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上調中國今明年GDP預測 料人行續減息降準

摩根士丹利上調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測,今年增長預測由4.2%,調高至4.5%,明年則由4%,調高至4.2%。

大摩表示,調高經濟增長預測主要是由於關稅帶來的影響減弱,然而,中國仍面對通縮壓力,因樓市及消費等方面結構性問題仍持續,對價格構成下跌壓力。

大摩預計,中國將推出5000億至1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計劃,主要支持基建項目。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餘下時間,再減息15至20個基點、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大摩預期人民幣兌一美元今年底見7.15,明年底料為7.05。不過,大摩指關稅及中國政策仍存在不明朗因素。

大摩調高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測至4.5%

摩根士丹利將中國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上調50個基點至4.5%,但仍預計受美國關稅和應對性政策措施的影響,經濟增長將從第二季開始放緩。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報告指出,基於高於預期的起點和穩健的資本支出勢頭,將中國今年GDP增長率預測上調至4.5%,與市場預期一致,但仍預計受美國關稅和應對性政策措施的影響,經濟增長將從第二季開始放緩。

報告又指出,人行可能會允許人民幣小幅貶值,放鬆流動性,並在今年下半年降息,以支持經濟增長並適應財政寬鬆政策。在人民幣匯率方面,預計在2025年年中達到7.35,至年底達到7.5。

大摩認為,人行可能認為穩定的貨幣和合理的國債收益率可以更好地穩定市場對未來增長的預期。反過來,自1月中旬以來,銀行間流動性一直保持相對緊張,7天銀行間貸款利率遠高於政策性回購利率。

該行稱,基於經濟增長強勁,人行近期可能不會偏離這一框架,但隨著出口放緩、經濟增長放緩以及通縮壓力加劇,政策權衡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發生轉變。

大摩料中國經濟二季度再走弱 名義GDP或跌穿4%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中稱,隨著關稅衝擊、房地產走弱以及持續低物價環境,中國經濟增速或將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再度走弱,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或將下滑至4%以下。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政府的再通脹政策依然溫和且仍以供給側為主,全國兩會宣布了2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擴張,但其中僅有約四分之一與消費相關,同時政府更加注重科創支持舉措,政策層面可以說是「溫刺激,重科創」。

他認為,雖然關稅將抑制出口,加劇產能過剩壓力,但經歷了過去幾年的供應鏈重塑,得益於新的出口競爭力和出口市場,中國目前可以更好地應對貿易摩擦。

關稅或有升級風險

不過,他也指出,關稅比預想中來得快,而且中美重回類似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門檻變得更高,關稅升級風險值得關注。有兩個關鍵時間點,一是4月1日華盛頓將公布基於「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調查結果;二是4月5日,也就是TikTok禁令延期後的最終生效日。

此外,美國對全球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的風險也在上升,這可能會通過全球貿易、企業信心以及資本開支等渠道間接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速。

報告並指出,全球仍處於人工智能技術擴散的早期階段;2025是AI應用之年,依托成本效益優勢,中國將推動AI技術大眾化。然而,科創難以隻身肩負引領經濟實現再通脹的重任。

他在報告中提出了實現再通脹的新三大工程:助力房地產去庫存、進行社會福利改革、發放生育補貼。其中在房地產方面,城中村改造為房地產去庫存邁出了積極的一步,然而相比一二線城市,低線城市庫存較高,之後仍將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他認為,2025年房地產行業將繼續探底;房地產「量」的調整已基本完成,而「價」的調整仍不明朗。

高盛上調中國GDP增速預測至5.5%

高盛表示,由於中國第四季度經濟數據好過預期,且復甦步伐加快,將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測由原來的5.2%上調至5.5%。

高盛經濟學家王立升表示,中國12月新冠感染病例激增以及勞動力廣泛短缺,但出乎意料地,當月官方數據卻沒那麼糟,內地對藥品和醫療設備的一次性需求可能幫助提振了第四季度數據。但這可能不足以解釋官方數據與高頻經濟活動指標之間的差異,後者顯示12月活動顯著下滑。

中國第四季GDP按年增長2.9%、按季持平,按年增幅勝預期中的1.6%。該數字大幅低於去年初所設定的5.5%左右的目標,但好過市場預期。

內地2022年GDP按年增3%勝預期 四季度增2.9%

國家統計局公布,內地2022全年GDP按年增長3%,四季度GDP按年增長2.9%,按季持平。該數字大幅低於去年初所設定的5.5%左右的目標,但好過市場預期。官方指,高效統籌防控和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有效應對內外部挑戰,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分季度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345億元,按年增長4.1%;第二產業483,164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638,698億元,增長2.3%。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四季度增長2.9%。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1,37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名義增長6.3%,實際增長4.2%。按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間收入組30,598元,高收入組90,116元。

國統局局長康義提到去年經濟發展幾大特點,一是國力再上新台階,總量突破120萬億元,折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達到了85,69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3%。二是經濟運行總體穩定,3%相比較國際主要經濟體,屬於比較快的速度。據IMF預測,美國、日本去年GDP增長都不會超過2%。

三是產業發展基礎夯實,糧食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6%。四是內需總量規模繼續擴大,全年社零售總額穩定在44萬億元左右,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然明顯。五是改革創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營商環境不斷改善。

另外,高水平開放紮實推進,貨物貿易總額達42.1萬億,增長7.7%。民生保障有效,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民生領域投資增加。

康義總結,去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高效統籌防控和經濟發展,有效應對內外部挑戰,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人民生活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經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內地2022年GDP按年增3% 四季度增2.9%

