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再分配增加幸福感 研究發現:花錢比儲蓄更幸福?

金錢一定能買到幸福?假如富人真的願意不分對像地進行捐獻,能否令全世界更幸福?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進行一項研究發現,找到兩位富人願意捐出200萬美金,以了解金錢分配和幸福的關連,款項被重新分配給來自7個國家的200名研究參與者,每人分得1萬美元,並分別要求參加者在3個月內全數儲起或花光,再讓所有參與者為其生活幸福感打分。

花錢比儲蓄更幸福
對比被要求將錢儲起的人,需在3個月內花掉1萬美元的參與者,幸福感有明顯增長,而且幸福感在之後3個月持續。就半年的短期而言,花錢帶來的喜悅,似乎較儲錢大得多。另外,200個接受捐助的參與者,總生活幸福感平均提高0.36分,較捐獻者的滿意度每人僅下降了0.16分,但其捐款已經足以使參與者對生活的幸福感,比捐獻者高出225倍。調查或能反映當富人能夠犠牲小我,完成大我,將會為世界帶來極大幸福。

低收入國家參與者幸福感高三倍
研究中300名參與者年齡介乎21到78歲,收入中位數27,580美元,當中包括美國等高收入國家、及肯尼亞等GDP 平均水平較低的國家。參與者都略懂英語,年齡範圍廣泛,大多受過學位或更高程度教育。當中低收入國家參與者所獲得的幸福感,是高收入國家的人的三倍。至於年收入高達12.3萬美元或以上的人,幸福感就並明顯增加。可見金錢對每個人都有不同價值,錢財得失並不代表快樂的來源。

金錢能買到快樂嗎?54% 美國人同意金錢帶來幸福

當説到「金錢能買到快樂」時,很多人會覺得太俗,不認同這個説法。但據正式統計,超過一半的人認同這說法。據美媒引述調查指,有54%的美國人同意金錢能給他們帶來幸福和舒適,並且能通過購買昂貴的禮物,將這份快樂傳遞給家人和朋友。

為進一步了解人們如何看待幸福與金錢之間的關係,市場研究公司 OnePoll 對界於 18 至 55 歲的 2000 名美國人進行調查,並發現,疫情前後大家對幸福的定義沒有太大改變,但大家最終發覺,其實生活中很多幸福感建立在雄厚的資金基礎上。

近幾年來,疫情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不容小覰的影響,在 2019 年,45% 的人認為與家人共度時光會給他們帶來快樂和幸福,疫情持續期間,這個比例沒有太大變化,同樣數量的人繼續追隨同樣的願望。所以大家都趨向於節省更多不必要的時間,以換取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

為了騰出時間,人們會改變他們的做事方式。例如,為節省自己清潔的時間,會增加清潔服務的使用率。同樣,會選擇網上訂購雜貨而不是店内購物,選擇居住靠近工作地點的地方以減少通勤時間,選擇訂購外賣而不是自己做飯。然而逐漸人們會發現,要做到以上這些,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調查中也顯示有 65% 的人認為只有足夠的錢才能做到這些事情。

每個人對每件事情帶來的幸福感體驗不盡相同,還有很多人們認為花錢在這些事情上,能帶來幸福和快樂。有52%的人認為購買公寓或房屋能帶來幸福,48% 認為支付孩子的教育費用能帶來幸福,其次 45% 認為給朋友或愛人購買完美的禮物能帶來幸福感與快樂感。

當問及日常消費時,平均每個人每週會花費約 53 美元(即 416 港元)在能為自己帶來快樂的事物或體驗上。

受訪者還分享了很多令他們感到快樂的支出,包括購買新家具、在國外生活、還清房貸和終於可以去一個地方度過一個一直想要的假期。

Happy Money 科學副總裁 Chris Courtney 說道,「金錢和幸福等式的關鍵之一是弄清楚如何使用金錢作為一種工具——無論你擁有多少金錢。鑑於混亂的宏觀經濟環境,應該重新思考並改變舊的消費習慣,將錢花在對我們的福祉真正重要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