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封殺華為等中企產品 德國不跟進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今天表示,德國無意跟隨美國普遍禁止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的產品,但會持續根據個案做出相關決定。

路透社報道,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與中國的關係一直受到密切關注。俄烏戰爭暴露出德國經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使得德國對中國貿易的類似依賴情況更謹慎。

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上周以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為由,禁止華為和中興通訊的新設備獲得許可後,德國尤其面臨對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採取行動的壓力。

路透社昨日報道稱,一份德國經濟部策略文件中,詳細建議對來自某些國家的零組件使用狀況提高審查。

這份文件提到德國2020年推出的立法,為華為等5G網路電信設備製造商設置高門檻。

根據這項立法,若供應商不實聲明、不支持安全審計或未能及時報告或修補漏洞,個別的資訊科技(IT)零組件或整個公司都可能會被封殺和被列為「不值得信任」。

這份104頁的策略文件更進一步建議,允許禁止威權國家供應商所製造的零組件和產品用於電信和IT設施,也禁止用於運輸或供水及食品供應等關鍵基礎設施。

華為:網路的安全使用與提供商的原產國無關

華為今日被問到是否預料德國或歐盟會加強規範甚至也頒出禁令時表示,公司依靠的是建設性和以事實為導向的對話。

華為說:「網路的安全使用與提供商的原產國無關,唯有透過業界和監管當局之間國際合作的全球標準才能確保安全。」

此外,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表示,德國相關決定「危及自身和歐洲的國家安全」,還說德國「並未從他們依賴俄羅斯能源一事汲取教訓,他們允許中國接觸德國電信建設是在重蹈覆轍」。

美國法院正式撤銷孟晚舟「銀行欺詐」等指控

在美國檢方提出請求後,美國法院當地時間2日正式撤銷對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的「銀行欺詐」等罪名的指控,且不能重新提起訴訟。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地區法官安·唐納利當地時間2日撤銷了對孟晚舟的「銀行欺詐」等罪名的指控。路透社稱,美國方面正式結束了這一導致中美關係緊張的案件。

美國原本指控孟晚舟在華為的伊朗業務問題上誤導匯豐銀行,希望引渡她到美國受審。華為公司則繼續面對訴訟,包括銀行欺詐、違反制裁令、串謀竊取美國科技公司的商業機密和妨礙司法公正等。

孟晚舟和美國司法部在2021年9月24日達成暫緩起訴協議。美國在協議中同意於2022年12月1日,也就是孟晚舟因為美國發出逮捕令而在加拿大被捕之日的四年後,撤銷對她的指控,條件是她同意對案件進行「事實陳述」。孟晚舟獲釋後,乘坐中國政府包機回到中國,她在加拿大被關押長達1028天。

美國檢察部門要求撤回對孟晚舟銀行欺詐等指控

美國檢察部門周四(1日)向法院要求撤回對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的銀行欺詐及其他指控。孟晚舟去年獲釋前與美國檢方達成協議,後者認為她無違反協議。

路透社指,孟晚舟2018年在加拿大被捕導致中美關係緊張,盡管今次事件的發展在意料之內,但它仍為兩國關係特別緊張的階段劃上了句號。但被華府視為國家安全威脅的華為,仍在此案中受到指控,並正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地方法院排期審訊。孟晚舟的律師未予評論,華為發言人沒回應路透的置評請求。

不怕美國制裁? 華為偷偷建立中國本土晶片供應鏈 福建晉華廠悄悄復產

美國繼續全面強制制裁,打擊中國的晶片製造業,迫使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悄悄地致力打造自給自足的本土供應鏈,4年前被美國制裁幾近荒廢的福建晉華晶圓廠最近偷偷恢復生機。

福建晉華晶圓廠偷偷復工

11月30日報導,中國記憶體晶片商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JHICC)在2018年底被美國指控竊取商業機密後被迫停止運營,但在神秘的新客戶出現後,該公司今年逐步恢復生產。

自重新開放以來,JHICC廠區再次顯得乾淨明亮,樹木和草坪都經過修剪。今年稍早,新客戶的工程師、採購和財務人員開始陸續抵達,幫助公司重啟生產。

4名知情人士告訴《日經亞洲》,工作人員要求福建晉以英文名字、而不是中文名字稱呼他們,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

