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定國:需走在問題前方 盡早找出需完善法律、備妥工具

全國港澳研究會今舉辦有關港區國安法的專題研討會,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發言時表示,除了《法律執業者條例》外,必須警惕可能還有其他涉及國家安全的現行法律需要完善,必須走在問題的前方,盡早找出有需要完善的法律,在問題出現前先行把工具準備妥當。

他表示,律政司一直向行政機關各個政策局提供法律意見,檢視其管轄範圍內的法律,是否需要修改或補充,以符合維護國安需要。在未來,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必定更積極、更主動。

林定國指出,法律的生命在於實踐,「工具箱內有適用的工具是基本條件,同樣及更重要的是,在適當的時候必須及時找出及拿起合適的工具和正當使用,方能有效完成工作、解決問題。」

他續指,香港普通法制度十分依賴案例。香港國安法僅實行了兩年多,實踐經驗尚淺,但通過實際案例慢慢累積經驗,相信必定能更準確落實港區國安法。他透露,律政司不久前決定,就香港國安法判例,製成匯編,將港區國安法同一條文相關的案例作撮要及統整,期望讓香港法律工作者包括法院能有便捷的工具,更容易準確掌握國安法的案例。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左右完成第一版。

多名議員不滿法例仍有殖民地時代字眼 林定國︰已就7條法例已完成法律適應化工作

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今日開會,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表示,至今共檢視76條法例或附屬法例,當中7條已完成法律適應化工作。不過,多名議員不滿,本港目前有多條文,仍包含殖民地時代用字,質疑相關工作進度太慢。

身兼法律改革委員會主席的林定國,今日在會上交代就香港成文法作系統性檢討的工作進展,當中7條已完成適應化修改,或以其他方式圓滿處理問題;有2條法例的立法程序會在今年內展開,包括涉及修訂《生死登記條例》。

他又透露,有7條法例或附屬法例中有待處理的條文,全部或部分擬於實施《基本法》第23條的工作中作出適應化修改;有14條法例或附屬法例的相關條文,預期很可能會納入日後相關立法或修訂條例草案中。

會議期間,本身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選委界議員陳曼琪表示,法律適應化工作不單要「去殖民化」,亦要尊重國家《憲法》,但她舉例批評,《刑事罪行條例》中的「襲擊女皇」罪並不適合。

林定國回應指,相關條文涉及23條立法工作,屆時會一併處理,會向保安局反映相關意見;又強調當局會採取「先易後難」方式,推動法律適應化工作。

律師會前會長、法律界立法會議員林新強亦不滿,本港法律條文仍出現殖民時代的用字,例如《高等法院條例》仍包含「總督」、「英皇制誥」等字眼,形容是「好肉酸」。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經民聯議員梁美芬更形容,若不熟悉普通法的市民閱覽相關條文,「望多幾次會入嗮腦」,會誤以為香港仍未回歸中國。

林定國回應指,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有處理相關問題,又強調政府會加強相關宣講工作。

他又坦言,法改會是扮演協助角色,主要是由決策局主導,若涉及政策性的改變,亦要取決於相關政策局。

陳茂波:深入了解憲法有助準確落實一國兩制 林定國:法治制度獲長期保障

今日是國家憲法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指,透過深入了解《憲法》精神和實施,更好了解《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有助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香港力量。

陳茂波指出,《憲法》與《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區的憲制基礎,港人在認識《憲法》是香港根本法時,必須了解《憲法》規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國家的政治制度、法理依據、治理實踐,都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能分割。

他續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他形容,這是他昨日出席二十大精神宣講會和今日準備出席國家憲法日活動的體會和感受。

陳茂波又指,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優勢,過去25年成功取得穩定繁榮發展,重提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講話明確指出,「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他表示,未來5年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開局的關鍵時期,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要有責無旁貸的時代責任感,並且結合自身特點,與內地一起努力打拼,逐步推進達到長期目標。

他續指,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關鍵一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香港有著獨特優勢,能積極貢獻力量,包括將金融服務進一步做大做強;同時充份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內地龐大市場的規模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優勢,讓創新科技更好地推動金融及其他產業的發展。

另外,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今日在香港海關學院,出席憲法四十周年升旗儀式時致辭指,在《憲法》和《基本法》的法律框架下,「一國兩制」及本港法律制度得到保持及發展,法治制度亦獲長期保障。

林定國又指,紀律部隊在香港特區,擔當維護國家安全的先鋒,要捍衛《憲法》的精神,時刻堅守法治的原則。他指出,紀律部隊除了要對《憲法》有深厚了解,亦有責任協助政府推動加強公眾教育工作。

