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傳成為收購傳聞 股價曾升8%

  • Intel 傳成為收購對象
  • Intel 早市曾升8%

美國芯片廠英特爾(美:INTC,Intel)早前傳出獲同行高通(美:QCOM)洽購後,有科技媒體《SemiAccuate》指,英特爾可能成為收購目標,並確信收購傳聞的真實性。消息刺激英特爾急升8%,最新升幅收窄至6.6%,新造20.97美元,成交7億美元。

報道指出,兩個月前從一封電郵中得悉某家公司計劃全面收購英特爾,而非分拆資產。該買家未曾公開表露意圖。上周再從另一可信消息來源獲得確認,將此計劃的可信度由60%提升至超過90%,並幾乎確定其真實性。

報道又形容,該神秘公司也確實擁有資源,特別是在英特爾當前估值下,有能力完成此交易。英特爾股價2024年下跌超過50%。

Pat Gelsinger 心願落實,英特爾宣布首款 Intel 18A 晶片下半年發表

在 CES 2025 上的處理器大廠英特爾演講中,英特爾臨時聯合執行長 Michelle Johnston 宣佈,首款 Intel 18A 節點製程晶片,也就是英特爾 Panther Lake 處理器將於 2025 年下半年發表。

演講中,Johnston 還展示了 Panther Lake 晶片的樣品,並表示晶片已經在測試中,她對 intel 18A 節點製程的成果非常滿意。Johnston 宣佈 Intel 18A 節點製程將於2025年晚些時候發表。她強調,英特爾會在 2025 年及以後繼續增強 AI PC 產品組合,向客戶提供領先的intel 18A 節點製程產品樣品,並在 2025 年下半年量產。

根據目前知道的資料顯示,Panther Lake 被稱為 Core Ultra 300,有望成為英特爾 Arrow Lake-U / H 系列後繼者,是第一款 「四年五節點」 計畫的最後製程 Intel 18A 節點製程的處理器。Panther Lake 記憶體控制器重新整合至 Compute Tile,以避免類似 Arrow Lake 的延遲問題。

Panther Lake 超過 16 個核心,不過不是 Lunar Lake 繼任者,而是 Arrow Lake 後繼型號。從核心架構分析,英特爾採 Cougar Cove P-cores 和 Skymont / Darkmont E-cores,整體 Panther Lake 可能高達 12 個 Xe3(Celestial)iGPU(整合型 GPU)核心。

先前外傳 Intel 18A 節點製程良率低的消息,英特爾臨時聯合執行長 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 和 David Zinsner 都對外表示,Panther Lake 樣品已交給八家客戶,都通過開機測試,為 Clearwater Forest 和 Panther Lake 處理器運算。

至於,Intel 18A 節點製程良率過低,英特爾前執行長 Pat Gelsinger 日前也在 X 反駁,雖沒有明確表示 Intel 18 節點製程的良率或更新缺陷密度指標為何,但從最近高層透露客戶測試看來,市場認為是積極指標。

Intel再削減開支 美國俄勒岡州開發實驗室計畫擱置

英特爾(Intel)早前就被外媒爆出,為節省成本,取消了以色列南部海法(Haifa)的Matam科技園區興建新開發中心計畫,改建成停車場,節省約2億美元(約15.7億港元)。近日再有外媒指出,因隨著經濟衰退風險問題的加劇,Intel不止擱置以色列的開發計畫,還決定取消美國俄勒岡州希爾斯伯勒 (Hillsboro)新研發中心計畫。

俄勒岡州當地媒體The Oregonian報道指,Intel已擱置原計畫耗資7億美元(約54.8億港元)來興建的俄勒岡州希爾斯伯勒新研發中心。報道提及,Intel 2023年需要削減30億美元(約234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而其中以色列和俄勒岡州的項目,合共節省了約9億美元(約70億港元)。

Intel及後表示,研發工作將不會停止,只是更改地點,在俄勒岡州其他現有的設施繼續進行。Intel目前在俄勒岡州有2.2萬名員工,原預計2023年興建希爾斯伯勒 (Hillsboro)新研發中心後,在當地聘僱的員工數量再提升,惟目前計畫遭擱置。

事實上,Intel去年公布2022年第三季財報時,就提出了降低資本支出及效率提升的計畫,預計到2025年,最多可減少100億美元(約782億港元)的支出。

盼德政府加碼補助,英特爾德國廠 2023 動工有變數

全球大國將晶片在地供應能力視為國安問題,帶動半導體製造業更加分散布局,降低生產區域過於集中的風險。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也有意在歐洲拓展晶片生產能力,但外媒消息傳出,Intel 德國廠建廠案有變數,無法如期在 2023 年上半年動工。