國家統計局公布,內地2022全年GDP按年增長3%,四季度GDP按年增長2.9%,按季持平。高效統籌防控和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分季度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345億元,按年增長4.1%;第二產業483,164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638,698億元,增長2.3%。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四季度增長2.9%。

北京:今年GDP目標增長4.5%以上 著力促銷費

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今日開幕,代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4.5%以上。

報告指出,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正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稅後、同口徑增長2.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城鎮調查失業率預計保持在5%以內,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

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指出,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優勢鞏固擴大,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2%左右。五年來,全市經濟總量先後跨越3萬億元、4萬億元兩個大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萬元、居各省區市首位,達到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

針對未來一年的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生態環境質量、能源、水資源等指標落實國家要求。

疫情防控方面,報告指出,三年來,面對起伏延宕的世紀疫情,北京市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應對新冠病毒變化,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措施,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首都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

此外,報告强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積極培育數字消費、文化消費、綠色消費、冰雪消費,加強商旅文體等消費跨界融合,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讓消費熱起來、經濟活起來。

中科院料2023年中國經濟呈倒U形增長 全年約6%

中國科學院今日(12日)發表預測報告指,2023年中國經濟將呈現前後低、中間高的倒U形走趨,穩中有進、逐步恢復,全年GDP增速料約6.0%。

新發表的《2023年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報告指,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對今年GDP增速的拉動分別為3.5、1.5和1.0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將呈倒U形,第一季度為4.2%左右,第二季度受2022年低基數的影響,增速將高達9.3%,而第三、第四季度分別5.5%及5.4%左右。

報告亦對今年各項經濟數據作出預測,PPI跌0.4%;CPI總體溫和上升約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8%;固投增速為5.5%;消費增速4.1%至5.0%。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實質性調整,經濟循環將有效加速,整體持續穩定恢復,國際收支將總體保持平穩,最終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另外,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速將呈現波浪形下降的走勢,但仍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

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翠紅指,今年經濟增長將呈現穩中有進、逐步恢復的趨勢,尤其是服務業的消費,聚集性的消費,「我們很期待疫情防控政策的放鬆,多項政策措施的出台,居民消費預期的恢復,也會使今年消費將會上升為第一推動力」。

大摩上調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測至5.7% 外資行短時間內齊調高預測

中國通關後,多間大行上調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摩根士丹利表示,中國在清零政策完結後重啟加速,加上房地產支持措施及科網監管鬆綁,故該行決定將全年中國GDP增長預測由5.4%上調至5.7%。

大摩指,迅速重新開放帶來的短期痛苦可能通過更早和更強勁的恢復來彌補。該行相信,GDP增長及消費在今年下半年會有較大的增長趨勢。

該行指。經濟、監管和防控政策四年來首次保持一致,從現有和即將到來的寬鬆政策中,可能導致更強的溢出效應。

人民幣方面,大摩預期,人民幣在今年上半年將會更加穩健,故將人民幣滙價12個月目標調整至6.65。

高盛日前將今年中國GDP增長預測由4.5%調高至5.2%。此前,摩通亦上調中國GDP估計至4.4%。

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明年實現較高增長預期仍十分困難 赤字率需提高到3%以上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今日(25日)指出,由於前三季度增長速度只有3%,全年增長顯然會低於預期,可能在3%左右。他建議明年預期增長目標應定5%以上,赤字率提高到3%

據《證券時報》,樓繼偉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上指出,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5%,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爭取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保住就業是保民生的基礎。因此無論從短期擴大就業來看,還是實現遠景目標來看,明年的預期增長目標應當定的比較高,比如5%以上。

明年要實現較高預期增長目標仍舊十分困難

樓繼偉認為,儘管存在低基數效應,疫情防控辦法也做出了全面改善,但明年要實現較高預期增長目標,仍舊十分困難。

具體來看,第一,去年出現的需求不足、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在持續,而且疊加疫情防控中出現層層加碼、一刀切的現象,造成供應鏈斷裂,不少企業倒閉,就業不足,雖然已得到改善和糾正,「三重壓力」仍有所加重。

第二,疫情的變化存在不確定性。在全面改變疫情防控辦法之後,已出現新一波感染高峰,而且感染高峰可能會經歷數個波次,才能逐步平緩。為避免同全球經濟、技術、人文全面脫鈎,國門必須適時開放,但病毒在境外已經出現新的變異,放開之後不確定性還會增強。

第三,多重因素造成市場信心不足,特別是民營企業信心不足。改變疫情防控辦法後,信心略有恢復。黨的二十大在「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之後,首次並列性的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全面落實這一要求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

第四,新一輪疫情衝擊結束後,經濟不可能報複式反彈。信心提振需要有一個過程,而且大量的小微企業,特別是接觸性服務業,收入降低的居民,都需要首先修復資產負債表,然後才可能正常的投資和消費。

首先仍需減費降稅作為主要措施

樓繼偉表示,這些不利因素可能延續到明年第二季度。他認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首先仍需要將減費降稅作為主要措施。「這有利於保住市場主體,保住了他們就保住了就業。」

同時,要優化支出政策,包括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特別是接觸性服務業的房租減免政策,將補貼項目擴大到水、電、燃氣等項目上,以及階段性發放消費券,讓補貼直達需要紓困的對象。

此外,樓繼偉建議,地方預算赤字可以適當增加,「總體上看,全國一般預算赤字需要增加,主要用於增加經常性支出,赤字率也需要提高,可能需要提高到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