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盤後股價急瀉1成 恐成芯片大戰輸家 經調整純利跌9成、首季或虧損

Intel(美:INTC)公布2022年第四季業績,收入140億美元,按年跌31.7%,低於預期的144.5億美元;虧損6.6億元,由盈轉虧,每股虧損0.16美元;經調整純利仍錄得4億美元,經調整每股盈利0.1美元,按年跌91.3%,低於預期的0.2美元。毛利率42.6%,按年跌12.8個百分點。

Intel盤後股價急瀉10%,報27.1美元。市場關注美國政府發起的芯片大戰,或重挫美國的芯片企業收入,至少缺少來自中國購買高端芯片的資金,Intel業績未有就各地區分類來顯示收入。

Intel預期今年首季收入105億至115億美元,按年再跌37.5%至42.9%,市場原預期為139.3億美元。每股虧損0.8美元,去年同期為1.98美元,經調整每股虧損0.15美元。毛利率34.1%,按年跌16.3個百分點。

Intel重整業務架構後,上季兩大主要部門跌幅均逾3成,客戶端運算事業群收入66億美元,按年跌36%。數據中心及AI部門收入43億美元,按年跌33%。網路及邊緣事業群收入21億美元,按年跌1%。

Intel再削減開支 美國俄勒岡州開發實驗室計畫擱置

英特爾(Intel)早前就被外媒爆出,為節省成本,取消了以色列南部海法(Haifa)的Matam科技園區興建新開發中心計畫,改建成停車場,節省約2億美元(約15.7億港元)。近日再有外媒指出,因隨著經濟衰退風險問題的加劇,Intel不止擱置以色列的開發計畫,還決定取消美國俄勒岡州希爾斯伯勒 (Hillsboro)新研發中心計畫。

俄勒岡州當地媒體The Oregonian報道指,Intel已擱置原計畫耗資7億美元(約54.8億港元)來興建的俄勒岡州希爾斯伯勒新研發中心。報道提及,Intel 2023年需要削減30億美元(約234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而其中以色列和俄勒岡州的項目,合共節省了約9億美元(約70億港元)。

Intel及後表示,研發工作將不會停止,只是更改地點,在俄勒岡州其他現有的設施繼續進行。Intel目前在俄勒岡州有2.2萬名員工,原預計2023年興建希爾斯伯勒 (Hillsboro)新研發中心後,在當地聘僱的員工數量再提升,惟目前計畫遭擱置。

事實上,Intel去年公布2022年第三季財報時,就提出了降低資本支出及效率提升的計畫,預計到2025年,最多可減少100億美元(約782億港元)的支出。

Intel以色列開發中心計劃取消 選址變員工停車場

近日不斷傳出科企削減成本以謀求生存的消息,據外電報道,英特爾(Intel)已經取消在以色列南部海法(Haifa)的Matam科技園區興建新開發中心,該選址更會用作園區員工的停車場。

報道指,Intel原本為該新開發中心IDC21投入2億美元資金,包括設立先進實驗室、用作工作空間的餐廳和咖啡館、綠地及運動區等,將該地打造為科技園區其他員工和當地民眾的休閒區域。

然而,Intel最新發表聲明指,放棄該計劃是公司削減成本開支的一部分,Intel亦正盡最大限度利用房地產,為科技園區員工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完成建造停車場部分。

外媒Tom’s Hardware表示,從近幾個月來,Intel分別延後德國馬德堡大型工廠計劃,又取消美國俄勒岡州和印度的建造專案,並縮減各種小型開發專案,已有各跡象事先預示是次取消以色列開發計劃的決定。

Intel拆分圖形芯片部門 前蘋果高層重新擔任首席架構師

今年不少科技企業都進行架構重組,以調整市場策略,提升自身競爭力。芯片製造商Intel宣布會把圖形芯片部門一分為二,拆分成「消費者圖形部門」(Consumer Graphics Unit)及「加速運算團隊」(Accelerated Computing Team),以更好地與對手NVIDIA和AMD競爭。

