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關稅加徵至245% 外交部促停止極限施壓

據白宮周二(15日)文件顯示,由於中國採取報復性措施,中國輸往美國的商品現面臨最高達245%的關稅。在北京,外交部強調中方採取必要反制措施合理合法,重申貿易戰、關稅戰無贏家,中方不願打,但也絕不怕打。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稱,具體的稅率的數字,可以問問美方。中方已多次闡明在關稅問題上的嚴正立場,這場關稅戰是美方發起的,中方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和國際公平正義,完全合理合法。如果美方真的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極限施壓那一套,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與中方對話。

中方早前宣布12日起將對美關稅加至125%,並指鑑於在目前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後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但是,倘若美方執意繼續實質性侵害中方利益,中方將堅決反制,奉陪到底。

官方背景自媒體:245%關稅只是文字遊戲

有中國官方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牛彈琴」今天發文稱,「美國加徵245%?仔細看了下,是國際笑話,大家別當真,就是一個文字遊戲。」

文章稱,245%關稅是指145%關稅再加原有的個別商品關稅,個別項目關稅本來有100%,所以說最高關稅是245%,「只是用個別項目的最高來喊,其實沒啥變化,感覺就是美國人玩弄的文字遊戲。」

另外,白宮發言人萊維特當日表示,特朗普對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持開放態度,但北京應採取主動行動。

萊維特在例行記者會上讀出特朗普的聲明,指「球在中國一方」,中國需要與美國達成協議,而不是美國需要與中方達成協議。中國除了較大之外,與其他國家無分別。中國與其他國家都想要美國的東西,就是消費者,他們都需要美國的錢。

分析:中國經濟開門紅 亟需強有力政策應對關稅衝擊

中國一季度GDP超預期增長5.4%,順利實現開門紅,惟貿易戰衝擊二季度將浮現,分析指需強有力政策應對,重心將是擴內需。

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表示,中國經濟迎來強勁開局。但由於中美貿易戰急速升級,二季度經濟可能開始受到影響。接下來密切關注貿易戰對製造業領域的衝擊,尤其是產能過剩問題是否進一步惡化。同時第二產業按年增速已經連續五季度超過第三產業。由於製造業可能收到關稅衝擊,未來中國能否保持穩健增長的關鍵因素,在於第三產業能否彌補缺口。

他表示今年政策將重點支持內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包括育兒、養老、餐飲、醫療保健以及旅遊等服務業,將拭目以待這些舉措能否在未來數個季度見效。

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Zichun Huang表示,得益於財政支持,3月中國經濟恢復動力,促使一季度GDP超出預期,但隨著出口減弱,今年經濟增速仍將放緩。未來幾個月,政策將繼續支撐國內需求,3月公布的預算允許進一步增加財政支出,貨幣寬鬆舉措也可能很快出台,意味著即時美國提高關稅,今年經濟增長也有望保持在4%以上。

政策將大力提振國內消費

東方金城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4月美國推出對等關稅後,中美雙邊加徵關稅幅度超過100%,意味著從4月中下旬開始,絕大部分雙邊貿易基本失去市場接受的可能性,預計接下來中國擴內需會顯著加力,新一批增量政策有望出台,核心將是大力提振國內消費,通過降準降息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以及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這意味著二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進一步提高,外部波動對整體宏觀經濟運行的衝擊可控。

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指,貿易戰衝擊將在下個月宏觀數據中體現。即將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披露中國政府如何應對貿易戰。預計今年晚些時候推出新的刺激措施,但不會是在這次會議上。決策者可能觀望出口放緩的速度再做應對。但這次會議傳遞的訊息將預示下一步政策反向,一個選項是財政加力支持國內消費。

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政府可能在二季度加快落實3月初人大會議通過的2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方案,到下半年再推出1-1.5萬億元增量刺激。

白宮:因中方報復 對華關稅加徵至245%

據白宮周二(15日)文件顯示,由於中國採取報復性措施,中國輸往美國的商品現面臨最高達245%的關稅。

該文件指,美國總統特朗普於解放日當日對所有國家徵收10%的關稅,並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分別徵收更高的關稅,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並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已有超過75個國家提出與美國商討新的貿易協定。因此個別國家目前已暫停提高關稅,但中國除外,中國採取了報復措施。由於對美國的報復行動,中國對美國進口產品目前面臨高達245%的關稅。

中方早前宣布12日起將對美關稅加至125%,並指鑑於在目前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後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當日表示,特朗普對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持開放態度,但北京應採取主動行動。