他又勉勵年青人,應從小學習並養成了解、尊重《憲法》的意識,自覺維護法治及守法的良好素質,形容這對香港及國家未來發展都極為重要。

七千被捕者未起訴 狄志遠引述林定國:絕大部分應結案

反修例運動逾萬人被捕,新思維狄志遠認為,部分人被拘捕逾一年後,再次被警方預約拘捕及起訴,做法無助推動社會復和,反而進一步加劇社會撕裂。

狄志遠表示,因反修例被捕的逾萬人中,有大約7千人因反修例事件被捕但未被起訴,他引述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表示,絕大部份未起訴的個案都應該結案,並應該知會當事人,以免大家繼續受折磨。

律政司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律政司的檢控人員在收到執法機關所提交的證據和文件後,一定會盡快按照法律和《檢控守則》處理案件。就2019年「反修例」所涉及的案件,當中較為嚴重的罪行,例如暴動和非法集結,由刑事檢控科的特別職務組專責處理。截止今日,該組別至今共收到警方提交1215宗案件,已就當中98.8%、1201宗案件提供法律意見。

發言人又表示,執法機關不會將所有處理中的案件交予律政司,原因包括:(1)案件仍在調查;(2)案件暫時無需跟進;(3)執法機關認為沒有足夠證據進一步將案件交予律政司;(4)執法機關已按照既定的內部程序將案件處理。

林定國:將成立法治教育督導委員會 向大眾推廣一致和正確法治知識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今日表示,《施政報告》重視香港法治的推動工作,將成立由他領導「法治教育督導委員會」,開展有關法治教育的計劃,向大眾推廣一致和正確的法治知識。

林定國出席一個論壇致辭時強調,香港經歷2019年反修例事件及疫情等挑戰,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由亂及治」,現在已開啓「由治及興」新篇章。他強調,「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將繼續得到保持和發展,我們的法治制度及司法獨立也得到長期保障。

林定國又指,香港必須要堅守一國之本,用好兩制之利,而兩制之間更需要橋樑,形形建立香港與內地民商事司法互助安排,就是為兩制緊密的互動和合作建路搭橋。他續指,未來將加強在香港、內地以及海外,推廣各項司法互助安排、提升安排的運用,並探索持續優化該等安排的舉措,繼續豐富兩地民商事司法互助的內容。

他又指,本港上周舉辦一連5天的「香港法律周2022」,形容獲本地和國際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反應令人鼓舞,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他透露,律政司正積極籌備進一步的推廣活動,務求繼續對外推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普通法制度的獨特優勢,和多元化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向本地以及國際社會說好香港真實的法治好故事。

林定國不評論梁振英批評法官 退休裁判官:有關裁決弊大於利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昨日在社交網站發文,指上訴庭日前駁回律政司上訴,批准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繼續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為《香港國安法》案件辯護,是荒誕決定,批評法官在國安問題上,「以洋為師,以洋掛帥」,是赤裸裸邀請西方國家干預案件。

對此,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今日見傳媒時稱,不適合,也不會評論其他人的個人意見,又指不適合就正進行的案件、尤其是正進行的法律程序作評論,認為須尊重司法制度和程序,強調律政司所作的任何事情和行為,都是依據法治,符合法治精神。

退休裁判官、城市大學法律系講師黃汝榮表示,縱觀總體和長遠影響,有關裁決弊大於利,他認為國安法任何時候都應將「保障國安」作為首要目的和出發點,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正處於起步階段,黎智英案是國安法實施初期最重要的案件,案件的判決將影響香港日後的法律發展,影響深遠。

梁振英在帖文中指,二十大報告關於港澳部分提到「提升全面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完善特別行政區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還有「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批評法官在香港的國安問題上「以洋為師,以洋掛帥」。

林定國:反修例事件慘痛教訓反映守法意識不足 日後法治教育要「入屋」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今日形容,2019年反修例事件是慘痛教訓,很多市民守法意識不充分,強調日後法治教育要「入屋」,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解釋法律條文,避免再有類似事件。

反修例事件發生至今3年,有不少年青人被捕。林定國今日接受電台訪問時坦言:「其實審訊過程中,見到是很不開心的,當然我們很多時說年青人,甚麼年紀都好,他們因為犯事要接受懲罰,我想無人見到是開心。」

林定國形容,市民守法意識不充分,不了解法律制度,「很多人其實是沒有嘗試很耐心,或認真去看清楚法律條文,自己憑感覺,我認為這是不理想。」他表示,律政司正籌備成立「法治督導委員會」,明年稍後時間推展「法治領袖培訓計劃」,但目前對領袖人選未有定案,期望越多人越好。

