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列人生12個階段處處壓力爆煲? 網民總結4大原因壓力由細大到老

當代人的生存和生活壓力大,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人都是如此。近日,有人在連登討論區發帖,列人生12個倍感壓力的階段,涵蓋自年少到暮年,壓力都無處不在,他不禁發問「點先可以平庸幸福咁過完一生」引起網民熱議。

樓主以「到底個社會人人都壓力咁大係咪正常?」為題發帖,列出12個人生階段處處壓力爆煲:「小學生都可以壓力大到抑鬱;中學生自殘自殺已經變咗常態;大學都大把人要睇counseling;畢咗業出嚟,搵唔到工改嘅壓力好大,搵到工嘅壓力可能仲大。」

他續說,「返工單身嘅覺得自己無人伴無人陪;有伴嘅可能好啲,好多時又要處理另一半情緒;結咗婚嘅唔生仔都好啲,生咗嘅壓力又係極大;照顧一個生命起居飲食讀書生活,瞓都瞓唔好;中年有中年危機,有啲失業,好彩嘅就鐵飯碗做到退休;但身體其實30歲後已經響曬信號,只會愈嚟愈差。」

直到退休「有仔女嘅擔心仔女,窮嘅擔心唔夠錢使到老;無仔女嘅好多變獨居老人屈到情緒病。」樓主不禁慨嘆「人生無論咩階段壓力都係咁大,點解依家人人都有情緒並,咁多人要輔導,點先可以平庸幸福咁過往一生。」

網民4大原因壓力由細大到老
帖文引起熱議,網民紛紛表示感同身受,更總結了5大壓力爆煲的原因,分別是習慣與人攀比而難以滿足自身、社交媒體的普及、教育及資源競爭激烈、過度追求物質,「社交媒體係好大嘅壓力來源」、「資源唔夠」、「易同人比較,難滿足」、「我覺得同錢有關」、「依家好追求物質」、「人越嚟越多慾望,想要太多嘢」。

法拉奇改口 指撤銷ILR永居不涵蓋港人

英國改革黨(Reform UK)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周三(24日)改變口風,稱他早前提出撤銷永久居留權(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簡稱ILR)的政綱範圍,並不涵蓋香港人及烏克蘭人。

持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移英人士,本可按照現行的「5+1」機制,合法居留連續5年後再申請ILR,持有ILR身份再居住1年,就可入籍成為英國公民(BC)。

但改革黨周一(22日)提出一旦當選,該黨將削減福利開支,並撤銷讓持有人無限期在英國居住和工作的ILR,來遏制合法移民。

有英媒詢問會否取消香港人及烏克蘭人的ILR時,法拉奇曾明言未來數年將有80萬人合資格獲得ILR,而他們當中沒有人會獲得ILR。

不過法拉奇周三(24日)接受倫敦廣播公司(LBC)時態度急劇轉變,指出其撤銷ILR的政策,香港人及烏克蘭人可獲豁免。

他形容這兩類人來到英國的原因不一樣,指真正的難民往往不依賴社會保障生活,而是這個國家最勤奮、最成功的人。

法拉奇表示,該黨非常擔心ILR,並指此機制行不通。他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ILR成為很多移英人士依靠救濟金及帶同非核心家庭成員來英生活的後門,成為國家的負擔。

他期望這類人擁有工作簽證,在英國境內工作及交稅,就不成問題。

港人每月養貓花費按年升6.2% 貓主人數持續上升

迎接寵物經濟,今(23日)展覽集團於記者會上發佈2025「全香港住戶飼養貓隻的數據及趨勢分析調查」。調查顯示,港人飼養貓隻持續攀升,每月飼養貓隻平均消費金額較去年增長6.2%,升至新高的2026元。

每名貓主平均飼養2隻貓
即使養貓花費稍升,貓主亦不斷增加。飼養一隻貓的受訪者比例由40%增至 46.8%,升幅達 6.8%,而平均每名主飼養2隻或以上。另外,短毛家貓連續3年蟬聯最受歡迎貓種。貓主大部分沒有小孩,可見港人日益接納貓成為家的一份子。

展覽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雪玲提到:「新手貓主持續增加及寵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帶動寵物消費升溫。即使面對經濟環境挑戰,港人依然願意為貓咪投放更多資源,食物、醫療及保健品等高端消費需求明顯增長,寵物經濟持續向上。」

消費結構方面,食物(包括乾糧、濕糧及零食)、貓砂及醫療與保健品為養貓三大主要開支,突顯港人日益重視寵物健康與生活質素。

現時每月在貓咪身上花費 3,500至5,000港元的貓主比例亦由10%上升至13%,高端消費市場持續擴大,影響飼養貓隻開支的首要因素為經濟環境,其次為貓隻年齡及醫療保健。

由展覽集團主辦的「香港貓迷博覽會2025」將於8月1日至3日舉行。是次展覽重點包括:

香港黑貓會榮幸成功申辦CFA 2025周命大會,將World Cat Congress(WCC)首次移師香港。
場內特設高達4米的金字塔,以及油畫及壁畫家 LeonLolipop筆下的拓腮貓化身的「圖坦喵門」藝術裝置。
「毛城城 x天下貓貓」貓貓專題講座。
是次展覽有超過180個展商,380個展位,貓迷謹記留意展覽詳情。

港人傾向買樓多於租樓 選址兩大特別考慮 最愛的工作及購物模式是?

