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料發展商參建資助房屋意欲高 憂「簡約公屋」造成資源重疊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19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多項房屋政策有大改變:

  • 推出全新「簡約公屋」,以標準簡約設計和「組裝合成」快速建成,未來五年建3萬伙
  • 未來五年整體公屋供應增50%,由原來 10.05 萬伙,增至 15.8 萬伙
  • 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封頂」,四年內由 6 年降至 4.5 年
  • 新建居屋單位面積「封底」,2026/27 年度起,每單位實用面積不少於 279 平方呎
  • 落實「公屋提前上樓計劃」,以分階段建屋方式,助12 000 戶提早 3 至 18 個月上樓
  • 善用市場力量,鼓勵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資助出售房屋

據悉「簡約公屋」即是過渡性房屋,改由政府興建,《施政報告》訂立建屋目標,期望壓縮公屋輪候時間。

香港都會大學「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馬耀宗指出,「簡約公屋」定位與「過渡性房屋」相似,都是為輪候公屋3年以上人士提供臨時居所,2者在資源定位上或有重疊性。他又指,現時有不少由 NGO 主導的「過渡性房屋」,租金水平與傳統公屋相約 ,「簡約公屋」的低租金優勢或令「過渡性房屋」難以營運,政府需要更詳細規劃,確保資源有效運用。

就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資助房屋計劃,馬耀宗認為,政府需要研究如何有效監管,同時提供經濟誘因令私人發展商去參與計劃。他認為按現時私人樓價走勢波動,相信私人發展商亦會希望能參與不同類型的項目去增加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