於是打算「躺平」。

報道引述胡北武漢金銀潭醫院主任夏家安稱,希望民眾「晚感染,盡可能不感染」,尤其是「不要主動去感染」,以助醫療系統有更多時間去準備應付疫情高峰,並避免因出現大規模感染而影響醫院正常運作,且感染一次後仍可能反覆感染。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鐘鳴預計,明年1月會達至疫情高峰,之後疫情何時結束,較難推算,而有序、逐步地就醫,可令醫療機構有更強應對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就以廣州疫情為例,推斷到明年1至2月達至高峰後,3月轉趨平穩,上半年即可恢復到疫前生活狀態。

連花清瘟被藥房捆綁銷售
與此同時,民眾連日搶購連花清瘟、布洛芬等感冒退燒藥,一些藥房缺貨,個別藥房就要求購買連花清瘟的顧客必須「配貨」,其中四川成都一間藥房求顧客捆綁購買布洛芬、川貝枇杷膏、複方氨酚烷胺膠囊、感冒清熱顆粒及蒲地藍消炎口服液,連同29元(人民幣,下同)一盒的24粒裝連花清瘟膠囊,總共170元。該藥房昨被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停業整頓。天津亦有連鎖藥房因捆綁銷售連花清瘟膠囊並坐地起價,被罰款50萬元。

央視引述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指出,其實很多輕症患者多休息、多喝水,不吃藥「7天也能好」,「如果實在買不到藥,那就多受點罪……也不用擔心,年輕人完全可以扛得過來」。

浙江湖北等地提倡全民戴口罩 個別地區警告不戴或「依法追究責任」

內地「新十條」優化防疫措施落實後,浙江多地近日號召「全民科學戴口罩」,呼籲「做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其中紹興嵊州市、金華蘭溪市還警告,如因無戴口罩而造成疫情傳播擴散或其他嚴重後果,將依法追究責任。

內地傳媒報道,浙江金華、溫州、紹興等城市都有地區於上周五、六相繼發出通告,要求從事醫療衛生、進口冷鏈食品等重點崗位、單位從業人員,上班期間口罩必須「應戴盡戴」;普通民眾進入醫療機構、乘搭電梯、處於人潮密集的室外場所時,以及參加各類培訓、會議、考試等聚集性活動時出現鼻咽不適、咳嗽及發燒等症狀時,都應該「凡進必戴」。通告還表示,在跨地區公共交通工具上,或醫院等環境使用過的口罩,不建議重複使用,並呼籲民眾將戴口罩當成「一種義務」,當作「日常生活標配」。

貴州遵義:口罩雖小 能顯文明
湖北黃石市、安徽無為市、貴州遵義市今日(11日)亦呼籲全民戴口罩,保護個人、家庭健康和幫助社會防疫,包括在公共場所全程戴口罩,其中遵義相關通告還有句口號:「口罩雖薄,能抗疾病;口罩雖小,能顯文明;口罩雖輕,能顯關心。」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倡導公眾遵守國家衛健委《公民防疫基本行為準則》(下稱《準則》),堅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公筷制、「一米線」、咳嗽禮儀、清潔消毒等良好衛生習慣和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覺提高健康素養和自我防護能力。該《準則》則提到,搭電梯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進入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時,應佩戴口罩;出現發燒、乾咳、乏力、咽痛等症狀時,就醫時,建議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級別口罩。口罩需及時更換,每個口罩累計佩戴時間不超過8小時。

網民:可以學香港 不戴口罩罰款
微博有網民建議,「可以學學香港,不戴口罩罰款」,但亦有人認為,「香港不戴口罩罰5000,內地要是這樣會被罵吧?」又稱「本來就應該科普如何防護,而不是宣傳新冠是小感冒」、「其他可以放開,但口罩還是要戴,你可以有自由但要害別人那就是你的錯了」。有網民就表示,「看看多年來治理室內二手煙的成效,就大致明白了。有的領導至今認為我戴口罩與他談話是不敬」。還有網民質疑,「既然感染難以避免,這樣做的意義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