然而,他們的身份在福建晉華內是公開的秘密。他們都來自中國華為科技,華為被斷貨2年晶片,為美國2020年制裁的苦主。

華為工程師、採購、財務人員進駐晉華

由於無法沒有辦法取得美國許可採購外國晶片,華為必須更加依賴中國本土供應商,甚至自己投入晶片生產,華為旗下海思曾自己設計晶片,委託台灣等晶圓廠生產。

華為從北京到大本營深圳等中國大城市秘密打造新的本土供應鏈,福建晉華只是其中一環。福建晉華最近告訴幾家供應商,它希望在2年內將產能提高一倍。  

「晉華廠區現在已經恢復生機,前一陣子,美國公司所有支援團隊都離開了,這就是我們來這裡提供幫助晉華的原因。」中國最大晶片設備商北方華創一名員工表示。

沒有人比華為更清楚如何在美國黑名單下運作

與此同時,在晉華對面,鮮為人知的晶片封裝商渠梁電子(Quliang Electronics)正在20個足球場大小的場地上建造第二座工廠,旨在滿足同一位大客戶(華為)持續增長的需求。

「我們大部分產品都是為華為生產的,我們員工總數約有2,700人,我們現在正在建造工廠的二期工程。」渠梁電子一位員工證實。

根據研究公司IDC數據,2019年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在 2019 年超過蘋果,全球排名第二,蘋果排名第三;由於華在中國龐大的電信市場占據導地位,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

華為打游擊戰,反擊美國制裁行動轟炸

然而,華盛頓擔心華為涉嫌與中國軍方有聯繫,進而在2020 年宣布嚴厲制裁華為,禁止外國供應商邦華為製造零部件。

華為的智慧手機業務一夕崩潰,出貨量從全球第2跌至第10,導致2021年下滑28.6%至6368億元人民幣(998.8億美元)。

事實證明,在政府資金挹注下,華為的營運具有韌性,這令許多預期華為將被美國制裁絞殺的專家感到困惑。一位與華為有往來的公司高管形容:「如果說美國的打壓就像是用最先進的戰機進行轟炸,那麼,華為的反擊肯定就像是打游擊戰。」

華為在北京、武漢、青島和深圳建造新的晶片供應鏈

福建晉華和渠梁電子只是華為本土供應鏈野心的2個例子。在中國各地政府的幫助下,華為及合作夥伴正在北京、武漢、青島和華為總部深圳建設新的晶片生產和組裝網路,投資估計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558億美元)。

目標很簡單:取代國外晶片製造商和供應商,把關鍵晶片生產帶回中國,晶片應用範圍涵蓋電信基地台、監控攝像頭和智慧手機,並進軍車用晶片市場。

「沒有人比華為更了解如何在美國黑名單下運作,可以肯定的是,華為打算捲土重來,但我們不確定他們製造的晶片速度?是否有競爭力?」野村證券科技分析師Donnie Teng告訴日經新聞。

與此同時,華為的游擊戰受到中國半導體業的關注,他們發現自己與華為在同一條船上。美國10月初對中國採取新一輪史無前例的製裁之後,中國晶片業許多人同樣面臨2種選擇:創新和本地化,或者滅亡。

美籍公民撤出中企,像敦克爾克大撤退

華府10月7日宣布新規定,限制AI和超級電腦晶片外銷中國,還首次禁止美國籍公民和永久居民幫助中國先進的半導體發展。

晶片業諮詢公司 SemiAnalysis 的首席分析師帕特爾 (Dylan Patel) 表示,這些規定相當於宣示全面的科技經濟冷戰,美國正在強行將美中整個先進技術供應鏈脫鉤,不讓中國取得尖端技術。

美國新規定於 10 月初生效後不久,最關鍵的美國供應商迅速從中國撤回了數百名支援人員。這就像一場真正的戰爭,但沒有子彈和導彈在天空中飛行。美商科磊(KLA)員指出。

美國供應商迅速從中國撤回數百名支援人員

「禁令實施前一天,這些中國晶片製造商還是我們最重要的客戶之一。但第二天我們得打包行李走人。此後不允許和中企交流,這就像晶片業的敦克爾克大撤退。」科磊員工表示。

撤出中國的晶片設備商包括龍頭企業應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的晶圓檢測和測量機台供應商科磊、蝕刻機台商科林研發(Lam Research),這3家美商總部在加州,10月初美方禁令生效前,這些美商派駐員工駐紮中國武漢的長江存儲科技、合肥的長鑫存儲科技。