Intel表示,消費者圖形部門將與客戶運算部門(Client Computing Group)合併,後者為個人電腦生產芯片;而加速運算團隊則會加入其數據中心和AI業務部門。Intel指出,隨著AI應用激增,架構重組將有望提升Intel在加速運算方面的發展。

至於本來領導圖形芯片部門、曾於蘋果、AMD擔任高層的Raja Koduri,則會重新擔任Intel首席架構師,他將負責監督Intel的長期技術項目和芯片設計戰略,例如開發先進存儲技術和整合不同類型的芯片,以實現更高性能的運算。

盼德政府加碼補助,英特爾德國廠 2023 動工有變數

全球大國將晶片在地供應能力視為國安問題,帶動半導體製造業更加分散布局,降低生產區域過於集中的風險。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也有意在歐洲拓展晶片生產能力,但外媒消息傳出,Intel 德國廠建廠案有變數,無法如期在 2023 年上半年動工。

路透社引述德國媒體Volksstimme報導,Intel原定於2023年上半年在馬德堡(Magdeburg)建造新晶片廠,但已暫時擱置這項計畫。原因是Intel原預計德國廠的建廠成本為170億歐元(約180億美元),但由於能源及原物料成本飆升,現在已上漲至接近200億歐元。因此,Intel希望爭取更多德國政府補助,以彌補新增成本的差額,所以暫緩德國廠的建廠時程。

Intel發言人Benjamin Barteder向Volksstimme表示:「地緣政治挑戰與日俱增之際,半導體晶片需求卻下降。」「這使得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開工日期」。

英特爾追趕先進製程腳步,Intel 18A 提前至 2024 下半年試產

處理器龍頭英特爾在 IEDM 2022(2022 IEEE 國際電子零件會議)展示最新技術藍圖時,表示保持快速步伐,不僅走在正軌,未來還要加速交貨。隨著不斷縮小的矽與物理量子效應衝擊,微縮製程越來越困難,後奈米時代積極發展下一節點製程──埃米製程。英特爾在埃米時代將使用 ASML 的 High NA EUV 設備生產,製造更先進製程晶片。

外媒報導,英特爾後奈米時代發展重點就是埃米製程,就是十分之一奈米。英特爾將小於 2 奈米的製程節點命名為 Intel 20A 和 Intel 18A,使用 ASML High NA EUV 設備生產,首先生產節點可能是 Intel 18A,計畫 2024 上半年風險試產,製程下半年準備就緒。英特爾也確認 Intel 4 製程已準備生產。

值得關注的是英特爾提到節點製程「準備生產」流程,與預計風險生產時間線呼應,代表 Intel 4 現在為風險試產階段,代表下一代代號 Meteor Lake 處理器不會如市場傳聞延後到 2024 年,2023 年就會發表。Intel 18A 方面,英特爾計畫 2024 年 2 月進入風險試產階段,確認 Intel 20A 製程同時導入 RibbonFET 和 PowerVias 新技術。

報導引用英特爾副總裁兼技術開發負責人 Ann Kelleher 說法,摩爾定律是關於功能創新整合,展望 10~20 年發展,有一條充滿創新的路途。被問到 Intel 20A 製程導入 RibbonFET 和 PowerVias,以及考慮到英特爾過去 10 奈米製程失誤的潛在風險時,Ann Kelleher 表示這些不需立即完成,但英特爾看到導入 PowerVia 技術啟用 RibbonFET 技術的顯著優勢,非常成功,使我們加速開發。

不過英特爾 10 奈米節點走得跌跌撞撞,此藍圖不禁讓人懷疑可靠性,但很多證據表明英特爾比訂立計畫時提前 6 個月完成里程碑,Intel 18A 製程預估從 2025 年提早到 2024 下半年就進入風險試產,算很大進步,不僅走在正軌上,還進度超前,使投資人暫時鬆了一口氣。

