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大行其道,港府分別於去年及今年推出電子消費券,更進一步增加本地市場的電子支付普及程度。除了四家消費券營辦商,作為提供支付技術和軟件解決方案的企業,要在香港市場分一杯羹,在擬定營銷策略時,需要採取甚麼策略,來配合百花齊放的電子支付服務?
在支付處理行業深耕逾23年,支付技術公司環滙(Global Payments)亞太區總裁陳國輝(Konrad)近日接受專訪表示,觀察到本港的電子支付在疫情、電子消費券的推動之下,覆蓋面和滲透率正不斷提升,認為這發展情況已經是「做得好快」,市場亦有相應的支付技術應對。
他指,僅對比港府推出首輪電子消費券的前、後數個月,包括網購或實體店在內的電子支付使用率已有大約10倍增長。
至今年初,在第5波疫情高峰期(即2至3月期間)「持卡交易」和「無卡交易」的比例更由以往的5:5變成4:6,意味着持卡人在疫情期間更傾向網上購物;在8月(即消費券發放的月份)再對比2月的數據,則留意到持卡交易增長了70%,無卡交易則只增長了10%。由此反映消費券有效刺激零售實體店的持卡交易,並鼓勵市民在實體店消費。
針對3大需求 度身訂造策略
於是,該團隊亦從觀察所得的市場趨勢,針對新零售「全通路」(omnichannel)布局,擬定出更精準的營銷方案,以乘勢把握箇中商機。
早前於本港市場留意到三大需求,包括:(1)企業尋求同步部署綫上及綫下支付技術;(2)中小微企需求大增;(3)用戶追求更便捷,能保障私隱的非接觸式方案。根據各需求,以「度身訂造」為策略於市場突圍。
舉例指,中小微企可以配合智能手機與網絡,推出創新的支付方案「Mobile Tap」;針對用戶追求保障私隱的非接觸式方案,亦可提供支援以WiFi或SIM卡數據連接互聯網的無綫收款裝置。
Pay-At-Table保顧客私隱
他強調,市民除了在疫情下有對使用現金的衞生憂慮,還有對數據私隱方面的憂慮:
以往使用信用卡支付時,店員需要把客戶信用卡拿走一段時間才可以完成支付,惟客戶亦會擔心信用卡資料被抄低。
他指出,這類「Pay-At-Table」技術方案早在海外市場流行,「可以把卡機拿到客戶面前,讓他們直接拍卡。」
電子支付的世界瞬息萬變,他又指,有見另一在海外流行多時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分期服務,近日在香港冒起,作為支援「00後」等新世代的支付方式。因此,其支付技術方案除了由2018年起傳統及虛擬銀行的分期付款方案之外,亦有支援先買後付平台,同時進一步支援各中小企客戶拓新客群,作為的「度身訂造」策略之一。
留意加密幣動向 方案需合規
此外,區塊鏈金融成近年新趨勢,不少人也會購買加密貨幣作投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亦已逐漸可以作為交易的媒介。目前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政府,亦陸續推出加密貨幣相關的法規,助監管、限制或禁止加密貨幣的交易及使用。
陳國輝目前負責監管環滙在亞太地區的13個市場業務,他指出,為應對未來的應用趨勢,早前亦已設立內部工作組,留意各市場有關加密貨幣的法規及動向,並參與研討等。他強調,支付技術方案需以合規為前提,而各地發展情況不一,「有機會的話,也會盡量行前。」其團隊目前正與其中三分之一的市場作商討。惟具體是哪些市場則未能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