美國以外,歐洲最大的晶片設備供應商ASML和其他設備商也需要審查在中國工作的員工國籍。他們要求美國國籍員工撤出中國廠。

美中陷入長期科技新冷戰

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國際歷史副教授米勒評論說,在華盛頓看來,既然不可能只針對中國軍隊,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針對整個中國,,以減緩整個國家科技的進步。

美國全面制裁,可能會激勵北京長期難以達成的目標:啟動本土的半導體產業。

自2014年以來,中國對本土半導體產業至少投入1.2兆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並下令許多國有企業必須採購中國製產品,但北京在2020年之前推動晶片自給自足計劃進展甚微。欠缺的是需求。沒有人願意購買中國晶片,連中國公司也很樂意跟台積電等外國供應商採購晶片。

現在,由於美國全面制裁,情況發生變化,中國公司需要一個備用計劃。

中國本土企業僅占晶片總產量的6.6%

其結果是中國晶片業的繁榮。上海的2大晶圓代工製造商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2020年和2021年收入創新高,它們幫助生產許多中國公司設計的晶片。中芯國際啟動歷史性擴張,投入約260億美元資本支出,將產能提高幾倍,分別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建設新廠,理由是本土生產的需求激增。

根據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估計,在美中科技戰升溫之前,中國晶片公司2018年滿足不到15%的本地市場需求,到了2021年,這一份額躍升至約24%。然而,許多中國製晶片用於中低端消費電子產品,而不是高階核心晶片。

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引發一些警告。24%的比重當中,許多晶片雖是由中國公司設計,但實際上是委託台灣、南韓等外國晶圓代工廠製造。IC Insights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本土企業在中國生產的晶片僅佔國內市場總量的6.6%。

華為有救了?神秘供應鏈大曝光!

美國政府屢次以國安為由發動對大陸晶片、科技業的出口管制措施,尤其華為更是早在2018年就遭到鎖定,面臨嚴重制裁,不過日媒披露,華為背後的神秘供應鏈正幫助大陸晶片業打「游擊戰」,盼藉此機會重新整頓大陸晶片業的實力與機會,力拚在美國制裁中突圍。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2018年底被美國指控竊取商業機密而停止營運的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JHICC)已經低調重新恢復生產,公司也以英文名JHICC活動,而非中文名,就是不想引起人們注意。

而這間公司與華為有密切關係,華為在無法獲得外國晶片的狀況下,只能更加依賴國內廠商,此時JHICC得以復活。

另外,就在JHICC工廠的對面,專營封裝業務的曲亮電子正在興建第二座工廠,一名員工低調證實,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專門提供給華為,新工廠也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而建造的。

報導提到,JHICC和曲亮是華為展現當地供應鏈野心的例子,事實上,華為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與其合作夥伴積極建立新的晶片生產與封裝供應鏈,投資總金額上看558億美元,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國內供應鏈能取代國外廠商,生產關鍵晶片與汽車晶片。

野村證券分析師Donnie Teng表示,「沒有人比華為更了解如何在美國制裁底下生存,可以肯定的是,華為打算用自己的晶片捲土重來,但我們不確定本土供應鏈生產的晶片效率與速度有多快。」

江澤民病逝消息公布後 小米及華為齊宣布新品發布會延期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病逝,個別商業機構推遲新品發布活動,包括小米 (01810) 及華為。小米於官方微博表示,小米13系列新品發布會將延期舉行,新的發布日期確認後,會第一時間通知。

小米原訂於12月1日舉行新品發布會,料推出「小米13系列」及「MIUI 14」新產品,當中包括小米13及小米13 Pro手機、小米手錶S2和小米Buds 4耳機。

華為終端公司晚上亦在官方微博宣布,原定於12月2日的華為冬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將延期舉行。公司將在新的發布會日期確定後,第一時間通知大家。

華為瘋傳明年停止校園招聘 內部人士這樣說

內地科技業頭龍華為瘋傳明年不舉辦校園招聘,而今年應聘的學生據報不少也尚未收到通知。華為未回應消息,有內部人士則稱無停招,但可能有業務調整。

微博、小紅書等內地社交平台昨日(17日)起陸續傳出上述消息,並說多個由官方經營的招聘群組已遭到解散。同時申請華為多個職位的應屆畢業生小林,從9月中旬起通過了多輪面試,HR也一直說她有希望受騁,但華為方面發Offer的時間卻一再延遲,從最初說好的本月初,逐漸延遲,至今仍無任何消息。