路透社引述德國媒體Volksstimme報導,Intel原定於2023年上半年在馬德堡(Magdeburg)建造新晶片廠,但已暫時擱置這項計畫。原因是Intel原預計德國廠的建廠成本為170億歐元(約180億美元),但由於能源及原物料成本飆升,現在已上漲至接近200億歐元。因此,Intel希望爭取更多德國政府補助,以彌補新增成本的差額,所以暫緩德國廠的建廠時程。

Intel發言人Benjamin Barteder向Volksstimme表示:「地緣政治挑戰與日俱增之際,半導體晶片需求卻下降。」「這使得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開工日期」。

英特爾追趕先進製程腳步,Intel 18A 提前至 2024 下半年試產

處理器龍頭英特爾在 IEDM 2022(2022 IEEE 國際電子零件會議)展示最新技術藍圖時,表示保持快速步伐,不僅走在正軌,未來還要加速交貨。隨著不斷縮小的矽與物理量子效應衝擊,微縮製程越來越困難,後奈米時代積極發展下一節點製程──埃米製程。英特爾在埃米時代將使用 ASML 的 High NA EUV 設備生產,製造更先進製程晶片。

外媒報導,英特爾後奈米時代發展重點就是埃米製程,就是十分之一奈米。英特爾將小於 2 奈米的製程節點命名為 Intel 20A 和 Intel 18A,使用 ASML High NA EUV 設備生產,首先生產節點可能是 Intel 18A,計畫 2024 上半年風險試產,製程下半年準備就緒。英特爾也確認 Intel 4 製程已準備生產。

值得關注的是英特爾提到節點製程「準備生產」流程,與預計風險生產時間線呼應,代表 Intel 4 現在為風險試產階段,代表下一代代號 Meteor Lake 處理器不會如市場傳聞延後到 2024 年,2023 年就會發表。Intel 18A 方面,英特爾計畫 2024 年 2 月進入風險試產階段,確認 Intel 20A 製程同時導入 RibbonFET 和 PowerVias 新技術。

報導引用英特爾副總裁兼技術開發負責人 Ann Kelleher 說法,摩爾定律是關於功能創新整合,展望 10~20 年發展,有一條充滿創新的路途。被問到 Intel 20A 製程導入 RibbonFET 和 PowerVias,以及考慮到英特爾過去 10 奈米製程失誤的潛在風險時,Ann Kelleher 表示這些不需立即完成,但英特爾看到導入 PowerVia 技術啟用 RibbonFET 技術的顯著優勢,非常成功,使我們加速開發。

不過英特爾 10 奈米節點走得跌跌撞撞,此藍圖不禁讓人懷疑可靠性,但很多證據表明英特爾比訂立計畫時提前 6 個月完成里程碑,Intel 18A 製程預估從 2025 年提早到 2024 下半年就進入風險試產,算很大進步,不僅走在正軌上,還進度超前,使投資人暫時鬆了一口氣。

英特爾放風聲:明年下半年邁入3奈米!能超越台積、重返半導體一哥嗎?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為了超越台積電,再次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龍頭,曾在去年公佈極具野心的製程規劃,而近日Intel再次表示,他們正在一一實現所有設定好的目標,重新奪回半導體一哥的地位,或許不是天方夜譚。

根據《彭博社》報導,Intel副總裁、技術開發主管安.凱萊赫(Ann Kelleher)近日在會議上表示,他們已經完全趕上了設定的時程,「我們按照季度設定了目標,而依照這些目標,我們很有機會成功,甚至處於領先地位。」

Intel透露製程發展如期進行,年底投產4奈米、明年下半年邁入3奈米
Intel曾經是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然而在步入10nm(奈米)階段時卻卡關,在製程技術、產量上均大幅受到衝擊,最終使用10nm製程的晶片延遲長達5年時間才好不容易面市,使得Intel元氣大傷,難以在市場上與台積電、三星比肩。

為帶領Intel重返榮耀,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制定了一系列的計畫,試圖讓他們再次趕上甚至超越競爭對手,並進軍代工業務分食台積電、三星的大餅。

凱萊赫透露,現在Intel採用比過去更務實的作法,同時制定了緊急應變的對策,保證不會重蹈10nm時的覆轍,再度出現嚴重的延誤狀況。

Intel過去總是單打獨鬥,想自己承擔所有任務、攻剋所有難關,不過凱萊赫表示,他們現在已經學會齊心協力,依賴設備供應商的支援,「我們沒必要在所有面向上都保持領先。」

按照Intel規劃的進度,他們目前正在進行Intel 4──即7nm製程的生產,預計年底就會進入試產階段,未來將用於第14代的Meteor Lake處理器架構,並且已經準備好在2023下半年邁入Intel 3──即3nm製程技術,外界普遍認為第一波產品會在2024上半年登場。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也傳出,Intel 20A、18A晶片的第一批樣品也開始進行試產,為「可能的代工客戶」進行測試當中,外界估計這位大客戶很可能是高通,也是第一批支援IDM2.0的企業之一。