英特爾放風聲:明年下半年邁入3奈米!能超越台積、重返半導體一哥嗎?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為了超越台積電,再次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龍頭,曾在去年公佈極具野心的製程規劃,而近日Intel再次表示,他們正在一一實現所有設定好的目標,重新奪回半導體一哥的地位,或許不是天方夜譚。

根據《彭博社》報導,Intel副總裁、技術開發主管安.凱萊赫(Ann Kelleher)近日在會議上表示,他們已經完全趕上了設定的時程,「我們按照季度設定了目標,而依照這些目標,我們很有機會成功,甚至處於領先地位。」

Intel透露製程發展如期進行,年底投產4奈米、明年下半年邁入3奈米
Intel曾經是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然而在步入10nm(奈米)階段時卻卡關,在製程技術、產量上均大幅受到衝擊,最終使用10nm製程的晶片延遲長達5年時間才好不容易面市,使得Intel元氣大傷,難以在市場上與台積電、三星比肩。

為帶領Intel重返榮耀,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制定了一系列的計畫,試圖讓他們再次趕上甚至超越競爭對手,並進軍代工業務分食台積電、三星的大餅。

凱萊赫透露,現在Intel採用比過去更務實的作法,同時制定了緊急應變的對策,保證不會重蹈10nm時的覆轍,再度出現嚴重的延誤狀況。

Intel過去總是單打獨鬥,想自己承擔所有任務、攻剋所有難關,不過凱萊赫表示,他們現在已經學會齊心協力,依賴設備供應商的支援,「我們沒必要在所有面向上都保持領先。」

按照Intel規劃的進度,他們目前正在進行Intel 4──即7nm製程的生產,預計年底就會進入試產階段,未來將用於第14代的Meteor Lake處理器架構,並且已經準備好在2023下半年邁入Intel 3──即3nm製程技術,外界普遍認為第一波產品會在2024上半年登場。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也傳出,Intel 20A、18A晶片的第一批樣品也開始進行試產,為「可能的代工客戶」進行測試當中,外界估計這位大客戶很可能是高通,也是第一批支援IDM2.0的企業之一。

Intel 7良率不佳、營收下滑削減支出,是否影響製程腳步?
雖然Intel表示一切都已經上了軌道,不過先前曾有消息指出,Intel 7製程的良率堪憂,其伺服器處理器Sapphire Rapids估計只有50%到60%的良率,有不少問題要解決,也使得量產時間點從今年第四季延後到2023年第一季。

外界認為AMD可能將因此獲得成長機會,伺服器處理器市占率將從2022年的15%,到2023年成長至22%。

與此同時,Intel在電腦需求放緩的此刻,營收開始出現下滑。2022年第三季財報中,Intel營收為15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92億美元下滑了20%之多。面對營收下滑,Intel表示將透過裁員、減少新廠房投資等作法,計畫在新的一年節省30億美元,並在2025年減少100億美元。

從眼下的情況來看,Intel要全心投入新製程似乎不是那麼容易,但凱萊赫指出,目前這已經是Intel的第一要務,即使Intel計畫削減成本,也不會影響到製程開發方面的預算,為了重新奪回半導體龍頭地位,Intel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推進製程的腳步。

Intel推Deepfake檢測工具 從面部血管判斷是否AI換臉

Deepfake是利用AI算法製作偽造影片,將一個人的臉拼接到另一個人的臉上,但有些人就利用該技術散播虛假信息,甚至進行欺詐。芯片製造商Intel宣布已開發Deepfake檢測工具「FakeCatcher」,其運作原理是從影片中人物的面部血管,判斷是否AI換臉,據悉檢測準確度高達96%。