直到前日(16日),小林所在的其中一個群組遭解散,同時華為明年停招的消息開始傳出。小林一心想入華為,根本無應徵其他企業,她直言「被坑慘了」。另一應屆畢業生也認為,華為今年公布錄取結果的進度,比過往慢了很多。去年10月中旬,各大論壇上已經有大批offer曬出。

內媒梳理發現,華為的一些官方平台仍有更新招聘資料。一位華為招聘體系人士透露,校園招聘還在進行,沒有收到停止的通知,可能是部分業務暫緩了。

華為遭受美國帶頭的西方國家制裁,加上內地經濟不景氣,近年業務收入有跌無升。今年前三季,整體收入再跌2.2%,罕見地不披露純利。創辦人任正非在一個內部講話中提到,明後兩年是華為的喘息期,首先要活下來。而華為此前一直都公布校園招聘人數,去年是8000人,今年也罕見地沒有提及。

華為Mate 50 Pro 膺攝影之王 食正iPhone缺貨期 本周香港發售行貨版

全球經濟不景氣,令市場對智能手機的需求也面臨下滑,三星更有傳會削減明年的手機出貨量13%。而儘管目前蘋果的iPhone 14 Pro系列仍然熱賣,但由於鄭州疫情也衝擊了iPhone出貨量,市場估計今年聖誕節iPhone將面臨缺貨。在這個情況下,大家又會否考慮入手影相之王華為Mate 50 Pro手機呢?

Mate 50 Pro影像測試排行第1
DXOMARK 最近公佈了華為Mate 50 Pro的影像測試得分,以總分149分的成績,名列DXOMARK全球影像排行榜第1名。根據報告,Mate 50 Pro 的照片和影片的動態範圍寬廣,圖片的細節和噪點控制優秀;高光環境下,集體合影的景深很大,可拍攝亮眼悅人的色彩;在手機的變焦範圍內,畫面細節得到保留;軟件的散景模擬效果自然;影片拍攝下運動殘影得到很好的控制。至於缺點方面,華為Mate 50 Pro有時可以看到輕微的白平衡色偏;某些棘手場景中預覽界面和最終圖像之間存在差距,拍攝的速度也會稍微慢一些;影片的幀之間有著明顯可見的清晰度差異。

事實上,薑餅人在試用這部手機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其拍照功能實在把蘋果和三星比下去,當然手機拍照始終有其局限之處,特別是在處理暗黑環境或變焦的時候,有時間的反應會較慢,甚至會錯失了一刻的影像。

整體而言,Mate 50 Pro實在是拍照手機不錯的選擇。若你不抗拒中國手機品牌、缺少5G網絡支援以及不能正常使用Google服務。這部手機據報內地一機難求,而且水貨價格一直高企,反映市場上有一班忠實支持者。

本周香港發售行貨版Mate 50系列
不過對一班不愛用水貨手機的用家來說,華為已於本周於香港正式發售行貨版的Mate 50系列。入門版HUAWEI Mate 50 備有冰霜銀及曜金黑配色,建議零售價為6,188元;HUAWEI Mate 50 Pro 標配版備有冰霜銀及曜金黑配色,建議零售價為7,788元。行貨售價明顯較水貨之前合理不少,Mate 50 Pro水貨價最高曾貼近9000元,今次行貨定價明顯讓真用家感到窩心。

在缺少4G支援之下,華為強攻影音功能,除了其全球最高分的手機攝錄系統外,今次還使買手機送耳機,只要購買Mate 50 Pro,便可獲贈HUAWEI Freebuds Pro耳機。但薑餅人更有興趣的是Freebuds Pro 2呢。另外華為又向買機用家送上一系列自家生態系統的增值服務三個月,包括雲端儲存、音樂、視像串流、圖書及主題,一如蘋果的自家生態圈。至於這些服務能否吸引用家,就見仁見智了。

