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近三年,隨著港府撤銷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口罩令亦有望解除。不過在疫情期間本港出現不少口罩廠商,面對需求大減,企業亦唯有及早部署、轉型,迎接後疫情時代。
疫情爆發初期,港人一罩難求,加上政府曾推出口罩生產資助計畫,令本港口罩廠如雨後春荀般湧現。Maskology是疫情下成立的本地口罩廠之一,由生產學童口罩起家,現時除了生產日常用的成人口罩外,亦有不少與歌手、演唱會限定的口罩、獲日本插畫IP的口罩等。
日韓口罩降價 拖累生意
該企負責人陸先生認為,最大的競爭反而是來自日本、韓國的平價口罩供應攀升。「以前同一款的口罩最貴每個10元,現時價格可低至2元,又有百貨公司大量引入。」此消彼長之下,他透露Maskology的口罩生意額較高峰期大減3至4成。
雖然口罩令有望解除,但陸亦不擔心生意將進一步大減。一方面他參考了日本、韓國的情況,發現戴口罩已成習慣,市民不會一下子放下戒心;另一方面,品牌亦有做好定位,鞏固客群。陸先生解釋,Maskology早前已決定做好品牌形象,主攻價格稍高的口罩市場,希望吸納對口罩有要求的客人。只有品牌口罩在質素、外觀及形象上有優勢,客人才會對品牌忠誠;否則,當市面出現更便宜的口罩,便會立即轉投其他品牌。
成演唱會合作紀念品 另類推廣
除了一般的零售市場外,Maskology亦有與歌手合作,推出演唱會限定的口罩。雖然以生意額以言,此類業務的收益僅佔逾一成,但陸先生認為,有助建立品牌形象,帶來長遠效益。同時,Maskology亦正積極計劃利用現有資源,開拓新品牌,發展其他產品。
另一醫療用品廠商「益成醫療」已有逾35年歷史,以往主要供應相關的原材料,例如無紡布等,疫情下亦首次於本港設口罩廠Canuxi;同時亦有於中國生產口罩、防護衣等抗疫物資。口罩業務當中,香港市場佔整體生意一半。
拓闊生產線覓出路
該企總經理楊展帆亦透露,目前本港口罩產量已由2020年中、第五波疫情時的兩個高峰期,大減4至5成。與Maskology不同,益成醫療由於本來亦有生產不同的醫療物資,故步入後疫情時代,亦會繼續把產品線擴闊,轉移業務重心至其他醫料物資,繼續發展醫院、診所的B2B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