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b批評香港市場監管水平不足
- Webb認為自由市場是香港的基石
- Webb倡議加強獨立董事制度
他不是生於斯、長於斯,卻願死於斯。透過香港金融市場發跡,住上半山、坐擁億元計財富,但同時滿腹牢騷、諸多不滿,認為市場監管水平不夠,敢於身體力行指控「謎網股」。生命正在倒數,仍緊貼時事,滿口政策想法。這人就是David Webb。
香港不應滿足於當「Market of Lemons」
5年前正值54歲壯年之際, Webb向外宣布患癌而減產,今年初預告病情不樂觀,為自己創建的財經網站「立遺囑,留遺產」。他上月舉行「最後對話」後再接受本報專訪,希望香港不應滿足於當「Market of Lemons(不對等市場)」,要提升公司管治水平,政府也應相信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才是香港強大的基石。
1991年,年約25歲的Webb從英國來香港發展,從早年在投行工作,後來全職自行投資,既活躍細價股投資,亦屢屢到藍籌股股東會挑戰管理層,40歲前參選並晉身港交所董事會,多年來不時狙擊問題股,堪稱香港維權投資者的模板。
要找到一架好車(公司)也要找到好司機(管理層)
香港一直定位為亞洲金融中心,能與紐約、倫敦一較高下,Webb總結自己在此致富的原因卻是:市場不夠完善。
Webb稱,他的投資哲學參考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美國前財長耶倫丈夫George Akerlof 所提出的〈The Market of Lemons〉。 Akerlof 以二手車場比喻市場資訊不對稱,當車場充斥大量保養不宜的汽車(美國俗稱為lemon),即使同場有些悉心保養的汽車,因應買家難以識別,所有車都不會以好價錢賣出,劣幣驅逐良幣終會令市場崩潰,但如果有熟悉汽車的專家,仍能在過程中買到價廉物美的產品。
換作是股市,因為沒有好的治理框架,好公司也只有較低估值,還可能會因此而不上市。Webb 認為,香港市場正是如此,而且香港上市公司大多由控股股東控制,「其他股東只能坐在後座,所以你既要找到一架好車(公司),也要找到好司機(管理層),但這正正是我能賺錢的原因。」
Webb現持有28家港股超過5%
他續稱:「我的投資策略是找到治理較好的公司,同時他們願聽我的建議。這是我30年投資能跑贏的原因…避開次貨(avoid most of the lemons)。」據聯交所披露權益,Webb現持有28家港股超過5%,而絕大部分都是以香港為總部的中小型股份。
「當然我不是每次都是對的,所以需要監管者使更多工夫,而非引入『次級股票級別』,在不同規則提供豁免,這是向下沉淪(racing to the bottom)。」
Webb認為,當香港有更好的估值,可降低企業資本成本(cost of capital),它們只做高回報的項目或生意,令它們在國際間更具競爭力,「這樣(提升準則)才是愛國,並令香港再次偉大(Make Hong Kong Great Again)。不,不應說『再次』。讓香港偉大起來。」
應讓部分董事僅由獨立股東選立
Webb的倡議包括加強獨立董事制度,予他們更多權力和責任。目前香港獨立董事任命往往由控股股東主導,Webb提倡,應讓部分董事僅由獨立股東選立,並每年撰寫報告是否滿意公司治理水平,一旦公司出問題,他們必須負責。Webb以美國為例,董事若有不當行為,既面對法例追究,也面臨集體訴訟危機。
香港財金界不少視2018年放寬「同股不同權」為新股近年暢旺的關鍵,而英國芯片公司ARM棄英赴美上市,亦令當地出現監管過嚴的討論。Webb 卻認為,ARM的決定是基於美國上市估值高,而甘於接受集體訴訟、強制季報等更高要求,尤其不同意英國考慮取消關連交易須由獨立股東批准,「香港千萬也不能如此」。
內地和香港終會走向更自由
香港金融業尚算展現韌性,但旅遊零售、物流貿易等重要產業卻面臨寒風,港府希望更主動發展新產業,甚至落場做「耐心資本」。
Webb 卻依然深信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是香港成功的基石,亦認為大多數香港人也有同樣想法,但香港卻愈來愈走向計劃經濟模式,「中央規劃(central planning)終久會失敗。鄧小平讓中國經濟實現部分自由化,就大大改善國民生活水平…若中國保持大量國企,總有一天會發現生活水平、就業會停滯不前。內地和香港終會走向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