華為Mate 50系列今日開賣 256GB版本售 6188元起

華為今年下半年較受注目的旗艦智能手機HUAWEI Mate 50系列,早前在內地開賣時一度缺貨。今(9日)宣布正式在香港推出。Mate 50、Mate 50 Pro的256GB ROM版售價分別為6,188及7,788元,而 Mate 50 Pro 高配版(Kunlun Glass)則於11月中開售,512GB ROM版售價為8,988元。簡單而言,Mate 50系列有4大賣點
抗水防塵:支援 IP68 級抗水防塵級別,崑崙霞光更支援 6 米抗⁠水⁠
崑崙玻璃:耐摔能力提⁠升⁠至 10 倍,獲瑞士 SGS 五星級玻璃耐摔認⁠證
XMAGE 影像技術:5000 萬像素超光變鏡頭,根據場景智能選擇光圈大小。專業模式更有物理光圈十檔可調,
最新操作系統:EMUI 13,Mate 50 Pro可升級至HarmonyOS 3體驗版

整體而言,HUAWEI Mate 50系列似乎主打拍攝功能,方便出外甚至旅行,不用攜帶大型相機。不過,要留意的是,HarmonyOS 3體驗版暫只支援Mate 50 Pro,其吸睛功能包括超級中轉站功能,讓用戶可將圖片、文檔、文字等資訊暫存在中轉站並置於屏幕右方,不用先儲存於手機上。另外是超空間存儲壓縮技術,重複文件只佔一份儲存空間,節省可高達20GB可用空間。

摺屏手機賣$7,000樓下值得入手?華為積極反攻 5.5G拭目以待

經濟環境欠佳,很多人都勒緊褲頭緊縮開支,智能手機也不可免,就連強勢如蘋果及三星兩大領先品牌,今年的買氣明顯較以往遜色。特別是一直強推摺屏手機的三星,儘管手機售價已較初推出時便宜一點,但似乎仍未達到刺激用家入手的臨界點,可見摺機要成為主流機種仍有一段距離。

不過,薑餅人得知內地手機品牌華為似乎在刻意衝擊摺屏手機售價的低點。近日華為低調地在內地市場推出Pocket S摺屏手機,新機採取上下開合,與現時的P50 Pocket一樣。後置圓形鏡頭模組和圓形小窗口。內部為一塊 6.9 吋柔性屏。手機摺疊前厚度為7.2mm,摺疊後為15.2mm,採用新一代水滴鉸鏈,機身重量約 190g。

近期最廉宜摺屏機 零摺痕再搶國內份額

一如其他華為手機,Pocket S 搭載 Snapdragon 778G 4G 處理器,不支援5G,但機身大玩花色,一口氣推出了六款顏色,分別是曜石黑、冰霜銀、薄荷綠、櫻語粉、櫻草金、冰晶藍。手機入門版售價僅5988元人民幣,折合約6300港元。可算是近期最廉宜的摺屏手機。

華為儘管近日強推Mate 50系列,但對摺機市場則念念不忘。華為手機CEO余承東更在新機發佈會中表示,華為摺屏手機截至今年9月已佔據國內市場發貨量首位,消費者滿意度第一。據報,華為摺屏手機國內市場份額52%,換言之,「每賣出兩台,就有一台來自華為」。

摺屏手機自兩年前開始推出以來,一直都在試探市場反應。不少用家都對貝殼型的摺機有興趣,貪其輕便,但這類手機的最大缺點,便是摺痕太深,令人無法釋懷。沒理由花了高價買手機卻要承受摺痕的不美觀。但有趣的是,中國的手機品牌,的確很努力去解決摺痕問題。華為外摺屏可以一點摺痕也沒有,小米Mix Fold 2也沒有很深的摺痕。唯獨三星的旗艦摺機,摺痕似乎揮之不去。

華為有忠實粉絲 靜待5.5G反攻市場

話說回來,華為手機在香港近年氣勢大不如前,當中原因大家都明白。但從網上的討論區可見,華為手機擁有一班很忠實的粉絲,他們毫不介意手機缺少了5G,也不介意缺乏Google支援,只要是華為出品便會擁戴。不過,他們也很懷念著有Google系統的舊版手機。

事實上,華為在美國制裁之下, 研發方面卻沒有停步。正當5G開始興起之際,華為已開始研發5.5G的網絡技術。看來華為有意在下一階段的科技競爭中反先,我們且拭目以待,華為推出5.5G手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