香港樓價高企,近年稍為見回落跡象,不少港人仍然尋求上車機會,結果顯示普遍受訪港人傾向買樓多於租樓,尤其早期千禧一代(Y世代)買樓的意欲最高。

世邦魏理仕一份調查顯示,35%港人有意在未來兩年內搬屋,較前兩年22%有所上升。近四成人望搬到更鄰近核心地區的地方。高達72%的早期千禧一代(34至41歲)有打算買樓,其次為X世代(42至57 歲)人士有64%。報告指,即使香港貸款利率不斷上向上,但一班潛在的買家、包括財務較穩定的年輕家庭及專業人士仍有置業的能力及意欲。

選址的特別考慮因素

而在住屋環境方面,接近70%的香港人認為房屋管理上合乎安全及健康最為重要,主因香港居住環境密度高以及住屋空間較細,相比起全球(56%)及亞太地區(65%)的人,港人會更為注重以上因素。另外,香港市民亦特別注重交通配套以及房租,相反,亞太地區人士反而會較注重樓宇的安全結構。世邦魏理仕香港區研究部主管陳錦平表示,與全球和亞太地區的受訪者相比,港人選擇居住地方時,更會更考慮地點有沒有速遞及食物外送服務,以及家中是否有專門為工作而設的空間。

港人更愛混合工作模式

願意全職在辦公室工作,低於全球給亞太區平均的20%。接近九成受訪者一星期當中有三日會在辦公室,但只有73%的人較願意這樣做,有32%人更希望可以在辦公室工作不多於三日,比起全球給亞太區平均人數較高。不過,香港有較多的人希望可以在大多辦公時間(一星期最少三日)內,於辦公室工作,比起其他地區的人高。

消費者較傾向實體店購物

至於消費方面,66%人的購物有過半數會在實體零售店;另63%的香港消費者更喜歡在網上訂購之前先到實體店選擇貨品。約一半的受訪者比起送貨上門會更喜歡在實體店取貨。約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隨著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放寛,打算減少網上購物,並增加實體店消費。

世邦魏理仕以問卷方式向全球超過兩萬名從嬰兒潮一代、到Z世代的受訪者作調查,而香港區問卷調查1,010名港人,以了解生活、工作和購物偏好如何影響商業房地產的發展。

英國非樂土 港人應夢醒

英國前首相約翰遜在2020年向港人提供BNO移民計劃,讓護照持有人和家屬移居英國6年後申請入籍英國。此舉一方面配合美國的制華策略,利用移民政策打擊香港,另一方面解決英國脫歐後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有港人以為移居英國,以後會享有「民主」和「美好生活」,實際上已墮入騙局。

事實證明,英國並非這些港人心中的理想國度,相反,當地政治紛亂、經濟動盪、局勢日漸惡化。移居當地的港人已意識到英國並不是「遍地黃金」。

那些以「民主」為由移居英國的港人尤其失望。他們已看到,約翰遜被黨友逼宮下台,然後在沒有徵詢任何民意的情況下,保守黨透過內部小圈子選舉,短期內先後推舉兩位首相繼任人。保守黨全然不顧民意,極力抗拒舉行大選,違背了2019年該黨勝選的政綱。

移英港人很多原本在港生活無憂,卻偏信「外國月亮更圓」,如今夢破碎。另外,有些人在港一事無成,卻天真地以為移居英國會一帆風順;當然也有一些入世未深的香港年輕人,被西方的反中亂港宣傳所蒙蔽誤導,以致看不見祖國日漸強盛所創造的機遇,而錯誤選擇移英,白白浪費機遇。

英國經濟形勢日趨轉差,英國央行近日警告,英國將步入3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預計會有超過50萬人失業。當局預測,國民生活水平會在今後兩年錄得史上最大跌幅。此外,英國在今年10月錄得11.1% 通脹率,創下41年新高,食品、交通和能源價格也飆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英國負責監察政府開支的預算責任辦公室上月指出,雖然家庭收入減少,但稅收將在2027-28年間上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37.1%,創下二戰後的新高。更有分析指出,在二十國集團當中,英國明年的經濟表現預料是繼俄羅斯之外最差的國家。

經濟衰退和高通脹令英國國民忍無可忍。11月底有超過23.5萬名工人發起罷工,要求提升薪酬水平對抗通脹,當中包括11月24日舉行的40年來首次全國性教師罷工,迫使蘇格蘭所有學校停課。全國各地的工會也正在商討,會否進一步發起全國大罷工。

英國局勢日益動盪,移居英國已成下下策,難怪近期申請BNO簽證的港人數目急劇下降,只有1萬多名港人在本年第三季度提交申請,比第二季大減8,000人。

移居英國的港人,相信會後悔離港的決定,他們當中一部分人可能會回流香港,正如1997年前曾有相當數目的港人移居海外,之後約有三成人士選擇回流香港。

正如前面所述,此次移居英國的港人,不少是因為受到外部勢力反華文宣恐嚇、誤導所至,誤以為英國是樂土,其實香港才是他們的家,香港這座城市依然生機處處、前途無量,此次移居英國的港人覺今是而昨非,應下定決心回流香港,擁抱機遇,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