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就「新冠感冒」提出八條防護建議

今日(15日)下午,「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線上參加中山大學「全國高校抗疫大講堂」活動時進行了《新冠(Omicron)疫情動態及應對》科普講座並進行現場解答互動。在分析中國三年抗疫歷程時他表示,支持內地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認為現時新冠已不能再稱為「肺炎」而更應被稱為「感冒」。他表示,內地第十版新冠診療指南及防控方案即將出台,十分有利於不斷地逐步放開,但民眾仍應避免感染以防止病毒發生突變。

前期防控為中國贏得時間

鍾南山在講座中分析中國三年抗疫歷程時表示,全國第二波奧密克戎疫情特點為患病率更高,傳播性強。他引用新冠目前已知13個突變株的有效感染率(R0)顯示,最初的武漢原始毒株為3.1,現時在廣州和北京肆虐的BA.5與BF.7,分別為14與19,而在美國已成為主要毒株的BQ.1.1則最強達到26。

鍾南山說,抗疫的三年中前期內地的主要工作是在防感染,而當時的病毒較現時更具殺傷力,故而內地嚴格的防控措施為國民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研發藥物與疫苗,進而避免國人出現大規模染疫死亡。根據國家衞健委數據顯示,奧密克戎毒株在內地出現前後,確診死亡率分別為4.65%和0.24%,顯示奧密克戎的毒性已較之前的毒株大幅降低,且對呼吸道上皮感染性顯著增強。

「『新冠肺炎』原意為重症急性呼吸綜合症,而隨着病死率降低,目前多為新冠上呼吸道感染,因此認為現在應稱該病為『新冠感冒』。」他又引述國家和地方的衞建委數據稱,9月至12月11日,廣州、北京、重慶與鄭州的病死率分別為0;0.019;0.013;0.019。病例顯示,新冠再罕有侵染肺部,而絕大多數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

接種疫苗有效減少染疫後遺症

關於新冠後遺症,鍾南山表示,醫學上對於後遺症有嚴格的定義,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損害終身存在,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咳嗽/呼吸困難、嗅覺及味覺障礙、難以集中注意力(腦霧)等200多種症狀,但現時一些所謂新冠後遺症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受,比如全身疲勞和腦霧等,主要是因為精神心理影響導致的。他強調目前還沒看到特別明顯的對器官引起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他又引述一項蘇格蘭大型隊列研究指,無症狀感染者與後遺症之間無顯著相關。但感染前接種疫苗的患者,出現「後遺症」的風險下降,如嗅覺障礙風險下降42%;味覺障礙風險下降39%;聽覺障礙風險下降40%。而丹麥一項基於40萬人為研究的數據顯示,奧密克戎感染後,對BA.5二次感染保護率為92.7%。

鍾南山說,目前眾多數據顯示,感染過一次奧密克戎後,一年內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他說,感染一次奧密克戎後,體內會產生抗體,等於打了一次疫苗。鍾南山還對國產疫苗進行評價,表示中國滅活疫苗保護力和防重症功效明顯,接種三針滅活疫苗後即便抗體消失,人體仍有細胞免疫力可避免染疫。

加強個人防護拉長社會染疫時間

此外,鍾南山提出加強個人防護的8條建議:加強防護(戴口罩、保持距離、減少公眾聚集);不應為感染而害怕;大多數感染者不需去醫院;居家注意常做抗原檢測;若持續發熱一定要去醫院;患一般慢性病老年人也要打疫苗;囤藥沒有太大必要;「老藥新用」要經嚴格試驗。

他表示,年輕人感染新冠後重症率很低,感染後若出現自我健康監測未出現預警症狀,可繼續居家隔離,把更多發熱門診和急診就診資源釋放給更加需要的老年患者。若自我健康監測後出現可疑預警症狀,仍然需要及時就近就診。在疫情高峰期,與老人同住者也應當接種疫苗和加強針,自覺減少非必要外出和聚集,外出時做好自我防護,避免感染。出現疑似感染症狀,及時進行抗原自測,若出現陽性,應自我隔離(單間),減少和家中老人的接觸。

鍾南山表示,感染奧密克戎(BA.4/5,BF.7)不可怕,絕大多數可在7—10天完全恢復,但預防感染仍然重要,中國人口基數大,慎防短期內大規模感染影響正常社會秩序,以及會導致新的變異毒株出現。他表示,將社會感染時間拖得越長,感染後出現症狀的機率越少,甚至到最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感染者是無症狀。

鍾南山最後還稱,內地第十版新冠診療指南及防控方案即將出台,新版方案有利於在積極防疫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新的防控和診療方案有利於不斷地逐步放開,可以使得經濟的發展能夠更順利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