Intel 7良率不佳、營收下滑削減支出,是否影響製程腳步?
雖然Intel表示一切都已經上了軌道,不過先前曾有消息指出,Intel 7製程的良率堪憂,其伺服器處理器Sapphire Rapids估計只有50%到60%的良率,有不少問題要解決,也使得量產時間點從今年第四季延後到2023年第一季。

外界認為AMD可能將因此獲得成長機會,伺服器處理器市占率將從2022年的15%,到2023年成長至22%。

與此同時,Intel在電腦需求放緩的此刻,營收開始出現下滑。2022年第三季財報中,Intel營收為15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92億美元下滑了20%之多。面對營收下滑,Intel表示將透過裁員、減少新廠房投資等作法,計畫在新的一年節省30億美元,並在2025年減少100億美元。

從眼下的情況來看,Intel要全心投入新製程似乎不是那麼容易,但凱萊赫指出,目前這已經是Intel的第一要務,即使Intel計畫削減成本,也不會影響到製程開發方面的預算,為了重新奪回半導體龍頭地位,Intel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推進製程的腳步。

英特爾季績勝預期、削成本兼下調盈利指引 股價盤後升5%

Intel 英特爾(美︰INTC)公布季度業績。按Non-GAAP計算,Intel季度收入按年跌15%至153.4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52.5億美元,經調整每股收益為0.59美元,高於預期的0.32美元。Intel股價盤後升逾5%,報27.77美元。

期內,包括PC芯片在內的客戶計算部門收入為81.2億美元,按年跌17%,但高於分析師普遍認為的75.8億美元。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部門收入跌27%至42.1億美元,低於預期的46.7億美元。

Intel為經濟不確定性延續至2023年訂定計畫,計劃在2023年削減30億美元的銷售成本和營運成本,至2025年底年度節省金額可達80億至100億美元。

Intel預計今季收入約140億至150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63億美元,又下調整個財年預測,將收入預測由650億至680億美元,下調至630億至640億美元,低於分析師此前預計的652.6億美元,經調整每股收益則由2.3美元下調至1.95美元,亦低於分析師此前預計的2.15美元。

英特爾CEO警告即將「針對性裁員」

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 (Pat Gelsinger) 警示員工,公司計劃在未來幾週內「針對性裁員」,以削減開支和改善其財務狀況,並承諾在 11 月 1 日提供更多細節。

為了因應惡化的個人電腦 (PC) 市況,季辛格週四向員工表示:「這 (針對性裁員) 是公司艱難的決定,但我們的成本太高,同時利潤太低了,必須採取行動解決這些問題。」

季辛格上任後馬不停蹄規劃各項重大投資、鞏固供應鏈夥伴關係,他發布「IDM2.0 策略」企圖扭轉公司當前局勢,但英特爾毛利率已從約 60% 的歷史水準下滑約 15 個百分點,利潤率下滑一直是季辛格的經營痛點。

《OregonLive》報導指出,英特爾計劃在 10 月 27 日收盤後公布最新財報,預計將於 11 月 1 日提供更多裁員細節。

英特爾目前在全球共有 12.1 萬員工。英特爾發言人對此報導回應:「不評論或證實任何消息。」

此前《彭博》報導指出,英特爾最早將於本月宣布裁員,行銷和業務某些部門可能裁員多達 20%。

彭博情報公司分析師 Mandeep Singh 近期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最新的裁員可能減少 10% 至 15% 左右英特爾的固定成本。

英特爾上一次大規模裁員是在 2016 年,當時該公司裁員 12,000 人,約佔當時員工總數的 11%。此後,英特爾有幾次小規模的裁員,關閉包括蜂巢式網路數據晶片和無人機等部門。

英特爾 (INTC-US) 週四收紅 0.3% 至每股 26.08 美元,盤後受此消息拖累,英特爾盤後股價走低超過 1%,費半指數週四收漲 0.69%。英特爾年初至今跌幅達 49%,同期費半跌幅為 43%,標普下滑 23%。

英特爾據報裁員數以千計 最快月內公布

彭博報道,英特爾(Intel)正在計畫大裁員,裁員人數可能數以千計,包括銷售和營銷在內的一些部門可能會裁員約20%。以削減成本,應對不景氣的個人電腦市場,裁員最快月內宣布,英特爾計畫在10月27日公佈第三季度財報的同時採取行動。截至7月,英特爾擁有 11.37 萬名員工。

Intel 第二季時已下調全年收入預測,由 760 億美元下調至 650 億至 650 億美元,毛利率預測由 52% 下調 49%。分析師預計 Intel 第三季度營收將下降近20%。加上拜登政府推出先進晶片出口限制令,進一步打擊生意。

另一方面,美國就業市場強勁,若有大規模裁員,對美國加息步伐亦會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