萊維特在例行記者會上讀出特朗普的聲明,指「球在中國一方」,中國需要與美國達成協議,而不是美國需要與中方達成協議。中國除了較大之外,與其他國家無分別。中國與其他國家都想要美國的東西,就是消費者,他們都需要美國的錢。

財長貝森特指 90日內難完成所有關稅協議

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周二(15日)承認,美國未必能在90日關稅暫緩期內,與所有國家完成關稅協議。

貝森特接受雅虎財經專訪時,指出美國目前有15個大型貿易夥伴。他先不談中國,稱華府正採取迅速行動,為其餘14個大型貿易夥伴建立流程。

但由於上述貿易夥伴當中,大多數均與美國有巨額赤字。貝森特認為,美國在90日關稅暫緩期內不太可能拿出一份完整、正式的法律文件。

貝森特認為如果遵循流程,美方仍能與14個大型貿易夥伴取得實質進展,有望達成原則上協議。

一旦美國與這些夥伴達成共識,對方同意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貨幣操縱及對工業和勞動力的補貼,他認為就可繼續推進協議。

貝森特表示,美國與中國尚未達成協議,但或不考慮對華徵收145%以上的關稅。

他相信沒有人會認為能長期持續這些措施,但他不會洩露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談判策略。

美芯片設備生產商料成本年增逾77億

路透社報道,受美國關稅影響,美國3大芯片設備生產商每年預計成本將增加超過10 億美元(約77.6億港元),預計將進一步打擊產業發展。

美國芯片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及科磊(KLA)預計,美國關稅一旦執行,將導致每年各自增加3.5億美元(約27.2億港元),競爭對手如陸得斯科技(Onto Innovation)亦預計成本上升數千萬美元。

據悉,預計的成本增加包括因無法向海外競爭對手出售低精密設備的利益減少﹑為芯片生產工具複雜部件尋找及使用替代供應的成本及遵守關稅規定的成本,如增加處理關稅問題的人手。

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實施連串出口管制,尋求打擊向中國企業輸送先進半導體設備,導致芯片設備生產商已損失數以十億美元收益。現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雖暫緩「對等關稅」,但隨即宣布計劃向芯片產業加關稅。

由於芯片關稅未有最終定案,加上芯片生產工具涉及眾多元素,對各大芯片設備生產商可能帶來的成本增加難以確定,隨時將高於每年3.5億美元。

拜登任內致力打擊中國芯片業,意圖削減中國企業生產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人工智能(AI)﹑軍事及其他領域先進芯片,美國的出口管制反促中國加大投資本土芯片設備行業。

歐盟協商未有進展 料「對等關稅」難豁免

歐盟被指與美國協商關稅問題未有取得進展,相信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宣布的90日「對等關稅」暫緩屆滿後,美國對歐盟的關稅將會維持。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歐洲貿易專員塞夫科維奇(Maros Sefcovic)周一(14日)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及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會面兩小時後,仍未能了解美方立場及目標。

據悉,美國官員指對歐盟的20%「對等關稅」及針對汽車與鋼鐵等行業的進口關稅將不會全面廢除,即90日暫緩屆滿後,就算歐盟與美國達成協議亦會有關稅。

消息人士透露,美方官員暗示即使部分行業無法豁免關稅,但汽車業關稅可通過增加投資﹑產量及進口美國商品抵銷。惟歐盟憂慮,如未來歐盟的美國進口商品無法增加,將難阻美國再次提高關稅。

鋼鐵﹑鋁材及潛在銅關稅問題上,美國被指希望歐盟提出包括浮動共同關稅的方案。消息人士指歐盟不清楚美方部分想法是否獲華府內部廣泛認同,但指出部分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

特朗普曾指歐盟可以通過購買美國液態天然氣,抹平美國的貿易逆差。據指歐盟曾提議向美國加購液態天然氣,惟美方不認為此舉可作為關稅替代方案。

同時,消息人士指美國官員堅持,歐盟的數碼及人工智能(AI)監管為非關稅貿易障礙,雙方的關稅協商持續停留在技術層面。

豁免部分美國商品關稅6個月 有限度免除美進口汽車關稅

加拿大政府周二(15日)宣布支援企業的新措施,將豁免部分美國商品的關稅6個月。至於繼續於加拿大生產汽車的企業,可獲免除一定數量的美國進口汽車關稅。

加拿大上周三(9日)起向不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範圍的美國汽車徵收25%關稅,報復美國向所有進口車輛收取25%關稅。

