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監會完成審查8家券商新股IPO孖展行為
- 指引IPO認購收最低10%預付金
- FINI機制改變孖展認購生態
近期部分零售經紀行力谷「零息百倍」孖展,催生一批孖展認購已達數千億的新股,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上月表明正主題審查券商新股孖展行為。證監會表示,近日完成對數家選定持牌法團在提供首次公開招股認購及融資服務時的相關風險管理手法及監控措施,並就首次公開招股融資及首次公開招股認購的做法方面的預期操守標準,向持牌法團提供指引。
證監會指,就未獲客戶預先繳足資金的首次公開招股認購指示,持牌法團應向該等客戶收取最低相等於其認購金額10%的預付認購資金。
此前已有本地傳媒報道,證監會正諮詢業界回復以往一般收取10%按金做法,但考慮給予券商彈性,客戶可用股票持倉作抵押品抵銷部分按金。
券商須確認客戶遵FINI投資者識別文件證明
財務風險管理上,證監會指,持牌法團在向客戶提供首次公開招股融資借貸時,應評估其自身的財政能力及流動資金以及客戶的信用可靠度。尤其是持牌法團應在提供首次公開招股服務前對其財政及流動資金狀況作出評估,以估算對速動資金的影響及資金需求,從而決定其首次公開招股服務策略,包括首次公開招股融資貸款總金額上限,以及動用內部資金或透過向外借貸來為客戶的認購提供融資貸款,在向客戶授出首次公開招股融資貸款前評估客戶的財政能力,並在有需要時收取最低金額為高的預付認購資金。
另外,證監會提醒,持牌法團應採取合理程序以確保就首次公開招股認購而提交至FINI的客戶識別信息是準確。
證監會表示,是次檢視發現,相關的選定持牌法團在進行首次公開招股融資活動時存在缺失,包括在尚未確保客戶具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支付相關認購款項時,便接納該客戶的認購指示。某些持牌法團不審慎和進取的融資手法,或使自身及其客戶蒙受過度的財務風險,例如當客戶獲配發的股份數目超逾其財政能力所能承擔時,持牌法團將會面臨的客戶違約風險。
在FINI機制2023年實行後,券商面對客戶超額認購時,由以往需要為全數超額金額鎖定資金,轉為只須預繳公開招股中可獲配發最高股數的金額(計及回撥機制)。這可大大壓縮熱門新股對港元體系流動性影響,但單一經紀孖展認購金額漸變成「數字遊戲」。
梁鳳儀2月時稱,留意到FINI啟用後,部分新股出現孖展認購超額數以千倍,提醒投資者要小心新股實際需求是否如超購倍數所顯示。她直言,部分大額超購新股上市初期表現不如理想,認購超購倍數的「含金量」或不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