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制度與虛擬資產發展競賽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於上周舉辦的「金融科技周2022」發表了《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表明政府對虛擬資產業務抱持開放和兼融的態度,並正在與金融監管機構於這範疇締造便利環境,促進香港虛擬資產行業可持續和有負責任地發展。

政府和監管機構正研究推出各類試驗計劃,以測試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效益,並嘗試把有關技術進一步應用於金融市場。這些試驗計劃包括為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綠色債券代幣化及數碼港元,為香港打造成全球虛擬資產中心開啟序幕。現時股市低迷,樓市下滑之秋,這訊息無疑成為金融市場寒冬中的一絲暖風。

古語有云:「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能兩者兼備方能成器。眾所周知,適度的監管是擁抱創新的不二法門。然而,科技創新的速度與制定監管規則的步伐不一致,往往是問題的癥結。縱然「宣言」稱政府會適時訂出所需規限,並按照國際標準緩減實際和潛在風險,讓虛擬資產創新能夠在香港以可持續方式蓬勃發展。

但是,面對波動的市場、法律上模糊的定義,以及與傳統投資思維不一致的虛擬資產,香港的監管機構如何能在保護投資者利益,與發展虛擬資產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挑戰。

由於加密貨幣是以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而成的貨幣,因此作為第三方的監管機構,如何制定監管規則將成挑戰。或許有關當局能從加密貨幣的功能作定義,從而在交易過程中作適度監管,並設立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的發牌制度作為監管基礎,但監管成效將會是制定監管規則時,需要審慎考慮的因素之一。

事實上,加密貨幣價格由去年達至峰值,但之後隨著LUNA崩盤、通脹加劇及未有終點的加息潮下,加劇加密貨幣市場的拋售速度。

虛擬資產監管形成障礙

比特幣從2021年6.8萬美元的歷史高位,跌至今天只有1.8萬美元,這些現象不得不令監管機構意識到加密貨幣也會有擠提的風險。而且,現時虛擬貨幣不具有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在虛擬貨幣市場風高浪急之際,監管機構的介入會否給予市場一個錯覺:投資加密貨幣有保障,也是要納入考慮因素。

此外,法律上模糊的定義,也是制定虛擬資產監管的一大障礙。綫上世界如何與綫下世界連結,是其中一個法律界常討論的問題。現時的綫上世界發展成熟,已成為一個全面的生態系統,特別是由區塊鏈與人工智能所賦能的元宇宙,便是一個由去中心化,並聚焦於社交連結的3D虛擬世界之網路。現實世界的律法是否能套用於這個從未存在的世界,以及監管機構如何執法也是一大挑戰。

監管往往是創新最大的障礙。事實上,全球的虛擬資產技術發展多年,技術層面的基礎理念已很清晰。除了交易相關的法律框架,金融科技亦涉及不少專利技術,而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是否能容納發展神速的金融科技亦成疑問。

知識產權窒礙金融科技發展

美國前總統林肯有句名言:「專利制度為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知識產權從申請、營運、保護都所費不貲,大部分企業沒有投放這些成本後得到直接的回報,以至未能享用到「利益之油」,而強調地域界限的知識產權,也為發展金融科技帶來障礙,現時的專利跨境互認機制及專利資訊交換機制並不成熟,窒礙了本地金融科技的發展。

如何透過推動知識產權融資與貿易,並將知識產權商業化,利用知識產權貿易產生的協同效應而獲得回報,是金融科技創新者一直所渴望的。

一個高效而低成本的知識產權制度,特別是專利制度,是加速虛擬資產科技發展的催化劑,而有關監管制度,亦要配合市場與技術發展的步伐,使虛擬資產能更快被應用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