他又指,部分市民只憑感覺理解相關法律條文,情況並不理想,強調日後法治教育必須「入屋」,「我們是透過真正的法律條文,不過希望用一些深入淺出的方法,把一些真實、確確實實的法律條文,實際上的運用情況向市民解釋。」

他又形容:「我們整天說要『講好香港故事』,不只是對外,還要對內,但講好故事有個前提是講個真實的故事,我們不是要去洗人腦,說一些塗脂抹粉、虛假的事件。」

至於《基本法》23條立法方面,林定國指,研究工作沒有停止,但不會設下死線。他表明:「我們不希望朝令夕改,現時國家安全面對的問題日新月異,因為國際形勢很複雜,我們寫法律的時候,要保證或盡量確保法律內容足以應付面前,甚至在可見未來我們面對的風險。當然亦要參考其他地方的做法、參考。」

另外,律政司本周一起「法律周」,他透露,今年有約20至30名國際法律組織領袖和東南亞國家政府高級官員,親身來港出席,已為他們申請豁免部分防疫限制,讓他們參與午餐論壇和晚餐交流活動等活動。

林定國:修例符合法律原則及香港最大利益 政府敗訴彰顯本港是法治社會

「免針紙案」政府敗訴,當局及後修例填補漏洞。律政司司長林定國透露,政府事前無預計免針紙會被濫發,強調修例後已解決問題,再提上訴並無意義;又形容政府被判敗訴,正彰顯香港是法治社會。

「哪會有人預計到,原來(免)針紙是會有(濫發)問題?想都無想過!」林定國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

有問題(免)針紙,產生的(後果)為何?是一個對公眾健康構成的風險,拖多一日,風險就更大。

政府本周二「出招」,修訂《第599L章》,賦權醫務衞生局局長,可指令廢除免針紙。林定國指,修例無疑是最配合到要盡快、果斷和最具確定性的選項,亦完全符合法律原則,「這才是符合香港最大利益。」

他又解釋,「免針紙案」整個法律爭議,是《第599L章》有無賦予醫衞局局長足夠權力,

問題已透過修改法律,明確地白紙黑字寫清楚,賦予局長有這個權力,當初法庭要考慮的法律問題,根本已不再存在。

林定國認為,「再去提出法律嘅訴訟,不存在任何實質意義,而根據一般法律原則,法庭是不會處理這方面的上訴。」

他又反問︰「我們繼續糾纏這個法律程序,到底對香港整體有何好處?不要忘記,最緊要是解決公共衞生的問題。」

不過,對於政府今次被裁定敗訴,代表政府的林定國卻認為︰

這個並非很奇怪的事,其實是好事,彰顯香港是法治社會,無可能每次法庭都同意我們,(法庭每次都)同意我們,問題就大了。

林定國反駁外界質疑香港法治轉差 計劃率團到東盟、中東和非洲外訪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預告,未來計劃率團到東盟、中東和非洲外訪,亦會安排到訪一些傳統的普通法國家,「我們去講好香港故事,是講好香港真實故事,我們不是要去搽脂抹粉,說一些不正確的事。」

面對外界質疑本港法治水平,林定國昨日接受訪問時反駁:「我很抱歉,我不太認同這個講法,我們的法治其實一直以來,在全世界而言,都享有一個很高地位。」

世界正義工程本周三公布《2022年法治指數》,林定國受訪時引用相關數字,強調本港在全球140個地區中位列22,當中「秩序和安全」和「廉潔」範疇,更分別排第6和第9位。

「去年(排)19,今年(排)22,好多人說跌了3位喎。」林定國亦提到,最新數字公布後,坊間再有人質疑本港法治倒退,但他反問︰

(排)19跟22,是否真的很大分別?我們很多排名,大學排名又好、餐廳排名都好,上上落落幾位,很多時我們都不會覺得有實質的改變。

他認為,外界對於本港法治的錯誤印象,「有些是惡意抹黑,有些是不真實的理解,這正是為何要做多些宣講工作。」

他又明言:「我不怕去任何地方,最緊要當地是否給我有公平合理的機會,讓我們解答。」

對方的道理在哪裏呢?我想先聽一下,聽完之後,我很有信心,我是很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告訴他們聽,他們絕對是無理據,去提出這些不合法的事情(制裁)。

除了加強宣傳,《施政報告》亦提出,本港要發展成國際化法律服務平台。林定國形容,期望本港法律服務,將來會成為「美食中心」,

有些很高級的餐廰、米芝蓮星星的餐廳,亦有很平民化的,食碗雲吞麵、白粥、油炸鬼都有,各適其適,有需要的人都找到能配合他們需要或資源各方面考慮的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