財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周二宣布新措施,支援受加美關稅爭議影響的加拿大企業。

首先,加拿大制定汽車業的關稅減免框架,容許繼續在加國生產汽車的車企,可免關稅進口一定數量在美組裝、且符合USMCA標準的汽車。

不過車企須繼續在加拿大生產汽車並完成投資計劃。如車企在加生產或投資額減少,其免關稅進口汽車數量亦會減少。

第二,加拿大為部分美國進口商品提供6個月的關稅臨時減免期,涵蓋用於加拿大製造、加工和食品飲品包裝的商品,及用於支持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目標的商品。

渥太華政府強調減免措施有時間限制,以便企業及各機構有更多時間調整供應鏈,並在可能情況下優先考慮國內供應來源。

第三,政府已開放大型企業關稅貸款機制(LETL)的申請。該計劃將透過提供流動性,支援為加拿大糧食、能源、經濟和國家安全作貢獻的企業。

另外,日媒有報道指本田(Honda)正考慮將部分汽車生產綫,從加拿大和墨西哥轉移至美國以避開美國關稅。

本田發聲明否認有此計劃,稱該公司位於安大略省的工廠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滿負荷運作,目前不會考慮任何改變。

WSJ:美計劃利用關稅談判孤立中國

美媒《華爾街日報》(WSJ)引述知情人士指,特朗普政府計劃利用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來施壓美國貿易夥伴,限制他們與中國的交易。

報道指,美方希望從貿易夥伴那裏取得承諾,以換取白宮對貿易和關稅壁壘的減少,從而孤立中國經濟。

美國官員計劃與70多個國家進行談判,要求他們不允許中國通過其國家運輸貨物,阻止中國公司在其領土內設立以逃避美國關稅,並且不吸納中國的廉價工業產品。這些措施旨在削弱中國已經脆弱的經濟,迫使北京在潛在的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談判之前,有更少的談判籌碼。具體的要求可能因國家而異,取決於它們與中國經濟的參與程度。

知情人士稱,美國官員在與一些國家的早期會談中已經提出了這個想法。特朗普本人周二也暗示了這項策略,他在福克斯新聞中回答有關巴拿馬決定不再繼續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問題時表示,他將考慮讓各國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

報道指,該策略的主要推手是美國財長貝森特,亦是他孤立中國經濟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最近得到了特朗普政府官員的支持。關於美國關稅範圍和嚴重程度的爭論仍在繼續,但官員似乎大多同意貝森特的中國計劃。

內地3月工業增7.7% 消費增5.9%均勝預期

國家統計局公布,內地3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7.7%,遠優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5.9%,亦勝過路透調查預估中值4.2%。

一季度工業和消費按年增長6.5%和4.6%,服務零售額按年增5%。

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4.2%,高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4.1%。其中,民間投資按年增0.4%,基礎設施投資按年增5.8%,製造業投資增9.1%,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9%。

1-3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9,90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降9.9%;其中住宅投資15,133億元,下降9.0%。

1-3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21,869萬平方米,按年下降3.0%,降幅比1-2月份收窄2.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0%。新建商品房銷售額20,798億元,下降2.1%,降幅收窄0.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0.4%。  

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8,664萬平方米,比2月末減少1,22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1,017萬平方米。

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本地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3%;外來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4.9%,其中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0%。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

內地3月70城房價按年跌幅縮窄至4.5%

內地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按年跌幅持續收窄。路透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測算,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按年跌幅連續第5個月縮窄至4.5%;按月則持平。

經測算,3月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住宅價格指數按月上漲的有24個,2月有18個;下跌41個,2月45個;持平的有5個,2月有7個。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統計師王中華解讀稱,3月份,住房市場成交活躍度提升,70個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按月上漲城市個數增加;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按月上漲,二三線城市按月總體降幅收窄;各線城市按年降幅均繼續收窄。

3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按月上漲0.1%,漲幅與上月相同。其中,上海和深圳分別上漲0.7%和0.1%,北京和廣州分別下降0.2%和0.1%。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按月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2%。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別上漲0.5%、0.4%和0.3%,廣州下降0.2%。

按年比,3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下降2.8%,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其中,上海升5.7%,北京、廣州和深圳分別下降5.7%、7.2%和3.9%。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按年下降4.1%,降幅收窄0.8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下降2.1%、1.4%、8.7%和4.1%。