FakeCatcher採用Intel的開源深度學習工具包「OpenVINO」,透過AI模型對人臉的血管進行檢測算法。Intel表示,當血液在血管流動時,血管會以非常微妙的方式改變顏色,雖然人眼很難察覺這些變化,但可以通過光密度測量法(PPG)來檢測。

FakeCatcher會對影片中的人物臉部檢測這些微妙的PPG信號,並將其轉換為時空圖,測量變化發生的位置以及它們如何隨時間變化。然後,AI就能夠將時空圖與它的訓練集進行比較,利用深度學習來確定真假,當出現不尋常的地方時,就會立即標記出來。

Intel說代工業務已簽下TOP10半導體廠商中7家:業界估計NVIDIA已加入,AMD不大可能

在Intel耗資上千億美元的IMD 2.0戰略中,除了自己生產先進工藝晶片之外,還要重振晶圓代工,推出了IFS部門專門承接晶片代工,前不久還推出了內部代工模式,自己的晶片研發製造也走這個路線,決心非常大。

不過,對晶片代工業來說,技術能力並非決勝的唯一因素,有多少客戶才是決定能走到哪一步的關鍵,就好像三星搶先半年量產了3nm工藝,結果台積電依然贏得了蘋果、AMD及NVIDIA等公司3nm訂單。

「七大客戶」到底有誰?
那麼,那Intel的IFS代工業務贏得了哪些客戶?

日前的財報中,該公司透露他們已經簽訂了全球TOP10半導體設計廠商中的7家,其中還有一個客戶已經測試了2024年量產的18A工藝,工廠內完成了晶片流片,進度可以說非常快了。

雖然Intel並沒有提及七大客戶都有誰,不過eenewseurope網站簡單做了個分析,畢竟TOP10半導體晶片廠商就那麼幾家。

TOP10廠商中,高通、博通、Marvell和Cirrus Logic都是總部在美國在晶片公司,美國人幫助美國人,因此他們簽訂跟Intel的代工合作很正常。

NVIDIA之前也對Intel代工很感興趣,現在也確定加入了,不過加入的是Intel為國防部營運的一個項目。

聯發科已經確定採用Intel代工,還有一家台系晶片公司瑞昱電子也能追隨聯發科的腳步,使用Intel代工。

10大廠商中有3家不太可能使用Intel代工,其中聯詠、韋爾要麼因為晶片類型要麼因為別的原因,使用Intel代工幾乎不太可能。

另一個不太可的廠商就是AMD了,畢竟AMD的CPU、GPU、FPGA等晶片業務是直接跟Intel競爭的,想想就知道是不太可能交給Intel代工的。

不過其他七家就算加入了Intel代工陣營,實際上目前的業務量也很有限,要麼是特色工藝,要麼16nm及以上的,先進製程代工沒多少。

所以Intel潛在的18A客戶才更加重要,就看誰願意做Intel的靈魂伴侶了,就像台積電vs蘋果那樣互相成就對方。

英特爾季績勝預期、削成本兼下調盈利指引 股價盤後升5%

Intel 英特爾(美︰INTC)公布季度業績。按Non-GAAP計算,Intel季度收入按年跌15%至153.4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52.5億美元,經調整每股收益為0.59美元,高於預期的0.32美元。Intel股價盤後升逾5%,報27.77美元。

期內,包括PC芯片在內的客戶計算部門收入為81.2億美元,按年跌17%,但高於分析師普遍認為的75.8億美元。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部門收入跌27%至42.1億美元,低於預期的46.7億美元。

Intel為經濟不確定性延續至2023年訂定計畫,計劃在2023年削減30億美元的銷售成本和營運成本,至2025年底年度節省金額可達80億至100億美元。

Intel預計今季收入約140億至150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63億美元,又下調整個財年預測,將收入預測由650億至680億美元,下調至630億至640億美元,低於分析師此前預計的652.6億美元,經調整每股收益則由2.3美元下調至1.95美元,亦低於分析師此前預計的2.1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