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期內航運市場亂象多 業內籲維護市

中美關稅回落的窗口期內,中國對美航線火熱,但也生出一些亂象,比如海運艙位被臨時取消、海運價格「一天一個價」。業內呼籲有關部門加強市場行為管理,維護市場秩序。

據內媒《證券時報》報道,美線運價暴漲之下,貨代公司接單接到手軟,但也陷入艙位不確定性的困擾中。深圳一貨代公司負責人表示,之前訂的便宜艙位全收回了,現在漲價了還是不給箱子,艙位繼續作廢,後面大概率還要漲價。

壹航運創始人鍾哲超表示,每逢爆倉時,即便付款下訂了的船艙都可能隨時被取消。去年5月,美東碼頭罷工導致的市場暴漲中,也出現類似情況:漲價不給打單、打單不給提櫃、提櫃又被取消,以及貨物到港還要補交漲價費用。

此外,部分航運巨頭已率先調高6月對美運價。有貨代企業收到達飛輪船通知,6月1日至14日,40尺櫃美西運費調漲至6100美元,美東運費調漲至7100美元。6月15日起,從亞洲(包括遠東)到美國、加拿大卸貨港口的旺季附加費再漲4000美元。

鍾哲超建議,無論中外企業,一旦出現運價異常波動或大規模合約違約,有關監管部門應直接約談企業,要求船公司說明運價暴漲數倍的原因,提交訂艙取消的原因及合規性證明。即便不直接處罰,這種「數據透明化」要求本身就能形成威懾,畢竟,船公司不可能忽視中國市場的長期利益。

中國外貿企業:窗口期內「真的急了」 美國客搶付尾款

在中美關稅下調的窗口期,中國外貿企業和美國客戶都緊鑼密鼓地行動著。有企業稱,美國「客戶不僅催著將此前的產品運過去,還有明顯的囤貨意識,至少囤了一個周期2倍的貨,他們真的急了」。

美國客戶催促趕緊出貨

據內媒報道,5月12日關稅下調政策落地後,外貿企業迅速進入「戰時狀態」。當晚,上海威邇達遮陽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林鋒就收到了美國客戶的下單,要求再下一個集裝箱的貨,貨值10萬元。

丁林鋒在阿里國際站上主營的是房車遮陽篷,美國銷售額佔比50%。丁林鋒計算,這次房車遮陽篷的關稅從153.8%降到了38.8%,「他們現在來補單的都很著急,希望我們能盡快在一個月內完成生產,因為後續貨物還要在海上漂一個月,大家都希望抓住90天的出貨窗口期。」

主營家電製造的蘇州貝昂智能行業拓展部負責人廉志誠說,「美國客戶激動壞了,看到關稅下調的消息,很快給我們打電話、發郵件,把之前沒有下的訂單盡快落地,也加大了資金端下單的力度。」

深圳市麥祺佳家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莉說,不少美國客戶是亞馬遜賣家,他們很怕缺貨,不少人未雨綢繆在去年12月底就囤了三四個月的貨,「關稅不斷上調的時候,他們訂單照下,但是不讓出貨。我手頭只有30%的定金,現在他們尾款都付過來了,通知趕緊出貨。」

王莉表示,在關稅下調後,她在5月13日接到4個新訂單,總計30萬美元,她粗略計算了一下,本周計劃要出8個集裝箱貨櫃的貨去美國,「有幾個著急的,直接要求部分貨物直接走空運。」她預測,她手頭的美國客戶基本都到了補貨階段,加上大家對90天後的關稅政策抱有不確定性,從目前訂單金額來看,基本上都是以三四個月的庫存量在囤貨。

一家環保設備公司負責人秦飛也說,「此次關稅下調90天的窗口期,客戶不僅催著將此前的產品運過去,還有明顯的囤貨意識,至少囤了一個周期2倍的貨,他們真的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